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发言摘要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发言摘要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发言节选)(图)

2011-04-03 10:05:00 来源: 东方网 



图片说明: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

  [胡守钧]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文化非常丰富,从传统的角度看大概有三个传统,一是官方的传统,二是经济传统,三是民间传统。三个传统有互动,有交流,但是也有非议。民间传统是作为民众的生活样式的存在,人们的礼尚往来、生活,这是它的表达形式。民间传统明显带有地方风格,中国很大,东西南北中都不一样,民间传统的表达形式也不一样。民族传统内涵是很丰富的,民间传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惯性,时代沿袭,通过一代一代的传,而且有些传还有信仰的内核,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比如清明扫墓、过年祭祖等。

  民间传统明显具有社会共生的功能,民间传统是一个很重要的约束条件,可以提供规则,提供批评,使大家规范自己的行为。民间传统在各个领域的表现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能不能用法律替代呢?显然不行,法律只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框架,不能事无巨细都规定到。一个地区的风俗怎么样也不是法律要讲的。那么,能不能用新的传统替代旧的传统?传统在不断的更新,但是传统是经过很多人一代代的传递结晶逐步形成的,我们不能轻易用新的传统替代旧的传统。

  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很丰富,我就不展开了。我想主要从社会角度来看清明节有哪些社会功能,我列举了大概有几个社会功能。从人类学来看有民族标识之功能;从气象学来看有提示农耕之功能,有二十四个节日;从哲学看有跨越生死、寄托精神之功能,扫墓祭祖方式各不同,但是都有跪拜、祭祀的方式,来祭奠先人,这个祭奠是精神的寄托;从政治学看,有社会整合之功能;从经济学看,有促进经济繁荣之功能;从教育学看,有崇尚礼仪规范行为的功能;从民俗学看,有传承民风民俗之功能,民风民俗在节日里面,如果把节日去掉了,民风民俗就是一个空壳;从社会学看,有促进社区建设、家庭和谐之功能;从生态学看,有保护环境之功能;从体育学看,有促进健身之功能;从文学看,有传承文艺之功能;从饮食文化看,有保存地方食品技艺之功能。总之清明节有丰富的社会功能,从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分析。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作为历史文化沉淀的民间传统难免鱼龙混杂,不是说传统都是好的,更不是说传统都是不好的。这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学问题,我也做过多年的思考,把我的意见提出来供大家思考讨论。

  怎么鉴别民间传统好还是不好?要保留民俗传统不是简单的事情,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因此我提出:第一,不可用政治意识形态替代民间传统,历史上形成的民间传统不可能有现代意识形态的意义,如果用意识形态结构,中华民族是很难互动的。第二,不可用科学来要求民间传统,我是赞成科学的,但是科学是近现代的东西,利用近现代的科学分析民间传统,民间传统可能一无是处,所以不能用科学来解剖它。第三,不能用唯物主义看民间传统,更不可以用外来传统做标准,这是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容易把别人的传统作为标杆来说,比如别人怎么结婚,别人怎么送丧,别人怎么往来,这是大错特错的。对待民间传统不可以惟我独尊排外,惟我独尊是不对的。中华文化有独特的特点,是吃中餐好还是西餐好,没有可比性,《清明上河图》表达的语言和油画的表达是不一样的,谁好没有可比性。

  人们认识世界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个人是一个主题,一个民族也是一个主题,我们的先辈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就是通过民间传统传下来了,我们丢掉了传统就失去了经验和教训,就失去了导向。作为祖辈智慧结晶的传统具有导向作用,抛弃优良的民间传统是可怕的。古人有很多经验是有价值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有山神,海有海神,我们保护山,保护海,绝对不是迷信,我们不能对大自然随心所欲的活动。所以我认为对山的敬畏,对水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是民间传统的一部分。民间传统沿袭着一些道德的功能,而且有些民间传统为人提供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清明节所有的礼数活动都是在公众环境下展开的,囊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节日的神圣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守仪式,而且人们愿意遵守仪式。中国人祭祖先,上香、烧纸钱是一种仪式,这种规则的约束很重要。社会有各种层面的共生关系组成,存在资源交换,资源共享,资源竞争的关系,这种关系我们怎么来约束,每个人都想利益最大化,都想占领更多的资源,而且更多资源有稀缺性,不可能满意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资源交换,资源分享,资源竞争过程中,难免会形成各种矛盾和纠纷。怎么化解矛盾和纠纷,法律当然有很大的作用,除了法律以外就是民间传统,民间传统可以疏解各种矛盾,化解各种矛盾,是法律之外重要的条件。

  清明文化博大精深,人为人提供精神支持,具有潜移默化规范社会的功能,弘扬清明文化可以优化社会条件,协调社会关系,疏导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共生。非常感谢举办者的邀请参加这次清明盛会,送后请允许我送上我良好的祝愿:千年佳节兮万古流长,清明论坛兮欢聚浦东;炎黄子孙兮携手并肩,巍巍中华兮昌盛辉煌!

