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湖北英山采茶戏

湖北英山采茶戏

起源与形成
    英山采茶戏,即“东腔”又叫“哦呵腔”。流行于麻城、蕲春、罗田、英山等地。流入英山。可追溯到道光癸末年(1823年)以前,至今约有二百多年历史。据《英山县志》载:“道光年间,境内寺观甚多,每逢朔望或会期则香火祈祷不绝,妇女尤甚。凡消灾疗疾,祈雨祈年。必酬金作醮,演剧赛会,动费千百金而不惜”。又载:“上元前后乡民多结采灯扮杂剧,为舞狮游龙之戏,概数夜不息,箫鼓达旦”。南河《王氏宗谱》载:“乾隆二十七年村中有戏,为祭祀牛王神扮傀儡,谓之‘化主戏’。指同唱灯戏,捐谷二百四十余担”。
    由此表明,当时出现的“灯戏”和“杂剧”,是一种歌唱兼锣鼓以走唱或坐唱的表演艺术形式,名曰“地花鼓”、“地故事”。经艺人口传的典目有“谢香茶”、“摘细茶”、“摆酒宴”等,还有一部分传授楞史知识的典目有“八仙调”、“唱古人”等。也有打插秧锣鼓、唱灯歌、采茶调、扮演渔、樵、耕、读等形象的,以后又出现一种有故事情节的“赶柳戏”,又叫“傀儡戏”。这些“灯戏”、“杂剧”已初具采茶戏的雏形,后又吸收兵同西高江西弋阳高腔与本地山歌、畈腔、采茶调,插秧锣鼓等民间小调相“交融,演变成一种‘哦呵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英山盛产绿茶闻名遐迩,故借“采茶”以名之,乡至今仍称“英山采茶戏”。
传播与发展
        采茶戏盛行于农村,它是从采茶调、花鼓灯调、山歌、畈腔蜕化出来的,不配丝弦,采用“邦腔”,锣鼓伴奏,唱腔朴实粗犷,念白为本地语言.早期演出的都是“单边词”和“折子戏”,情节简单,通俗易懂,表演朴实细腻.一个戏班子五、七、九人不等,轻装简从,报酬低廉,随便搭一个台于或在一个土墩上便演唱起来,俗称“草台戏”,因而能拥有广大观众.人们看戏时跟着“接腔‘,台上台下浑然一体,农村里的大人小孩在耕作或休息时,都能听到唱采茶戏的 “村野之声”。旧时唱戏的全是男扮女妆,惟妙惟肖.有人曾写诗赞曰:“悠扬鼓乐响高楼,男人装成女人头.容易少年容易老,一时欢笑一时愁.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而今识破其中味,曾作江湖浪子游”.另据清道光年间兰括居士所著(汉皋竹枝词,亦有诗云:“俗人偏自情,浪里油腔最喜听.土湾(即土墩)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英山与蕲、浠、罗毗邻且语言相近.词中所指花鼓戏,也可能是英山采茶戏,也称“和花鼓戏”。
    英山人喜爱家乡的采茶戏,是与唱戏的悠久传统相沿分不开的。如过年要唱年戏,正月玩灯要唱灯戏,庙会要唱会戏,各姓修成宗谱要唱谱戏,婚嫁寿庆要唱贺禧戏,消灾祈雨求子,秋收前后要唱酬神戏,总之,一年四时八节都覃唱戏.据(英山县志,载,我县先后修建的寺观近门。多个,南河瓦寺前一处,相传粱武帝时,这里曾是佛教圣地,有50多座寺庙,素有“菩萨湾”之称.王、段两家每年正月间祭祖都要在各家宗祠前的广场万年台上开锣唱戏,以名角、名班、 名戏吸引观众,形成对峙局面.雷家店的‘灵台会”、“灯歌会”以及一年一度的盛大“华严经庙会”在“出马”(菩萨下山出庙会)“停驾”时,都要演唱“彩台戏”和以数十人********演唱的“打花鼓”、“高跷戏”、“傀儡戏”等,多达一万敷千人。另据有关资料记载,。从明武宗四年(公元1509年)至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英山发生的自然灾害27次,特大洪水14次,在频,繁的灾害面前,英山群众纷学唱小调或采茶戏作为逃荒乞讨的手段,据王邦荣同志在《皖南花鼓》上介绍,约在1880年间,皖鄂边区英山县采茶戏艺人涂者五,李桂庭等人,随着逃荒要饭的人流浪漂泊来皖,将家乡的采茶调,即。“呵哦腔”,下嫁到皖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皖南花鼓戏便。在广德、宜城,宁国粹处形成丁东路与南路两大派。民国时期《大公报》载道:“皖南,宁国等地还流行着一种‘黄梅调’(即采茶调)的小戏经的势力范围扩及于浙江的淳安及建德(畦州)的两乡僻村之中”。如在皖南广德农民许家水唱的一首“采茶调”,称“十二采茶”,其文词和唱腔都与英山采茶戏近似。
