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1清明节:各地动态信息汇集帖

2011清明节:各地动态信息汇集帖

TOP

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举办万众祈福盛典

2011年04月03日 16: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唐山4月3日电 (记者 白云水) 3日,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隆重举办“万众吉祥祈福盛典”。在此间乾隆皇帝的裕陵,中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普宁寺高僧扎木苏大师、洛桑成大师,与30名喇嘛为国家祈福、为民众祈福,共同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据清东陵管委会介绍,佛教祈福法会源于清代皇家礼仪,后经提炼与升华,成为独具皇家特色的吉祥文化佛事活动。此次活动重现了历史原貌,继承了文化遗产,丰富了清东陵的文化内涵。

  据悉,首届万众祈福法会活动为期3天,清代皇家祭祀大典以及具有满族特色的演出活动也于同日盛大开启。清东陵管委会预计,参加活动的民众达到2万余人。

  位于河北省遵化市的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帝后妃陵寝建筑群。共建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帝陵5座,孝庄、孝惠、慈安、慈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自清东陵修建以来,这里就成了贤臣名士、文人墨客的祈福圣地。如今,清东陵更被游客视为祈福纳祥、祈祷平安健康的 “中华福地”,历年清明节祈福的游客络绎不绝。(完)

TOP

上海市民清明假期热捧上博“兰亭”系列讲座

2011年04月03日 17: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4月3日电(许婧)“清明”小长假第一天,市民纷纷走进上海博物馆,聆听专家讲“兰亭”这一神秘的中国文化现象。

  由“书圣”王羲之即兴写成的行书《兰亭序》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中所体现的晋人风度千载之下仍受追捧。中国拥有版本丰富的《兰亭序》摹本,此次上海博物馆自今天启动的“上巳·兰亭雅集”系列活动,邀请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浙大艺术学系教授陈振濂、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刘一闻等多位从多方面解读“兰亭”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特有的现象。

  此次上海博物馆一共安排了8场“兰亭”讲座,邀请中国书画名家为市民讲解兰亭的方方面面。同时本次讲座也是为今年9月将在北京故宫举办的最大规模“兰亭大展”先行预热。届时,数百种兰亭珍本都将亮相北京故宫,“兰亭”粉丝可以大饱眼福。

  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100个预约名额在短短半个月内就满员,他们“十分惊讶今天的火爆场面”,市民对“兰亭”的热情让工作人员颇感意外。


  据介绍,开始于1999年的上博讲座,因为内容丰富、质量高,成为此间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TOP

山西博物院举办寒食节赛诗会 参赛者都是小学生

2011年04月03日 19: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太原4月3日电(胡健)3日,由山西博物院主办的“寒食节赛诗会”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太原桃南小学、双西小学等五所小学的16位小学生参加了比赛。

  参赛者三人一组,互相配合,朗诵同一主题的诗歌,并对诗歌加以解读。比赛间隙,小选手们还准备了二胡、葫芦丝、拉丁等才艺表演。最终,来自新晓双语小学的周婧萱、晋国豪、张津涛同学获得了大赛的最佳小组奖,周婧萱获得了个人一等奖。

  山西博物院公众服务部讲解员姚香说,本次赛诗会成功推广了传统节日文化,让孩子们在学习了诗歌朗诵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寒食节文化内涵的理解。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形成了禁火节。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TOP

江苏政协委员谏将中国寒食节设为“低碳生活日”

2011年02月12日 17: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京2月12日电(记者 朱晓颖)“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是祭祀、踏青、赏春、户外赏玩、冷餐的节日,其回归自然、提倡素食养生等内涵,正好与现代人提倡的低碳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江苏省政协委员唐士凤建议:将中国寒食节设为“低碳生活日”。


  寒食节又称禁火节、冷节,是中国古代重要传统节日之一。至隋唐已演变为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并在唐中晚期成为“全国法定假日”。寒食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逐渐由一个纯祭祀的节日变为一个融祭祀、踏青、游玩、健身、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全民性的节日。节日食品有饧、寒食粥、寒食饭、寒食饼、青精饭等。

  “由于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如果把寒食节定为‘绿色低碳城市生活日’,倡导全家采取低碳方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户外祭祀、踏青、游玩、健身。同时,倡导文明祭扫、鲜花祭扫,提倡寒食,杜绝随意野炊,每年清明节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就能大大减少”,唐士凤表示。