(本文来源:东方网 )

[ 本帖最后由 collector 于 2011-4-6 01:00 编辑 ]

TOP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发言节选)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4-03 10:45   来源:东方网   作者:郑闻文



图片说明: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

  前几年上海市东方大讲堂让我就清明文化这个题目做了一次演讲,这个演讲又使我思考一个重要的命题,为什么清明文化沿袭了到今天,竟然到今天还有着它的无比光彩。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清明节一定有着它不朽的灵魂。

  我们可以这样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华人,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将在清明节这个时期采用了同样一种方式来怀念我们的祖先,这样一种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这个现象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上海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间,十多年清明祭扫的人车不断增加,每年以平均30万的数字在递增。我们学者初步判断,今年祭扫清明的总人次将超过800万。在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竟然这样的公众超过了一半以上的人口,千军万马,拖儿带女,驱车赶到上海市郊县的墓地进行祭扫。

  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清明节能够延绵几千年而不绝,充满顽强的生命力,为什么在现代化加速的今天仍然却越来越兴盛,历久弥新?为什么在物欲横流,而且快餐式文化兴盛的今天,而清明节没有被淹没?其中一定有着一个东西,它是穿越时空的,能够横贯古今,历经千年而不绝的。人们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不断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不断的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珍贵,而清明节正是能够体现我们这样一个过程的重要的节日。

  我们正在追求的是社会和谐,我认为两岸的人,特别是在座的两岸的学者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我们希望两岸和谐,和为贵是我们的祖训。我也看到另外一个现象,两岸的人都在清明时节同一个时刻祭奠我们的祖先,思考我们的人生。这里有一个问题,激光本来是杂乱无章的光子,但是一旦有了一个机制,通过激光体的调节,就能形成极高的能量。当有一种文化机制把我们的文化聚合在一起,我们中华民族就能够产生远比激光更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无坚不摧的能力,这正是我们要思考清明文化里面内涵、不朽灵魂的重要问题。

  清明节适应了不同的时代,而且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实现了时代的穿越。它唤醒了我们沉醉的心灵,它那样的温暖传递了祖先的爱,又将爱世世代代的传下去,无论我们住在什么地方,都能激起压不住、灭不了的民族激情。这个民族激情我概括了十六个字:寻根追远、敬祖尽孝、家和平心、传承弘扬。

  我把“寻根追远”理解为人性的成熟,是我们身份的认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常常发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呢?对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就是朴素的回答,直接的回答,我父母生的,我的父母是父母的父母生的,这样无穷的追寻就形成了由祖宗们组成的世世代代的长链,而这个正是这个长链中的一环。如果把祖宗忘掉了,把长链忘掉了,你是孤单的,是孤独的,即使死了你是到不了祖宗怀抱的,你只能是四处游荡的幽灵,成为孤魂野鬼。

  因此能够把人们隐藏心底里面的人性要求,本能的要求,呼唤出来,这样的节日一定是能够永续的。要知道自己的父母祖辈,知道自己的所属的民族,知道自己的民族祖先是完善人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清明祭祀过程中,我们在祖先面前,在民俗之前,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定位,把自己的根牢牢的安扎在这块祖祖辈辈营生的土地上,这个清明节使得今天的人和今天的人,今天的人和过去的人,今天的人和我们的祖祖辈辈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我们凝聚力的重大的节日。这样的寻根追源就能够传承千年而不朽。

  “敬祖尽孝”我看成是崇敬先人、孝行天下。我们经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同样不敬祖先也意味着背叛。对祖先的崇敬正是这个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清明节就是这个传统的集中表现。在先哲们看来,不敬祖先乃是一种不如犬马的无耻。一个大写的人,不仅是对自己长辈、老人的供养,在此基础上还要加以崇敬,包括对我们的祖先。我们要提倡清明节所应有的互敬,孝是我们对父母祖辈在供养基础上一种敬的表现。中华民族二十四孝体现的那种精神和理念,仍然是今天所值得颂扬、传承和弘扬的。

  我们在清明节的各种祭拜活动,正是从一个侧面体现和固化了人们的孝心。一个节日如果我们能够在道德层面上把人升华到一个高度,又在道德层面上去践行和力图解决社会的一些难题,这个节日是很有生命力的。

  “家和平心”我看作是激活社会细胞,平和浮躁心灵。一个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家庭,家庭和睦才能够整个社会和睦,家和万事兴。我们工作节奏加快,我们非常需要家庭的港湾,平下心来避开城市的喧嚣,回归到人性的本质上。如果有这样一个节日能够在家庭的层面上把每个人激发起来,不仅对于家和,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清明节就是这个节日,清明文化节之所以两千年来而不绝,并且日加兴盛,正是在社会基本层面上把我们激活了,这个节日对我们提高幸福的感受度是非常有意义的。

  “传承弘扬”我看作是文化基因、时代绵延。清明节能够传承几千年一定有特定的东西,这个节日自身有传承功能,而文化芝麻节、西瓜节等缺少了传承功能,正是因为这个节日自身的传承机制,使得我们不管是炮火连天,还是文化革命,都能够保存起来,发扬起来。对于这个传承功能我们来观察清明节公众活动当中就可以看到,一是拖儿带女,意味着上一代对下一代在清明活动的传承和教育,并且到目前我们常常把祖先对我们的恩德进行介绍、弘扬,并且深情的灌输到子女身上,让子女们把祖先的恩德和崇高行为传承下去,这是一种传承功能。并且我们经过了一种放大,明年清明节都是上海大众媒体非常关注的节日,从而使得没有及时祭扫的那部分人仍然有很强烈的清明节日的传承。

  中华民族不仅有DNA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有着文化基因的传承,使得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我们因为有DNA的基因,因为有文化基因,大家坐在一起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基因,并且根据文化基因的文化指令,共同携起手来探讨清明文化的问题,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谢谢各位!