采茶歌实录
      摘茶是茶农们最忙的一个季节,茶叶出了青,隔了一天不摘,茶就老了不值钱.所以这里的人们吃了年饭就准备到“山里”(即霍山)去卖工,即唱道:
正月好唱正月空,借人银钱还不通,借人一个要两个,算计不泉卖茶工。
家境无着的穷人又要背井离乡去山里摘茶卖工,丢下妻室儿女在家,有时妻子受当地乡、保长的侮辱.妻子用温馨的曲调劝告丈夫不要出去摘茶:
进什么山贩什么茶,留在屋里种庄稼,哥哎哎海哟,外做生活内当家。
上隔壁有个王老九,年年进山走一走,哥哎哎海哟,哪有银钱存在手。
下隔壁有个王老七:年年进山做生意,哥哎哎海哟,哪有铱钱存在的。
对面垸有个王老大,年年进山贩子茶,哥哎哎海哟,哪个见他发了象。
解放后,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我县茶叶逐年增多。1958年长冲茶场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就建起了上千亩茶园, 当时县委宣传部****文化干部到长冲茶场学习参观,看了以后感慨万千,唱了这么一首歌:
一进长冲好风光,山连山来岗连岗,荚雄人民挥巨手,万亩茶园
十里长。
万亩茶圆十里长,茶叶迎风翻碧浪,层层梯地接云天,采茶姑娘忙又忙。
采茶姑娘忙又忙,一篓一枉满满装,新建茶园多美好,摘茶竞赛 比畜强。
又一首:
红日照茶山,春色满茶固,年轻的姑娘巧打扮,采茶的歌儿撒呀撒满山。
往日沙石岗,如今换新天,人在云中走,乘了这山采那山。
清泉流不断,新茶摘不完,饮水思源不忘本,.思想重如山。 通过摘茶、做茶一系列劳动也创作了一系列情歌、叙事歌:
唱歌要唱五句歌,打锣要打五锤锣,过去山里茶叶广,哪有英山茶叶多,山山岭岭是茶窝。
小小茶树矮墩墩,手攀茶树唱一声,清早摘茶摘到晚,夜里炒茶 到五更,越干越觉有精神。
唱起茶歌也不难,又不是挽花绣牡丹,牡丹也是乖姐绣,看花容 易做花难, “春笋”名茶出在羊角尖。
我跟乖姐正同年,屋门相对瓦相连,别人说我和姐好,究其实来 有沾边,羊肉有吃惹身膻。
昨日天来姐察玩,心想与姐说姻缘,堂前说到楼房内,楼房说到姐面前,你是锢打铁心肝。
兰草花儿起嫩苔,姐叫情哥少些泉,昨日为你换顿打,外扬是非 扯不开,冷台冷台你再来。
聊不到乖姐不回家,屋前屋后种香茶,茶叶里面种绿豆,绿豆里 面种西瓜,牵藤绊叶到姐家。

    如今采茶戏作为英山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铺文化站专门成立了鄂东地方采茶戏剧团,吸收雷店、金铺、城关等地的民间艺人进行节日演出、庆典演出、慰问演出、义务演出、日常演出等。英山县的采茶戏剧团每年都要下乡演出300多场次,其足迹踏遍了全县的村村寨寨。他们还经常受邀到邻近的安徽霍山、金寨、岳西等地演出。

TOP

非常好的非遗代表作

采茶戏在很多地区都有传承,英山之采茶戏当属一典型。
希望在后面作出说明:资源来源何处?很重要哟……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引用:
原帖由 太阳鸟 于 2009-12-22 07:04 发表
采茶戏在很多地区都有传承,英山之采茶戏当属一典型。
希望在后面作出说明:资源来源何处?很重要哟……
自己在网上搜集整理的,涉及了几个地方,怎么标注呢?

在我们英山县还没有一个申报成功的文化遗产,不知道这个有没有申报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