  她认为,在传统节日中,不乏这种“古今结合”的先例,比如重阳节,原本叫登高节,现在赋予其新的内涵,也叫敬老节。(完)

TOP

西安重现汉祭典礼 倡导中国传统文化

2011年04月03日 23: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4月3日在陕西西安狄寨塬汉薄太后南陵广场,由陕西汉服爱好者组织的西汉三陵宗庙祭礼隆重举行。

  中新网西安4月3日电(马迎雪 杨敏宏 刘梦飞) 击鼓奏乐、张弓射箭、饮酒作揖……4月3日,在位于西安东郊的狄寨塬汉薄太后南陵广场,由陕西汉服爱好者组织的西汉三陵宗庙祭礼隆重举行。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古老民俗礼仪。  

  坐落于西安市东部的西汉三陵,即汉文帝霸陵,薄太后陵和窦太后陵,在历史上,特别是中国独有的孝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在祭礼现场,一群花样少男少女,身著交领右衽、宽袍大袖,高髻峨冠,以隆重的仪式祭祀汉文帝之母薄太后。

  据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故事里,汉文帝刘恒排第二,仅次于舜帝姚重华。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都对母亲尽为子之道。公元前157年,文帝先于薄太后离开人世。临终时,他反复嘱咐妻子窦皇后和儿女们一定要对薄太后尽孝。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刘恒要求将自己的陵墓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安置方位。两年后,薄太皇太后去世,窦太后谨遵丈夫的心愿,将婆婆落葬在刘恒霸陵的南方,仿佛刘恒背着母亲的样子。

  此次议程包括射礼和宗庙祭祀,其中以射礼为主,采用中国传统乡射礼议程。射礼始于周,从周到明有3000年的历史,它是当时士大夫选贤任能的一种方式,中国古代士大夫贵族阶层必须掌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日本弓道和韩国的弓箭社都发源于中国传统射礼文化。

  “无射获,无猎获!”司射下令后,射手“子曦”在射位站好,目光盯住靶心,神情庄重,稳站如松。上射一箭后,再从腰间抽出一支箭,然后下射。如此更替,直到将四支箭射完。

  网名“琉璃”的汉服爱好者认为,在中国的射礼中,射手之间注重提升精神境界,淡泊名利,平心静气地对待竞争,是一项君子之争的竞赛。

  “射手所穿礼服叫玄端,上身黑色代表天,下身红色代表地,专门在祭祀时穿,是有一定官爵的人在重大典礼时穿的,非常庄重。”组织者“龙旗飘扬”表示,现在汉服已经超越了汉族服饰的界限,作为载体,它体现的是一种中华文化的融合。

  一位围观的老者感慨道,现在中国传统民俗消失得太快,所幸有这样的民俗倡导者,那些“80”后、“90”后才能够认可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粹,从而在记忆深处打上中国元素的烙印。

TOP

广西南宁绿色环保生态祭祀成新景

2011年04月04日 19: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宁4月4日电(记者 黄艳梅)一束鲜花、一个帖子,就把一份哀思传递到另一个世界的亲人。随着现代生活观念的改变,“树葬”、“草坪葬”、“花葬”等绿色生态丧葬正在此间流行,成为一道风景。

  4月4日,清明节小长假第二天。记者在广西南宁市青龙岗长安墓园看到,在一个占地20亩用于果树葬的墓地里,种有蕃石榴、金桔子、石榴等果树,一片葱郁。位于相邻两棵果树之间,只见一个1米见方的墓穴,地表覆盖一块黑色大理石碑,朴素典雅。

  南宁市青龙岗长安墓园副经理刘玉芬介绍说,“果树葬”是今年清明期间该墓园推出的一种新型生态环保殡葬形式。相比传统墓碑面积减少了很多,也使得墓地与环境绿化相融合,达到回归大自然的状态。

  “越来越多的市民以不同方式践行‘文明清明’的理念。”刘玉芬说,该墓园的近800个“树葬”在今年清明节前已全部售完,于2008年推出的“花葬”目前已售出140多个。