[ 本帖最后由 collector 于 2011-4-6 01:00 编辑 ]

TOP

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组委会主席——徐根初(发言节选)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4-03 10:10:00 来源: 东方网 



图片说明:本届论坛组委会主席徐根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经过一天的紧张工作,一天的脑力激荡,有17位专家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热烈的发言,使大家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启迪。特别是全国政协厉无畏副主席亲自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吴伯雄荣誉主席发表了视频讲话,他们的讲话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清明文化的内涵和功能都是非常有益、有很好的启迪的。

  各位专家的发言精彩纷呈,我认为这既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享受,我自己感到内心充满着快乐和愉悦,这是我们健康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这次论坛还邀请了一些特殊的嘉宾,他们的到来也为我们论坛带来了光彩,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论坛正像大会专家所说的,在众多广泛文化议题当中清明文化自然是一个绝佳的议题,透过两岸学者的相互接触,促进了两岸的理解与融合。“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为我们架起了又一座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这既是一次清明文化的盛宴,也是一次心灵的沟通,展示了清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真是值得庆贺,值得记忆。

  我们希望将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作为常态,每年一个主题,两岸轮回召开,以此为平台使清明文化研究不断的引向深入,使清明文化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的作出新的贡献。刚才跟汤会长交流一下,他也同意作为常态,每年一个主题,两岸轮回召开。

  我想有几点是值得总结的。

  第一,清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芭。清明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综合性重大节日,经过千年风雨,历尽沧桑,随着时代的前行,清明节不断的演化发展,不仅衍生出一些新习俗、新风尚,而且具有更加丰富深远的文化蕴含和现实意义,成为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芭。传承和发展清明文化,开发其内涵和功能,利于社会稳定,利于两岸和平统一,利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是清明文化的精髓。一个人只有懂得敬畏和感恩,才能在人生旅途中不迷失方向。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忠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层的联系,而这种文化还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之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我们每年清明节在皇帝陵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海内外华人到此会聚,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清明文化可以强化两岸官方与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拉近双方的距离,展现两岸同文、同种与同根、同源的本质。

  第三,如何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国家文化部于2010年6月正式成立了弘扬节日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着力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七个传统节日,特别是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四个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探索和研究。这次论坛云集了这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充分准备,畅所欲言的交流,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必将对两岸人民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发挥重要的作用。有的专家提出,我们要过好现代的清明节,实现生命清明、文化清明、和谐清明、平安清明的目标。也建议社会的有关管理以及学术部门,要主动的加入民间的清明节,努力提升清明节的情深文化内涵,提振清明文化的方向。陈士良先生还结合上海的实际就传承振中的清明节做了介绍,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第四,每个人都是节日文化的传承人,又是节日文化的创造者。千年历史表明,我们的文化历史进步一定不是原地转圈,而是在不丢失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继续一个属于的今天的文化连环。继续这个文化连环应该坚持一种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同时要处理好文化和社会的关系。这样我们的节日传统才会更有活力,更有朝力。每个人都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们应该在感恩中勇于创造,以创造来弘扬传统。

  第五,叶落归根,魂归故里。老兵的心愿,高秉涵的故事,传达了老兵爱祖国、爱家乡的心声,他今天亲自到论坛跟我们讲老兵的心愿。我想他不是讲的故事,是生命写成的故事,听了以后使人震撼,为人动容。古今多少事,都赴笑谈中,老兵的心愿,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终将实现。


  本届论坛得到了上海市侨办,台办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机关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两岸学者和专家的热情参与,国民党的谢先生全程参加了论坛,这些都为本届论坛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此我代表首届论坛的组委会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到来的各位领导和代表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再次引用乔宽元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次论坛的结束语: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她不仅以其代表肉体生命的DNA所形成的遗传密码,实现了民族的时代繁衍和兴旺。而且创造了清明节这样的民族节日,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四代延续文化基因。人世间只有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不中断的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我们为之骄傲,我们也为拥有传承优秀民族传统的清明节而深感骄傲。同时为之今天两岸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共同繁荣清明文化,浇灌千年不谢之花,而深感骄傲。谢谢大家,明年再见!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

台湾成功大学教授——丁仁方(发言节选)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4-03 10:09:00 来源: 东方网 

这场主题谈的是两岸精明文化的共识,但我想用另外一个概念来说,也是我所累积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我不用中华文化,我用一个概念“对接”,两岸的清明文化有一些差异,我们要思考这个差异怎么来衔接。它源头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差异。上午嘉宾讲到求同化异,化异就要谈到对接。我自己归纳几点需要谈对接的方向。

