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2012年08月15日 17:48 来源:中国广播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新版“二十四孝”行为标准公布,在第一时间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不少年轻人反映,新标准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因为种种原因,自己很难全部“达标”。
“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新“24孝”一经公布立刻引发公众热议。不少人表示,与传统的24孝不同,新出台的24孝内容更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
安徽市民: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上网现在是一个很潮流的东西,而且特别便捷,我觉得作为年青一代,有必要教会父母来上网。
安徽市民二: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正好和父母相结合,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近一点。
新24孝行动标准涵盖了生活当中的很多方面,细致入微,不少年轻人反映,新标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在这其中,难以完成的并不是“买保险”、“教上网”等“新孝道”,而是一些很基本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琐碎小事”。
河北市民:我感觉给父母亲自做饭这条挺难做的,从小到大都是吃父母做的饭,自己一个是不太会,而且每天下班挺晚的。
市民二:你像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等等,我感觉在这些方面我做的还不够。其实细想这些并不难做到,只是可能感觉离自己太近了,然后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侯世标:新的24孝的标准体现在方方面面,精神方面占的更多一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人精神方面的慰藉确实要加强,新的24孝融入了现代的东西,比如说教老人上网,这样就是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更多的是让老人自己自娱自乐。
"新二十四孝"标准出台,有人认为以这种方式鼓励年轻人多尽孝是好事。但也有人提出新标准只能起到建议作用,效果如何还要看具体执行力。
一些市民表示,何为“孝”固然有着普世价值与认同,但是每家的情况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孝”的标准是否有必要整齐划一值得商榷。
青岛市民王女士: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不一定要考法规去规定,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对此,安徽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侯世标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侯世标:这个对我们年轻人尊老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是说你在这24个方面都要做到,而是尽可能体现在某一个方面,做的更完善一些。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子女生活的半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传统的尽孝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表达“孝”的方式也各自有所区别。
王云飞:现在有些人的生活工作半径超过几千公里,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传统的对一个人尽孝的标准必须要发生变化,体现出来对老人的孝和对孩子的爱,这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同样这种形式也表达了他深深的爱。
工作忙、生存压力大、休息时间少,很多上班族呼吁,要想实现这些孝道,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兑现,还需用人单位配合,有时间才是最关键的。
职工一:可不可以在法定休假期之外单独设立一个探亲假,作为员工的一项福利。
职工二:单位还是应该多一些人性的关怀,父母身体不好,可以允许员工定期带薪探望。
对此,专家认为随着家庭的小型化,年轻人向大中城市集中以及年轻人自身生存经济压力的加大,究竟能为“孝”留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值得思考。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孝”其实更多已是个社会系统性课题,而绝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层面的标准。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现在就像新加坡一样,多元化的解决模式,家庭解决不了的,或者年轻人解决不了的,就由政府承担,政府承担的同时也有家庭作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