  走进青龙岗长安墓园“树葬”区,一排排龙眼树下,盛开的小花和绿草掩映着块块墓碑。南宁市民陈先生一家四口神情肃穆站在墓碑前,虔诚地将两束鲜花敬献给已故的母亲。陈先生说,“树葬”相对于传统墓葬占地少、环境幽雅,且更经济实惠。

  广西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李云英说,民政部门致力于推行节地丧葬,降低丧葬费用,在满足市民对丧葬的基本需求的同时,引导市民逐渐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民政部门倡导丧葬最终将不再保留骨灰,而是撒播于自然。完

TOP

开封清明节百项活动 《清明上河图》情景演出

2011年04月04日 22: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开封4月4日电 (记者 李贵刚)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我们的节日—中国开封2011清明文化节”4日在开封揭幕,蕴含“大宋文化”的近百项特色清明民俗文化活动集中“亮相”。

  当日上午,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宋文化民俗公园——清明上河园内一派春意盎然。多姿多彩的民俗节目向海内外游客演绎宋文化的底蕴特色,各式各样的民俗手工艺品展演着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

  步入汴河虹桥,但见众多身着宋服的“宋民”来来往往,神情各异。有的推着车、有的划着船、有的抬着轿……汴河两岸漕运繁忙、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商贾云集,生动再现北宋都城东京清明时节繁荣忙碌的景象,人行其间宛在画中游。

  据悉,是次活动由中国文联、河南省政府等主办,以“传承文明,拥抱春天”为主题,旨在弘扬优秀民族节日文化,传承中国清明节俗文化。“《清明上河图》虹桥再现情景演出”是近百项特色活动之一。


  每到一处,均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宋代”气息,清明文化系列活动再现宋代民俗民风,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让人尽情领略古风宋韵。来自海内外四方游客纷纷感叹“穿越千年,梦回宋朝”。

  “看我像不像员外爷?”一名身穿宋服的北京游客一边忙着与同伴拍照一边笑道,“抛绣球、科举考试,还有东京梦幻实景演出,这些鲜活的情景再现活动很有创意,很有看头。”

  为期15天的开封清明文化节,包括新版《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清明文化大巡游、清明祭拜活动、清明文化节论坛、百万学生清明作文大赛等系列清明民俗文化活动,其中中国翰园、开封府、开封龙亭、大相国寺也举办了与清明相关的民俗活动。

  开封简称汴,古称汴梁、东京,是中国宋文化和清明文化的发祥地。现被认定为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而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亦诞生于此。(完)

TOP

海内外各界人士在孔子诞生地尼山举行春季祭孔

2011年04月03日 13: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曲阜4月3日电(孔凡元)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政府3日上午在尼山孔庙大成桥前举行了春季祭孔大典,来自海内外的一千余名中外游客参加祭奠活动,祭祀孔子这位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先师圣人。

  上午九时,颂歌悠扬,长号齐鸣,古老的尼山孔庙大成门缓缓启开。祭祀者在仪仗队的引领下整理衣冠,拾级登上高高的台阶,延神道进入尼山孔庙。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秘书长孔德平先生代表孔子后裔上香。曲阜市市长刘森宣读了公祭祭文,来自海内外的各界人士依次敬献了花篮祭祀先哲孔子。

  随后,伴随着悠扬的古乐,在孔庙大成殿前数百名身着盛装的祭师进行了场面宏大的祭孔乐舞表演,生动地展现了尘封在古籍中的古老风俗。盛大的春季祭孔仪式以《曲阜县志》、《圣门礼志》、《阙里志》等典籍记载为依据,通过场景布置、音响效果等现代技术手段,颂读祭祀等推陈出新的仪式程序,艺术地再现古代清明时节祭祀孔子的盛大场景。

  记者了解到,今日举行的春季尼山孔庙祭孔大典,还同时开启了文化之旅书香尼山、夫子庙开笔礼仪式等系列文化活动。


  据史书记载,祭祀孔子的活动始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四七八年。最初每年只有秋季一次祭祀活动,到东汉实行春、秋两祭制,其后又发展到春夏秋冬逢节必祭,但都以春、秋两祭为主。2009年起,曲阜将春季祭孔活动的地点定于孔子诞生地尼山。祭孔大典经历了由民间祭祀转为政府公祭、由清代模式转为明代模式、由曲阜本地的活动转为国家部委和省政府参与等诸多重大转变。(完)