第一,内容的对接。清明文化的内容两岸基本是相同的,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百善孝为先,等等。

第二,层次的对接。因为大家有共同的血缘、文化,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彼此相互的结合。

第三,形式的对接。台湾的清明文化有一些蛮大的变化,比如在台湾的祭祀,清明节会扫墓,但是因为台湾非常小,所以清明扫墓会凝聚全省各地的家族聚合在一起,扫完墓以后大家坐在一起吃饭,这就变成联系情感很重要的机制。比如台湾的礼仪文化已经出现很大的变异,在台湾会出现一个很大的祭祀的场合,这变成媒体文化传统的中间者。台湾这些比较特殊的变异如果完全否定它,好象有点奇怪。这是另外一个对接。


第四,创意的对接。全球化的进展里面文化创意产业变成很大的产业,会有很多新的形式的变化,我们一定要用新的形式解读传统的文化。我自己跟舟山的船文化之所以会对接,我在台南带一个团队重新复原郑成功的战船。类似这样把过去的传统重新做调整,必须要考虑到现在全球化的情景怎么考虑到传统文化能不能跟新的文明结合。我们用一些新的标准,比如说祭祀符不符合环保的观念等,这实际要有一些调整。台湾跟大陆创意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除了传统以外还有一些民间的想法,我们应该把这些观念融合起来。

第五,利益的对接。像我刚才讲文化创意产业是非常大的产业,在台湾祭祀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这里面涉及很多的利益问题。

如果它对接要考虑到里面所包含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我本来还有一些对接态度的做法,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再多讲了。现在文化不是只有一种软实力,还有一种巧实力,我们应该在文化的“巧、变”里面找到我们的传统。谢谢各位!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

中国传纪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发言节选)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4-03 10:09:00 来源: 东方网

大家都知道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去去,牧童遥指杏花村。我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会员,在中国古典戏剧之母昆剧,里面有很多是描写清明节的,京剧里面也有很多是描写清明节的,比如说《小上坟》、《小放牛》等。所以清明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就不足为怪。

我作为中国传纪文学学会的会长,《亮剑》在中国的收视率极高,而且家喻户晓,大家都被李云龙豪侠之气深深感动。由这点我想起两岸不仅是清明文化要搞好,而且传纪文化也要在一起搞。因为都是一样的历史,尤其近代史,不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一定要本着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原则。三大战役是怎么回事,淞沪战役是怎么回事,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们的传纪到底怎么写在大陆也是一个问题,过去蒋介石传都不能写,现在由于改革开放,由于大陆实行实事求是的政策,所以《蒋介石传》,《宋美龄传》,《张学良传》,都出来了。包括在上海红极一生的杜月笙,我很负责的告诉你,杜月笙有可取之处,比如说他的抗日激情,这不是凭空说的,他组织了抗日义勇军,组织了店员、学徒跟日本人打。他用自己的钱买了5000只枪,另外他买了很多房子送给新四军,还买了很多鲁迅作品送给他们。他把自己的龙船炸掉,阻碍在黄浦江疯狂袭击的日军。杜月笙定位是一个黑帮,但是他抗日的因素是不可否定的。我对他的女儿说,令尊大人虽然不能称抗日英雄,但是完全可以称为抗日勇士,抗日义士。

所谓传纪文学最大的要素、灵魂是真实,传纪文学要求你是一个带着脚镣跳舞的艺术,你可以跳舞,可以表现,上肢可以尽量的表现,但是脚下是被限制住的。要看回忆录,甚至要查答案,列宁说回忆录也靠不住,回忆录因为时间长了也模糊了。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回忆录,回忆录在言论上、出版上是最自由的时代。所有的文化都应该抱着一个正确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人要做到实事求是是特别难的。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潘顺玉(发言节选)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4-03 10:09:00 来源: 东方网 

作为一个清明节的文化研讨,我很想问大家一句话:人类为什么要过节?为什么要设下这么多的节日,包括今天讨论的清明节,过清明节对人类来讲,对中国人来讲,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的问答就涉及到清明文化的讨论。

清明节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了,为什么会传承两千多年,因为这个节日里面蕴含着我们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厦民族形态的重要构建。如果清明节仅仅是一种说教,仅仅是一种教化,或者仅仅是一种愚弄,都不可能持久。它是这些方面的组合,清明节是我们民族形态鲜活的形态,我认为它有四大主题:第一,敬天法地。第二,敬老爱幼。第三,守时惜生。第四,积极乐观。

春暖花开之际,我们到祖宗的坟上祭扫一下,跟大自然亲近一下,到河里洗一下澡,荡荡秋千,栽栽杨柳等等构成了一系列有情趣的、有内涵的的完整的活动,所以能够常盛不衰,传承不惜。上和天道,下和地道,中和人道,完全切合自然之道。

