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岷县民间歌曲概述

岷县民间歌曲概述

岷县民间歌曲概述

宋志贤

民间歌曲是一种既古老而又新颖的民间演唱艺术。它是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伴侣;它充分反映着这里人民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岷县民间歌曲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可以说,现有的这些文化珍品仅仅是岷县民间歌曲的极小部分。那些庞大而优美的歌曲多因歌手的逝世和因无人采集整理而消亡,多年来,笔者从事采风活动,获得不少素材,抢救了一批可贵的民歌资料,经过整理,改变了过去因无谱面记录,而造成自我生灭的落后状况,为反映岷县历史面貌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也给后世保留了一份难以估价的文化遗产。
岷县有三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庄庄有音乐,村村有歌声。境内民间歌曲丰富多样,歌种齐全。从体裁来看,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包括佛经曲、酒曲及风俗仪式歌)、长歌等。从题材来看,有反映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有反映生产劳动的;有反映爱情的、婚姻的;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逗趣、启智的;有歌唱传说故事、人物新闻、景物古迹的等等。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歌曲。在劳动中,它不仅起着统一劳动节奏,统一劳动步骤的组织作用,更重要的是起着调剂劳动者的精神,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劳动号子是人民劳动情绪的直接体现,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充满着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因此,演唱形式、歌曲的节奏、力度、速度等,都服从于具体劳动的需要,并受劳动方式、劳动条件、劳动强度的影响和制约。岷县劳动歌曲十分多样,有怎样的劳动方式,便有怎样的劳动歌曲相伴随,以下按不同的劳动方式,作一介绍。
一、吆牛号子
在岷县广大农村,普遍流行着一种劳动歌曲,人们称它为“牛郎郎”。过去,牛是农家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每个农户的重要财产。由于农家在拉輓、耕犁、打碾、驮运等劳作中时时离不了它,所以人们对它关心备至,以自己家庭成员和“儿郎”来看待。“牛郎郎”则是农民对牛的亲昵称呼。随着劳动生产的变化,也产生了种田、搬场、拉运、碾场等不同的“牛郎郎”。我们统称它为“吆牛号子”。这类号子,唱词十分简单,只有一些呼号词语,如“牛郎郎上来了,麻牛郎郎上来了。”或“牛郎郎,尕黑牛上来了,弯角牛联欢者走,尕黑牛郎郎哟”。其中字数不定,可多可少,完全由歌者针对当时的情景和感受去即兴编唱。人们借此消除疲劳,打破沉寂、减少因这种劳动造成的枯燥感。这类歌曲的曲调悠扬浑沉,节奏自由,速度徐缓有些近似岷县花儿的腔调。调式多是五声或六声商、征。用音简练,旋法多上下行阶进或四度跳进的手法,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呈波浪式发展。曲调结构古朴原始,以单乐句或上下二乐句成段的为多,这种歌曲只需一人演唱,并无和腔和对唱的形式。
二、背物号子
