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中的艺术
□黄柏青
文化模式是不同民族看待世界、把握对象的特殊组织形式和固定程式,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标志。它影响着生成于其中的艺术的形式、语言、观念,以及人们对艺术的解读方式。
无论是艺术的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是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中生成的,因此,不同的文化模式,其艺术的形态自然也具有种种差异,必须从文化模式的角度来深入了解、把握艺术。
什么是文化模式?
美国学者克劳伯认为文化模式是由典籍文化层、心理和行为层、制度体系层以及人工制品层等实体层组成的统一体。正是因为前三个实体层的不同而导致最后的人工制品层的差异。我国学者刘敏中认为文化模式应当是:“若干变体文化中所共同具有的那些稳定的构成要素和稳定的结构方式,它应该在变体文化中保持着某种大体相同的特征和功能,以维护一个民族或群族的绵延不断的基本的文化传统,凭此传统足以认定不同的民族或群族的不同的特征。” 周洪宇认为:文化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它以比较稳定的形式反映和影响人们的生活。在这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观中,克劳伯强调的是文化模式的结构,刘敏中强调的是文化模式的功能,周洪宇则侧重文化模式的成因。以上各种看法虽不尽相同,但都将文化模式当做一种看待世界、把握对象的特殊组织形式和固定程式,当做区别不同民族文化的基本标志。总之,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气候条件、人种基因等等客观因素决定了这个民族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看待宇宙、看待世界,以什么样的眼光去处理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文化模式与艺术形态的差异
艺术,其创造和接受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具体的文化模式之中。由文化模式决定的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固定程式必定影响到艺术创作。艺术家按照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把握事物的方式来理解艺术、进行创作。社会文化作为基本的制约因素决定着艺术的形式、语言乃至观念,因此,不同的文化模式就必然形成不同的艺术形态。中国绘画必定不同于西方绘画,伊斯兰的清真寺异于西方的教堂,而伊斯兰的传奇也不同于印度的史诗,印度的佛塔区别于玛雅的金字塔……这些当然并不仅仅是艺术形式上的不同,更是关于艺术理念的差异,反映的是各个文化模式自身对于宇宙、世界、人生、社会等等不同的观念,以及表达这些观念的不同的组织形式。
具体而言,由文化模式造成的艺术差异,首先表现在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艺术家对艺术表象的选择上。比如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概略表象成为中国艺术的选择对象,所以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山水是浸透了画家主体意识的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山水;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西方艺术钟爱集合表象,所以在西方绘画艺术中,人体、自然对象本身成为建构艺术表象的首选对象;古埃及多神崇拜的文化则选择宗教性意味极强的图腾动物;印度古文明背景下,艺术表象的选择多集中在与表现印度宗教观念有关的题材上。
不仅仅是艺术表象的选择,艺术表象的建构也因文化模式的不同而不同。每种文化都以自身一套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方法和模式来完成这种艺术表象的建构。例如,中西方绘画艺术在透视、构图、质感、色彩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借助毛笔、墨等工具,选择了以线条为主建构艺术表象的模式;西方古典绘画则借助画笔、油彩,以逼真的色彩和造型建构艺术表象;伊斯兰文化用严谨、精湛的抽象性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书法纹样装饰来完成建构;印度文明则以高度扭曲、夸张、变形的形象来建构表象。
艺术的差异更是艺术意蕴和文化精神的差异,具体体现在时空意识的差异、艺术观念的差异、文化理想的差异等等。如中国的艺术是悟“道”的途径,西方的艺术是感受科学精神的方法,印度的艺术是体“梵”的法门,伊斯兰的艺术是触摸“真主”的手段。
文化模式构成对艺术的前理解
不仅艺术的创造过程,艺术的接受过程也受文化模式的制约。艺术的接受者同创作者一样,也是在文化背景中得以生成的。按照解释学的原理,他们对对象的理解和把握必然带着自己的前理解,而这种前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模式。艺术接受者往往根据文化模式所决定的特殊方式去理解艺术对象,按照一种相对固定的程式对艺术形式加以解释和再创造。这样一来,同样面对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安哥尔的《泉》等作品,西方画家对其透视构图、色彩布置、整体效果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中国的郑绩就根据自己所熟悉的艺术模式和意识框架认为西方绘画“笔不成笔,墨不见墨,徒取物之形影,像生而已”。相应地,中国画家认为中国的山水画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却嗤之以鼻:“不能够表现出美之为美,因为他们的图画没有远近光影的分别。”
但正因为艺术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宇宙观念和人生理想,蕴含着人们灼热的生命热情,所以,理解艺术,恰恰要求在面对不同于我们文化模式的艺术时,尽量避免因我们自身的文化模式所形成的前理解而可能导致的误解,从艺术的具体形态中体味和理解其把握事物的方式,看待宇宙、反映世界的思想意识,把握社会、人生的情感观念,以及表达审美趣味的美学选择,也就是说,体味和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9-4-21 9: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