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这几年地球上发生了很多灾害性的灾难。什么原因?实际是老天在示警,在警示地球上的人类,我们要清醒了。我个人也同意这个观点,自从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太过张扬,太过狂妄。其实人追究还是自然之物,遵循自然之道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我们中国人是最懂得生活的人,生和活是两个字,有不同的含义。首先是生,要生生不息,所以中国才有十几亿人口。第二要活,要活下去,要活得好。在这个主题下这是最重要的,要生,要活,如何活得好,活出情趣,这是逐步往下走的。所以清明节也有逐步形成的过程,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调整,传承到今天。

今天因为最近的一百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清明节跟很多传统民俗节日一样有一种萎缩和空壳化的现象,就是形式还在,内涵已经在萎缩了。也就是说刚才谈到的这些内容,包括今天专家学者谈到的内容,还停留在学术层面上,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这么多讲究了,也就是扫扫墓而已,没有那么多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这也是我们今天搞清明文化研讨很重要的使命,我们不仅要梳理好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我们更重要的要把这种东西渗透到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去,用它来规划。我们不是到老了才来认祖归宗,还是小孩子都知道尊敬老人,长尊有序。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清明节文化实际是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天人合一的大智慧,日本岛的地震,以及其他的自然灾害,使得我们触目惊心,我们痛定思痛以后应该承认,中国民族的原点思想才是真正的救世之宝。


我们应当看到清明节毕竟是一种民俗的文化形态,年年都要过的,节简单的说就是过日子的,把日子过的和和美美就是一个好节,就能延续下去,它是与老百姓的生活,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密切联系的。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冲击,整个社会表现了很强的、跟传统无论相悖的、物欲横流的社会状况。我们都要通过清明节文化的张扬、弘扬,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清明节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生命力,清明节能够持续不断的传承下去,就是要靠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传承。

因此,我们应当在尊重传统,认真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要创造活泼新颖的精神形态,创造一种为民众所接受,并能够在民众推广的新的积极活动形态,这也是我们今天在这里集聚一起研讨的使命,也是我们未来的使命。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

江西师范大学博导——郑晓江(发言节选)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4-03 10:08:00 来源: 东方网



图片说明:江西师范大学博导郑晓江

  中国清明节的祭祀和各种活动的核心在于,中国人生命血缘的链条依次由活着的个体生命,联系上逝去的个体生命;从存在的家庭生命联系上已故去的家庭生命,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提醒每个中国人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我们血管流着相同的血。而且清明节最核心的生命精神就是让每个组成者的生命都贯通如一,就是中国人超越死亡的特殊的方式。

  清明节的精神内心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沟通生死,在祭祀先人、追念先贤的基础上,“敦厚”是人之品德,“慎终”是说丧尽其哀,两者要求人们在清明仪式中缅怀先人之责,追忆先人的德行,来涵养自己的德行。如果我们仅仅是认为是国家的法定节日,却忘记了如何引导民众纪念节日,这就是没有敦厚。

  在中国的历史上清明的祭祀确实起到了“明德归厚”的目的,因为清明节提供追思亲人的平台,让在现实生活中匆匆忙忙的人们有机会面对死亡,接近死亡,思考死亡。这种由死产生的结果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是多少的重要,我们的生命是多少的重要,在这种重要当中感激亲人,让我们有了生命,快乐,有了幸福。这就是中华民族清明祭祀最根本的精神之一。

  清明节的生命意蕴是“小我”与“大我”的融通。对于中国人来讲,缺乏自主性的宗教与信仰情怀的社会和个人,一般是难以面对死亡问题的。理性与科学对人们如何面对活作用非常大,但是如何面对亲人逝后留下的问题力不从心。中华民族总体而言不是西方意义上制度化的宗教民族,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父母就是宗教,孝就是基本的宗教表达方式,父母的离开就意味着精神断奶,就通过清明祭祀,人们从生命精神上和逝者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安身立命的基础。


  清明祭祀的目的就成为现代中国人生者与逝者对话的平台,成为人们规划人生关键性的资源,特别是构建出生死超越的途径。有了生死超越途径,才有生命的安顿。从生命的总体高度来看看,通过对清明的祭祀,就可以发现从生命的整体来看个我生命,所谓死亡是个体生命的消减,而不是总体生命的终结。

  总之清明节应该是中国人的感恩节,是中国人的道德品质传承节,是中国人生死超越的生命节。所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生命精神展现的一次盛宴。因此,我们要过好现代的清明节,实现“生命清明、文化清明、和谐清明、平安清明”的目标,社会的有关管理及学术部门要主动的介入民间的清明节,努力提升清明节的精神文化内含,拨正清明节的发展方向。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

全国政协委员——黄方毅(发言节选)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4-03 10:08:00 来源: 东方网 



图片说明:全国政协委员黄方毅

  [黄方毅]首先来到上海我非常激动,因为上海是我的故乡,上海的标志是黄浦江,黄浦江相传就是我祖先春秋战国时的春申君黄歇所开凿的,虽然在北京我生活了50多年,但是上海是我的故乡。