县城北路的西江、小寨、中寨、堡子、维新五个乡的许多村庄,普遍流行着一种背负重物的“亮亮儿”、“夏主”和“背麦号子”,我们姑且统称它为“背物号子”。这一地区,山高坡陡,道路狭窄,田地多在山坡高梁,使用畜力驮拉搬运十分困难,只得以人力负重运输。一般村庄与耕地,路途较远,人们经常起早摸黑劳作,急需光亮照明。于是人们盼望光明的愿望用歌声抒发了出来,便形成了这种“亮亮儿”的号子。“夏主”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位“护法神”。人们唱他,无非是在艰险的劳动中期求平安,得到神灵的护佑,堡子流行的“背麦号子”唱词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意思,如“月牙儿上来啊,呀吗嘿哪,背田禾呀,啊呀吗嘿”。西江流行的“背麦号子”,唱词恢谐风趣,如“红嘴鸦儿绿翅膀,一翅低来一翅扬,飞到我劳动人的脊梁上”。这些号子,不但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大自然作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而且还反映了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岷县的“背物号子”,曲调结构简单,多为上下二乐句单段体,同属五声商征型调式,属音起腔,主音终结;音调高亢明朗,旋律起伏奔放,节奏稳健匀称,很有动感和力感。劳动者借此互相给予声音上的照应,减轻劳动的疲乏,协调伙伴们的行动,鼓舞大家的情绪。
三、打夯号子
境内各地,历来都有筑堡、垒坝、打墙的土工劳动,因之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打夯号子”。东山区叫“夯歌”;北路与西路叫“打墙号子”,城区叫“打夯号子”。各地虽有差异不大的称呼,但劳作内容相同。这类劳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铁、木、石头制成的“夯”或“杵子”。“杵子”较为轻巧,一个人操持便可杵打。“夯”较笨重,必由二至四人扶牵,才能进行劳动。“打夯号子”的基本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领唱者是整个劳动过程的指挥者,他可以即兴编唱歌词,由调也可以自由变化。众和部分主要是伴随劳作节律的呼声,起到统一动作,集中精力的作用。城关与西路的“打夯号子”,曲调单一,仅有四个小节组成。东山区的“夯歌”旋律性较强,是二乐句单段体的结构。维新、堡子一带的“打墙号子”,曲调欢快热烈,音调高亢有力,唱词幽默风趣,节奏明快跳跃,是县内较好的一种劳动号子。以上夯歌,均属五声商征型调式,一领众和,此呼彼应,气派之大,蔚为壮观。
四、扬场号子
县内农民在秋收打碾中,一般借用风力将谷物和衣草分离开来。人们把这种劳作叫“扬场”。于是,劳动人民为了减轻疲劳,统一劳动,加快速度,便创造出一种优美动听的“扬场号子”。这种号子流行在堡子、维新一带。音调选材简练经济,采用六声征调式,以上下二乐句加垛的手法构成曲式。旋律迭宕跳跃,节奏明快活泼,情绪热烈奔放,演唱领和有序,给人以健康有力、响亮雄壮、蓬勃热情的感觉。唱词“风阿婆扬场来,烙下油饼你尝来”,风趣恢谐,加上铿锵有力和带有鼓舞性的呼号衬词,给人以极深的感受,这种号子不但有独特的风格,而且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山  歌
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这种歌曲,主要产生于农牧业劳动的播种、插秧、薅草、放牧、砍柴和运行等过程 中。对“山歌”,不同民族和地区还有自己的叫法。县内城乡统称“山歌”为“花儿”,东山区称它“荨麻”,南路一带称它“曲儿”。“花儿”可称得上是岷县民歌中的翘楚,近年来它被国内外更多的人所了解。“岷县花儿”与“河州花儿”(今临夏)截然不同,自成体系。被称为“洮岷花儿”。它有悠久的历史,据考最迟形成于明代初期,已有近六百多年的时间了。由于它在内容上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紧密地结合现实,善于揭露、讽刺黑暗势力,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反抗旧礼教,歌颂青年男女朴素纯真的爱情生活;它在艺术 上,有着音乐美、文学美,还有高亢粗犷、率直豪放的风格,所以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强的生命力。
县内流行的花儿,从总体来看有三种曲调。流布面最大者是“阿欧怜儿”即“扎刀令”。“阿欧”是藏语“英俊少年”或“少年朋友”之意,“怜 儿”与《子夜吴歌》中的“怜”意相同,都含有“我的爱”的意思。因此,“阿欧怜儿”的原意即是“英俊的少年我的爱”或“我心爱的少年朋友”。“扎刀令”则是某些人对这种高腔山歌音调悲凄,费力难唱的贬称。这种花儿的曲调,结构简练朴实,节奏自由舒展,以上下二乐句成段,属六声商调式。演唱时多用假嗓,男女同腔同调,起腔突发,高亢粗犷,悠扬委婉,回环往复,颇有情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隔山不同音,隔水不同语”,就同一“阿欧怜儿”因着方音与地域之不同,各有差异。城区及小东路以悠扬舒展为特色;南路以婉转华丽而见长;西路以急切豪放为见长。
