余姚:一个城市的文化营销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7月12日 11:07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芳
第一次听说河姆渡,是从中学的教科书里。那时候,于我们,这段7000年前的历史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时间片段。
直到它所在的城市——余姚 为它举行了盛大的文化节,始有机会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也再次唤起了我们对历史的记忆,不是在考卷上,而是在现实里。
在姚江边上河姆渡口的历史现场,我们看到了7000年前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正是这一发现彻底改写了历史,打破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以此认为河姆渡或许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同时也证明了,同黄河流域一样,长江流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这一切发生在浙江省的余姚。这个小县城因其悠久浓郁的历史文化而被誉为文献名邦,河姆渡文化 是其彰显远古文明的一个闪亮 标志,并因此而为世人熟识与敬仰。
这让它看起来与它的那些因“钱多”而闻名的兄弟县城颇有些不同,当然,它也很富庶。作为一个83万人的小县城,2010年,它的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65亿元,财政收入达82.1亿元。它因此在全国百强县中名列第九。排在它前面的还有它的兄弟县市慈溪和绍兴。
毗邻它,并且比它富庶的慈溪就很羡慕它有文化。而它又比全国很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有钱许多,这让它可以做很多那些地方没能力做的事情。例如,投入巨资,打造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余姚市市委书记陈伟俊告诉我们,他们将竭力在文化上打造出一个品牌。从这位文质彬彬、颇有些书卷气的书记口中说出,我们毫不怀疑,因为这里有很好的文化底色,而且它还不缺钱,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在做品牌上很有一套。
在块状经济的区域品牌建设上,他们已经成功塑造了“中国塑料模具 之乡”、“中国灯具之乡”、“中国水暖器材之乡”、“中国消防器材之乡”……就连杨梅 和榨菜 ,他们都做成了闻名遐迩的品牌。
“余姚国际河姆渡文化节”是它的又一个品牌,两年一届,到今年已经办到第二届。这是一次成功的城市营销——古老而神秘的河姆渡文化,体面的、盛大的、高规格的会议,足够新闻点的文化名家撑起的主题论坛,数百家中外媒体的聚焦……
展现于人的成果是:河姆渡文化融入了这个城市的许多细节当中,如开发了“古址牌”年糕、古址曦茗、河姆渡野茶等特色农产品;在茭白、不锈钢等特色产品的包装、推介和宣传中,充分运用河姆渡元素;用“河姆渡”冠名了宾馆、大桥等等。
当然,更成功的展示还是这个城市在河姆渡文化财政投入上的慷慨:过去的这些年,余姚投入巨资,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采用许多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展陈创新。同时在有“第二河姆渡”之称的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建立了“现场发掘馆”,既在各个层面保留了遗迹和遗物,又为游客创造了亲历考古现场的机会。
这当然也很符合浙江省当前的发展主题。在经过了30年的改革发展,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从而跃升为中国的经济强省之后,近些年,浙江也在努力摘掉“没文化”的帽子,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城市形象:传统农业很发达,工业和商贸更繁荣的余姚,在迅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在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上,同样不遗余力。
毫无疑问,无论是城市形象还是政府形象,这都是一次完美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