  我父亲黄炎培是在两岸跟毛泽东跟蒋介石先生都生活过的人,在二三十年代蒋介石先生觉得黄炎培对他有两个教子之恩,黄炎培留学回来了,蒋介石跟黄炎培说,我欠着你两个教子之恩,你把你两个儿子送到我的身边做秘书吧。当时黄炎培谢绝了,后来因为国共纷争,1949年蒋介石在上海第一次要抓的就是黄炎培,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逃走了。我的父亲黄炎培跟连战的爷爷、父亲都是好朋友,前年发表的黄炎培日记上都有记载。今天能够参加论坛,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算是个经济学家,但是我现在更多都在研究历史,我讲一些我亲历的历史。大概在1955或者1956年,有一天我回到家里我父亲跟母亲讲,今天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我们签了名,我们不再土葬了,我们都火葬。当时在中共元老和党外的元老都签了字。但是签了字以后黄炎培一直对这件事心里感到不安,1958年的时候他给毛泽东写信,说我有个想法,土葬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了节约土地我们是不是搞一个平地深葬。毛泽东跟他回信,我同意平地深葬。


  我非常想就刚才吴欢先生提到的说一些,因为今年是辛亥革命的100周年,辛亥革命并不是完全像小学生理解的是武昌起义完全造成的结果,是一重臣,从李鸿章开始一些人都做很多贡献。同盟会是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到了8月底月初黄炎培就加入了同盟会,上海同盟会的第一任负责人是黄炎培。黄炎培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的同时,他也是当时所谓维新派的成员。

  所以我们不要画脸谱的看待历史,我们应该用更开阔的、更包容的眼光看待历史任务。刚才我讲的都是我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史料,我就做这些补充的发言。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

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发言节选)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4-03 10:08:00 来源: 东方网   



图片说明: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

  我爸爸从不拜神,只拜祖宗,从我初中的时候爸爸每年清明节一定要带我去祖坟扫墓,从这里面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是通过清明扫墓开始的。我的老家寻根也是这样寻来的。我是从漳州来到台湾的,总认为漳州很遥远。我当时去大陆访问的时候,等我到回到漳州的时候,我记得是1993年,搭火车搭了18个小时,到漳州已经中午了。

  寻根是很重要的,我们除了希望自己的故乡在哪里以外,也希望知道自己精神的根。我认为清明文化是中华文化构成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文化人类学家在研究的时候发现中国人的亲属称谓是全世界各民族里面最完整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堂表兄弟姐妹,当你讲这个人是我的堂妹,你一定只有是爸爸兄弟的女儿,女儿比我小。但是在国外不分妈妈这边的,爸爸那边的,不分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全部都叫一个称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的家族称谓是最完整的。

  家族最完整的就只有中国才有,到处都有家训,也只有中国人才有家训。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西方的哲学家之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后人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孔子比苏格拉底早很多年,但是孔子的弟子都可以查到的。我是朱熹的26代孙,朱德去年9月份中共中央查清楚了是朱熹的25代孙,这个都是可考的。不知道的人说朱老总是四川人,而朱老总其实是福建人,是朱老总的爷爷搬到四川的,他是福建龙岩人。


  2009年英国交易大臣针对在英国所发现华裔学生在中学、小学表现普遍都比英国明显强很多,他们成立一个专案小组做报告,后来还到北京搞实际调研。他的报告说,原来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价值,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如果现在到福建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最中间的地方就是祠堂,彰显出家庭的价值。祠堂外沿就是学堂,表示出对教育的重视。我们中国人这么重视家庭的观念,重视子女的教育,都是跟儒家思想是相关的。儒家思想最高价值理想是仁,“仁”是两个人,中国人绝不讲个人主义的,中国人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老子说如果没有教化,跟禽兽有什么样,他就教育五伦,这五种人际关系是任何一个人都逃不了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就是这五种,我们要构建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一定要有先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前提,只要把这五种人际关系搞定了,和谐了,社会关系就出来了。

  要把自己祖先里面有圣贤地位的作为祖孙仿效的对象,因为有的人讲传统文化没有用,把传统文化讲的一文不值,这都是妄自菲薄。如果我们的老祖宗这么窝囊,我们就不要努力了,因为窝囊的人生下来的人也是窝囊的,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我们要想我们的祖先的确很优秀,今天我们在纪念清明文化的时候,大陆这边也应该有国家的政策,不能只鼓励港澳台同胞回来寻根祭祖,也应该鼓励自己大陆寻根祭祖。清明文化应该在新的社会条件之下有一些新的作为,这是我衷心的祝愿,谢谢!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

台湾著名艺人——凌峰(发言节选)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4-03 10:07:00 来源: 东方网



图片说明:台湾著名艺人凌峰

  [凌峰]刚才吴欢讲的特别好,当下的两岸三地中国对祖辈所有的遗产要概括承受。吴欢老爷子吴祖光,在香港演唱的时候,我就久闻他的大名,为人耿直,家世不同凡响。这是我们在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种理念,两岸在大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要超越历史,我们各自承载了祖辈的是非功过,但是对当下的历史解释每个人都有他历史的积淀,所以他的解释都不太一样。这种差异化也预留了在未来中国给我们更宽广的解释空间。不知道这样解读吴欢他是否同意。