流布在县城以北的西江、小寨、中寨、堡子、维新五个乡和城西北的西寨、岷山两个乡的部分地区曲调叫“两怜儿”或“阿花儿”。“两怜儿”是这种曲调送声、和腔的称谓句,其意为“两个爱怜的人”。“阿花儿”,是因这种曲调拖腔,起腔多用“啊”字则命名。这种曲调结构较严谨,节奏也较规整,旋律进行平稳,情感刻划较为细腻。长于叙事,委婉动听。演唱时真假嗓并用,一唱众和。采用六声商调式,给人以凄婉的感觉。这种曲调在岷山乡与西江乡交界的地方,唱法多有演变,几乎自成一格。
在西路刘家堡一带,过去曾流行着一种花儿,我们暂叫它为“西路怜儿”。这种花儿早就不被人们演唱了,仅能在个别老人中听到其唱法。曲调忧伤凄凉,近似叙述,节奏规整,旋律起伏不大,多用平腔演唱,听来也十分感人。
岷县几种花儿,唱词通用。一般三四句为一首,每句七字三顿,较长大的叙事花儿则是以无数首小花儿连缀而成。优秀的歌手能触景生情,以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做比兴,兴然讴歌,引出主题。花儿的题材丰富多样,以唱情歌为主,涉及时政、劳动生产、历史传说、生活知识,祝福祈祷内容的也屡见不鲜,当地一般把短小而随意的花儿叫“散花儿”;把围绕一个主题叙事的叫“整花儿”;以戏剧故事,小说传记、民间传说做题材的长大花儿,人们叫它为“本子花儿”。花儿的语言,简练朴素、形象生动、兴比贴切,押韵不但自然而且手法多变。一韵到底或中途换韵者叫“单套花儿”;一首四句以上偶句成段的花儿,奇句押一个韵,偶句押一个韵,这种交叉押韵者叫“双套花儿”。
花儿一般只能在山野田间和花儿会上演唱。村庄、人家、辈分不顺时不能演唱。平时采用独唱或对唱的形式歌唱。花儿会上多形成对歌的群体来进行和腔唱答。对歌双方都有自己才华出众、善于编花儿的“串把式”,也有声音宏亮、吐词清晰的“唱把式”(有时由串把式兼),其余人搭音和腔。对歌取胜一方,便可得到 听众披红挂彩、糖果食品的褒奖。全县有大小花儿会四十多处,以县城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最为盛大。
岷县花儿数量之多,浩如烟海,难以数计。就拿“散花儿”来说,有传统的,有创新的,尤以创新的为多。一个优秀歌手,随时可编创许多花儿,速度之快,质量之高是非常惊人的。“整花儿”的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如借花喻人的《十二牡丹》和《十二牡丹套古人》;苦诉爱情悲剧的《送扎角儿》;表达爱情愿望的《十二莲台》借时令歌唱爱情的《数九九》;歌唱神仙故事的《八洞神仙》;歌唱动物故事的《十二属相》;歌唱人生规律的《人老歌》;歌唱恋情的《借东西》、《浑身想》等,都是广为传唱而且经久不衰的“整花儿”。“本子花儿”中经常能听到的有:《三国》、《说岳》、《粉妆楼》、《仁贵征东》、《薛刚反唐》、《辕门斩子》、《彩楼配》、《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有些歌手还有互相特约来年对唱某部小说之习俗。约后便各自在一年中进行准备和编创,等待来年对歌。
这里要特别提出岷县花儿中的“盘歌”,歌手们叫它“唱什么”,实际就是对歌盘答的“猜谜花儿”。这种甲唱谜面,乙唱谜底,问答逗趣的对唱,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歌唱双方的知识越多,盘歌的情趣也就越浓。这种花儿最大的特点是:比喻新奇贴切、语言含蓄生动、谜面周密严谨、谜底准确风趣。善长这种盘歌者,并不多见,他们是歌手中最优秀的把式。岷县除当地流行的花儿外,还有少量河州花儿和武山、礼县的山歌流行,因为它们并非起源于这里,所以不再作过多的介绍。
小  调
岷县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就是小调,“山歌”是“山野之曲”,“小调”就是“里巷之曲”。小调和山歌,号子有着较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小调有职业艺人专门加工和创作,并有唱本加以传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演唱时可用乐器伴奏。