  当年我拍摄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也是因为这样的局限,我当时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变成片中的一段旁白。我给大家念一段:“五千年来黄河的水细细长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这是一种乡愁,文化乡愁,历史乡愁。当历史跨过90年代的门槛,那年我读初中,那年终于明白1949那年在妈妈怀里长大的大妹妹出生那天叫寒食,所以取名王寒。虽然学历不见经长,但是常识绝对有进步,那年终于知道寒食还有名字叫清明。还记得老师的祝福,扫墓要年复一年的祭祖,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百善孝为先。想当年记春秋战国,正如黄河之水渊源流长。情不自禁想起父亲谆谆教诲,燃起我的感伤,感伤漂泊外向的乡愁,剪不断的乡愁。2010年的清明两岸一同祭祀黄帝陵的空前盛况,本人应山西、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之邀直播评说清明。蓦然回首,又想起1987《八千里路》首赴陕北祭祀黄陵,那年千山我独行,那种孤独感,让我要想起我这个两岸的稀有品种颇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之概括。想起前辈先前的叮咛。

  谢谢各位!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发言节选)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4-03 10:07:00 来源: 东方网

  

图片说明: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

  [骆玉明]各位朋友好,非常荣幸参与这次论坛,这既是我的心情,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情,对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陈士良院长推动这个论坛,以此促进两岸文化认同表示高度的赞赏,对他们付出的劳动表示内心的感激!

  因为是自由发言,我就可以自由的说一些。我念一首我非常喜欢的诗,“簪花楚楚归宁女,荷锸纷纷上冢人”,在寒食的道路上可以看到两种景象,一种景象是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回家的归宁女,同时又看到去上坟的人们。“万古人心生意在,又随桃李一番新”。这种声音存在万古的人心,当桃花、梨花人心又是一番新的、向前的兴奋。以前对理学的评价有一些误解的东西,在理学当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这种生意和新意,在历史的传统当中追求创新。

  清明节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既是一个对欣欣向荣的春天表示欣喜、愉快,同时又是怀念先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最重要的是通过怀念先人,而追求生命的心意,付出我们的努力,达成我们的成就,这才是这个节日最核心的,对于一种民族文化来说也是这样。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引用一句古话,“与古为新”,我们是往前走的,但是我们不是没有根基的,没有传承的,盲目的、随意的走一条新路,我们的新是和我们的祖先,跟我们的过去,跟我们的文化传承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祖先没有文化传承,我们的心会是盲目的,不稳定的,慌乱的。同时我们也一定要不断的往前开创,我们怀念我们的先人并不是坐在先人已有的成就上诉说他们的伟大就够了,你总要做出自己的事情。这是现在两岸读书人共同的心情。

  在这边说起两位民国时代就非常著名的学者,一位是胡适之先生,一位是陈寅恪先生。陈先生没有去台湾,我们不讨论去台湾对还是不对,我就说他们的心情。陈先生为什么没有去台湾,很多研究里面都没有说,我也没有写,我的理解陈先生知道可能会赞同一点的,因为陈先生是把民族文化的传承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人,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要跟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的。陈先生从祖父开始就是个政治家族,这种政治家族他们非常清楚的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跟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去了台湾他还能不能完成他所说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我想他是有疑虑的,这是他不去台湾的重要原因。


  我再讲胡适之先生,我最近在读他的晚年谈话录。胡先生在他的书里对他早年的生活,对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习俗有非常深的怀念,一些琐事,一些细小的景象,家乡的竹园都勾起他非常深的怀念。胡先生和陈先生有一个相似的地方,他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大贡献的人,包括他早年说过不太正确的话,他晚年也一直坚持,因为他觉得他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值得历史纪念的,但是台湾偏离,所以胡先生晚年寂寞,这是难免的。从陈先生的不走,从胡先生的晚年寂寞,我们都可以感受到。

  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虽然有很多问题一直不能解决,但是我们现在可以从加深民族认同开始,民族认同首先是文化认同。在不断加深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我们越走越近,然后我们就能够走向未来,继承民族文化传统,走上我们辉煌的未来。当两岸加在一起的时候,看吧,看我们中国人是怎么样子,看她的光明吧!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

全国政协委员吴欢(发言节选)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4-03 10:06:00 来源: 东方网 



图片说明:全国政协委员吴欢

  [吴欢]各位专家学者,两岸的朋友们,尤其是台湾的朋友们,中午好。

  我今天主要介绍一下辛亥革命的一些情况,我请来了三位非常重要人物的后裔,想再次给大家介绍一下,民国元老之一黄炎培的儿子黄方毅先生,黄兴先生的长孙黄伟民先生,袁世凯的曾孙女,天津市侨办的处长袁静女士。

  我们任何一位祖先都是我们自己的祖先,就人类而言,好坏优劣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此我们的祖先,包括我们今后也要成为祖先,对祖先怎样理解,无论好坏善恶作为后辈而言我们都要认同。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我想讲的是两位重要人物,孙中山、袁世凯,孙中山并未见得都是优点,袁世凯也并不全是缺点。祖先无论好坏我们都要认,不能光认好祖先,不认坏祖先,而且纯粹的好,纯粹的坏都是不存在的。好的优点我们继承发扬,不好的地方我们要改正,但是我们要认同,因为都是我们的祖先,尊重祖先是我们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有人说我一辈子专干好事,不干坏事,我自己都不能承认。