岷县流行的小调,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曲目也十分繁杂,就题材来看,反映的生活面非常广泛,既有反映阶级斗争的;也有揭露旧社会黑暗的;有反映妇女生活的;有叙述历史故事的;有咏唱自然风物的;有娱乐逗趣的;有预祝人家吉祥的;有诵经劝善的;也有歌唱领袖、歌唱党、歌唱新的生活的等等。从小调的音乐来看,旋律平稳、流畅、委婉,感情表现比较细腻,节奏变化多样,结构规整,多是以二乐句或四乐句构成的单段曲式;调式以民族五声或七声商征型为主,宫羽调式次之,角调式较为少见,再拿唱词来看,语言朴实简练、形象生动、通俗易唱、音韵协和;词 式多样,尤以一曲多段的分节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句式以七字、十字句为主,长短句的也不少;又因能巧妙地嵌用衬词,唱来活泼风趣,听来悦耳感人。由于岷县在演唱小调方面还有时间、环境之局限,所以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作一简介:
一、社火秧歌曲
岷县城乡一到春节、元宵,便是演唱小调歌曲的大好时间。城镇和一般较大的村庄,在春节期间都有社火秧歌上演,有些节目,如“舞龙灯”、“耍狮子”、“斗狗熊”、“跑纸马”、“推东洋车”、“大头和尚戏柳翠”等,都用锣鼓武乐来伴奏,“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等节目,则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进行表演。“划旱船”这一节目,在城乡社火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与此有关的曲目不下十四五种。马坞乡有《白蛇娘子》;申都乡有《跑旱船》、《十道黑》;闾井乡有《船曲》三种;蒲麻乡有《船曲》、《家住四川峨眉山》;清水乡有《开船令》、《南海行船》、《十船曲》;麻子川乡有《旱船曲》;西寨乡有《造法船》;城关地区有《十道黑》、《南海造船》等。有些船曲的唱词,从采伐木头到修造船只;从姑娘装扮到登船摆渡;从乘风破浪到平安过水,一一唱来,十分详尽,也颇有情趣,有些船曲,则是歌唱神话传说中南海观音普渡众生及八洞神仙过海之事。有些船曲,主要歌唱艄公一生在水上的痛苦生涯。表演者载歌载舞,徐缓平静,大有悠然飘浮之感,一旦遇险,停止歌声,在急鼓紧锣的伴奏下,舞者表现出冲浪破险的大无畏精神。舞者激烈紧张,观者为之心悬。场内外大有忘乎水陆之情景。
“踩高跷”和“扭秧歌”所唱的曲目十分广泛。凡曲调优美、节奏规整、歌曲有丰富的内容与情节者均可歌唱。如歌唱领袖、歌唱党、歌唱新生活的有《人民歌》、《天上有座星》、《歌唱毛主席》、《农家十个月》等。歌唱妇女生活的有《绣仙鹤》、《扬州玩灯》、《烟香会》、《洗衣裳》、《绣荷包》、《放风筝》、《拜新年》、《绣八仙》、《画纱灯》、《蝴蝶报喜》、《十学》、《织手巾》、《转娘家》、《劝丈夫》等。歌唱爱情的有《茉莉花》、《进茶山》、《串红毡》、《过骆驼》、《货郎卖线》、《十杯酒》等。歌唱阶级斗争,揭露旧社会黑暗的有《命儿苦》、《十三杯酒》、《难心调》、《索菲亚诉苦》、《南桥担水》、《调兵》、《锄棉花》、《四季行兵》、《搬大兵》等。歌唱历史传说的有《杨家表花》、《九九算》、《穆柯寨招亲》、《送京娘》、《十二古人》、《十二大将》、《包爷插花》、《二十八宿》、《孟姜女哭长城》等。歌唱自然风物的有《秧歌雪打灯》、《四大景》、《小四景》、《十二月花》、《十对花》、《大桃红》、《观灯》、《四季花》、《冻冰》、《割麦》、《五谷花名》、《采花》等。歌唱娱乐逗趣的有《填毡》、《十盏灯》、《五点红》、《十道黑》、《牧童放牛》等。这种秧歌社火曲,虽说县内各地都有流传,但曲目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地区要数东山区马坞、锁龙、闾井几个乡。这里的许多民间艺人还用不同之小调,联套成许多秧歌小戏,表演起来很有情趣,也适宜在山区村庄表演,除以上小调外,南路秦许、寺沟、麻子川乡流行的歌舞“打秧歌”的曲调和小寨、中寨、堡子乡流行的歌舞“叭当”曲调,也属小调之类。“叭当”曲调有十数种,旋律悠扬豪放,节奏变化多样,唱词汉藏语夹杂,优美动听,十分感人。
二、风俗曲
县内每到年节和立春之前,有人借此机会到各地去说春道福,争得他人的赏赐,据此,原岷县良恭地区(今宕昌南阳一带)的乡民为官封的“说春的人”,当地称其为“春官”。后多被礼县临近良恭的乡民所因袭。通过他们年复一年的“说春”活动,又将这种形式及曲调传播到岷县马坞、锁龙、闾井等地。这些地区并无人去“说春”,只将其曲调流传开来,以作春节闹社火的恭喜祝福之歌曲演唱,其内容多是预祝人畜兴旺、财源茂盛、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词语,如《喜冲冲》、《天官送财》、《宝庄曲》、《进吉庄》、《进状元》、《高家庄》、《升官图》等,唱者笃诚虔敬,听者乐得他人之恭维,欣慰异常。