  清明节有些情况我们要从理论上澄清一下,我们要讲到百姓联姻的问题,百姓联姻是我们祖先最早的行政治国社稷,是非常了不起的。从秦汉元明清开始,今天来讲都是顺乎理,并非绝乎情,我觉得殊途同归,任何好的事情我们要继承,坏的事情我们自己要化解,所以100个姓联姻是构成我们最基本的基础。今年清明节我讲这个理论,我觉得对两岸都是有好处的。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上世纪60年代讲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为辛亥革命铺平道路的主要力量是改革者,而不是革命者。缔造祖国的是一批晚清新政改革的老臣,包括晚清新政重要的功臣之一就是袁世凯,晚清新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辛亥革命的基础,这在今天学者内部已经认同了。

  辛亥革命的促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孙中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旗帜人物,他最早说推翻晚清,但是今天的“驱逐达虏”口号这个显得狭隘主义了,所以我们要勾陈往事,把一些真正立功的人物,一百年没有提出的我们应该要提出来了,有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等的后代都到现场证实辛亥革命的最新发现。湖北系里最先觉悟的是黄兴,后来他们支持黄兴最早开始变革,帮助孙中山建立了民国。这是我所知道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一些情况。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

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视频致词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年03月31日 18:33 来源:新民网上海频道



图片说明: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

  今天在上海举行两岸清明文化论坛,我虽然不能够在现场表示意见,但是透过录影致意,我觉得对我来说是很荣幸的一件事情,而且我也肯定这个论坛的重要性跟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我们知道这几年两岸的和平发展在各方面都在进展中。我常常说经济的合作双赢是两岸人民共同能够享受经济成长的成果是手系手的工作。但是最重要的是两岸之间的关系呢,它最大的动力还是来自血缘与文化的交流跟认同。我常常说,文化的交流是心连心的一个基本工作,所以这次贵会举办有关中华文化各种交流中非常重要的这个民间的习俗。比如说,春节围炉,中秋赏月、吃月饼,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属于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清明扫墓。我们中国人一向是饮水思源,一向是慎终追远,所以我们对孝道就是对于祖先的尊敬,是我们中华文化所特别强调的。而孝道又引申出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假如不孝,在其他方面任何的成就都是没有意义的。而清明文化在两岸都是有不同也许是同样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借彼此的一种交换意见,来互相欣赏互相学习。我个人两次回到我的祖籍地,那就是福建龙岩的永定,我觉得给我印象最深刻最令我感动的事,还是当我去祭祖,而且去为祖先的墓表示敬意的那一刹那,真的是使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这种慎终追远是多少的重要。我相信清明节的文化,也可以让所有的人认同两岸的人民都是同文同种,都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都是炎黄的子孙。这种认知对两岸的和平发展尤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最后在此,敬祝论坛的成功,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身体健康,一切吉祥如意,谢谢!

TOP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张万欣致贺词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3-31 18:26   来源:东方网   作者:郑闻文



图片说明: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张万欣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张万欣: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上海参加这个有意义的会。刚才几位领导和电话屏幕的讲话都表达了这个会议的意义,我非常赞同清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软势力的依托。

  多少年来我们从小就知道清明节应该是扫墓祭祖的,但是它的由来,它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我们了解的不多。所谓文化就是从习惯、抽象形成了一些概念而遗留下来的,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四大文明唯一能够延续下来,是靠着中华的文化,中华的文明。今天我们两岸的同胞,有上海公共关系研究院和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双方主办这个会议是很有意义的,我很愿意来,而且昨天晚上我们在聚会的时候已经发现了我的老朋友,还有一些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名人,我们的聚会尽管是一个开始,非常融洽,非常高兴。我相信这次的会议会开的很成功。

  过去台湾研究会开会的时候,最近这几年我由于年纪关系不太参加了,以前参加我们争论的也很激烈,我相信在这个文化上我们争论也许会有,但是我相信是很少的,大家怎么样在中华文化的基础进一步发展。文化跟科技一样是要发展的,从低层次发展到高层次,使我们民族更加优秀,更能够承担大的社会责任。

  预祝大会成功,非常感谢主办单位能够在这样一个时机,团结这么多的人,文艺界的,文化界的,学术界的,科技界的,经济界的人,不管哪方面的人都可以参加这个会议,因为我们都有祖先,我们都需要怀念我们的先祖,发展中华的文化。谢谢大家!

TOP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贺信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3-31 17:45:00 来源: 东方网

欣闻贵院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德而努力,不但裨益两岸人民情感的融合,更将为两岸文化交流树立良好的典范,令人至深感佩。兹因行程不克前往出席,惟愿持续为两岸文化发扬与交流尽绵薄之力。至盼贵我密切合作,共创新绩。特此函奉,籍表敬贺之忱,并向诸君问候,祝贺大会圆满成功!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