三、酒曲
酒曲这种小调,多属娱乐逗趣之歌,县内各地都有不同的酒曲流行,如《十个雀儿》、《十只麻雀》、《尕老汉》、《五更鼓》、《数螃蟹》、《闹五更》、《煮酒歌》等。这种小调结构规整,旋律优美,节奏匀称,语句朴实复沓,易记易唱,可谓人们生活中的“欢乐歌”,演唱这些小调,一般是在宴饮者酒酣耳热之时。由于酒力,饮酒者多已嘴舌手脚不灵,对事物的反映和表述都难能从心。此间若还歌唱、计数、用手表演,难保不出现错误。对唱某方如有一字、一势之差,便要罚酒。如此下去,弱者酩酊,胜者哄笑不已。许多酒曲就是利用这种情景所编成,如《十只麻雀》,先得从一只唱到十只“一只麻雀,一个头,两只眼睛明炯炯,一个尕嘴长在头顶上,两个尕翅膀扑噜噜,两只尕爪爪蹲在那墙头上,一个尕尾巴长在那后头”。每增加一只,所有数字都得成倍上长,手势也得随之变化,稍有疏忽则输,认饮罚酒。《数螃蟹》、《闹五更》、《五更鼓》与《数麻雀》的表演相同。《尕老汉》则不但要将曲中数目唱表准确,而且还要把唱词内容表演出来。总之,这种用歌唱猜拳饮酒之方式,不但给人们增加了酒兴,而且还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四、佛经曲
岷县城乡流传着一种宣唱《宝卷》和唱念《佛词》的乐曲,我们统称为“佛经曲”。这种形式来源于唐宋以来的“俗讲”和“变文”。县内流行的“佛经曲”近三十种之多。除经常运用的《挂金锁》、《打莲花》以外,还有自成曲牌的《清江引》、《皂罗袍》、《耍孩儿》、《一封书》、《朝天子》、《浪淘沙》、《红罗怨》、《达摩令》、《西头慢》、《太平年》等和来自民歌的《绣荷包》、《尕老汉》、《孟姜女哭长城》、《十个葫芦》、《南海行船》、《十道黑》、《小采茶》、《山丹花》、《五更天》、《林英哭湘子》、《湘子渡林英》、《拐棍歌》、《金簪花》等以上采用的民歌、曲牌,以它们的体式来看,同属于小调体裁。曲调结构比较规整,大多数为二乐句或四乐句单段体,后一个乐句多有重复。调式也以五声或七声宫、征、商、羽为普遍,角调式没有出现。旋律优美低沉,节奏平稳,速度徐缓,长于吟咏。唱词以十字句、七字句为主,兼有少量字数不等的长短句。由于《宝卷》和《佛词》都属于长大的说唱文学,所以唱念交替、散韵结合,加上丰富的乐曲,听者唱者都不觉得单调和枯燥。
“宝卷”、“佛词”的内容,有唱民间传说故事的;有劝善说道的;有歌唱忠良贤孝的;有宣扬因果报应的等。很早以前,人们宣诵“宝卷”和“佛词”比较随意,并无什么禁忌。以后人们将其神秘化,并注入了许多迷信色彩。一般人家并不轻易“宣卷”,如若请神念佛,多因家中遇有新丧、周年、人畜病祸、庄稼丰收、信仰神佛,才邀请邻友中念唱俱佳者为之。
长  歌
长歌是和小调相对而言的长篇叙事性歌曲。这类歌曲在岷县并不多见,从所获资料来看,县内南路流行的《老虎赶洮牛》和北路维新、堡子一带流行的“盘歌”《路远哥》当属此类。
《老虎赶洮牛》是一首有数百行唱词的叙事歌。曲调朴实简单,节奏铿锵跳跃,属六声商调式的四句头分节歌(也有用花儿、“阿欧怜儿”曲调演唱的)歌中反映了清末岷县绿沙村李老虎贩牛引起祸事的真实事件。唱词通俗、层次清晰、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以细针密缕之手法很严谨地唱述了故事的本末。
《路远哥》是以“盘歌”形式来即兴演唱的一种长歌。每逢年节,当地少妇、少女们便聚集村头或场边,进行唱答活动。在场者分为两组:一组演家庭妇女,进行盘问;一组演久在外乡而回归的男子“路远哥”,进行答唱,曲调明快响亮、歌词通俗朴实、内容丰富多变、即兴盘问唱答,地方色彩浓郁、所歌颇有情趣,可谓县内独具一格的文化活动形式。歌中所唱,原为家人与亲人“路远哥”来自故乡扬州(南京)之事的问答。现已发展成“路远哥”,来自许多不同的地方,带来了许多新鲜事物,随之,盘唱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拓宽,年复一年,这种生动活泼的“盘歌”,以它极强的生命力延续到了如今。
后记,此文对岷县境内的民间歌曲作了概要介绍,是作者多年采集研讨的重要成果,因篇幅所限,对全部词曲未作附录,好在作者另有《岷县民间歌曲集成》付印,整个曲谱及歌词尽在其中。

TOP

全面、完整。很有意义!

TOP

谢谢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