TOP

西安青少年着汉服诵经典 演绎清明传统文化

2011年04月02日 23: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4月2日,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500名青少年身着汉服,吟诵经典诗词。作 者:金鑫4月2日,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外国留学生也加入诵读行列。作 者:金鑫

  中新网西安4月2日电(金鑫)“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2日上午,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楼内,500名青少年身着汉服,吟诵经典诗词,演绎经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穿“耐克”鞋、吃肯德基、看日本动漫……时下,从众多孩子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中,可窥察出外来文化的熏染力度。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文化根脉,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经典热,读国学、穿汉服、成人礼……,许多青少年以汉服为载体,吟诵经典,把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2日上午,近500名西安青少年代表通过领诵、齐诵、呤诵、唱诵等多种表现形式,深情演绎了10首广为流传的著名诗词和鼓舞青年志气、激励青年奋斗的经典篇章,带领现场观众一同感受了新时期赋予青年一代的使命和荣耀。

  来自西安市第89中学学生朗诵的《少年中国说》,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点燃了现场所有人的激情。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来自法国的Carole(中文名白丽),也加入到诵读经典的行里。身着唐装的Carole表示,中国语言很神秘,把“传统”穿在身上,“喜欢如此雅致的打扮,可以带回法国珍藏起来。”。

  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表示,中华文化经典就像母亲的乳汁,以其“道德”、“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哺育了一代代优秀儿女。当前,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延续文化的根脉,构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固本强基,民族的未来才充满希望,得以“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完)

TOP

粤东客家清明不祭扫 吃清明粄辟邪祛病

2011年04月05日 11: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梅州4月5日电 题:粤东客家清明不祭扫 吃清明粄辟邪祛病

  作者 唐林珍 杨草原

  清明节是中国各地扫墓祭祖的特定日子,然而在粤东梅州客家地区,清明节当天却鲜见人们祭扫,只闻清明粄飘香。

  梅州客家人将扫墓祭祖称为“挂纸”。“挂纸”的日子一般是在过完春节至清明节前夕,或者中秋节前后。扫墓的时候,客家人会带上“三牲”即鸡、猪和鱼、水果、茶、酒、香烛等祭品到祖先坟前,祭拜先人,并在坟头挂起沾着鸡血的草纸、在坟场周围压放草纸表示悼念。


  客家人清明节当天不扫墓祭祖是有历史原因的。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由于清明节正处于三荒期间,当时远道迁徙的客家人生活贫苦,此时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以办齐,更不用说置办其他祭品了。同时,因为清明节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勤劳的客家人担心错过时节影响收成,而忙于播种插秧,故将祭祖扫墓的日子定在较清闲的时间。

  除不扫墓祭祖这一传统习俗外,在清明节,梅州客家地区还有一种流传上百年的习俗,那就是吃清明粄。

  据梅州兴宁63岁的李大妈介绍,每年清明节前夕,客家妇女就会到山上采摘或者到市场上购买苎叶、艾叶、鸡屎藤等植物,回来晾晒干之后,捣碎,拌在糯米粉或粘米粉中,加上糖,捏成一个个小巧的糍粑放进锅里蒸熟,就成了清香可口客家美食——清明粄。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做清明粄了,是跟母亲学的。到现在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一直没有间断。外出工作的儿女,每年清明节回来都要带一大包出去。”李大妈说。

  在梅州地区,相传在清明节这天吃了清明粄可以辟邪祛病,百病不侵。

  客家妹张凤仪说:“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奶奶或妈妈就会把两块清明粄放在我口袋里,说是为了‘辟邪’。长大后明白那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说法,但我仍然很爱吃清明粄,尤其是妈妈亲手做的清明粄。”如今,带着浓浓草香味的清明粄早已成了梅州客家地区最有名的小吃之一。

  小小清明粄流传上百年,除了有先人赋以它美好的寓意外,还与它本身具有的功效有关。据了解,制作清明粄的原材料苎叶、艾叶、鸡屎藤等都是草药,具有祛湿、暖胃等功效,粤东地区湿气较重,当地居民吃清明粄可以起到除湿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完)

TOP

中华畲家乌米饭的“起死回生”

2011年04月05日 11: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宁德4月5日电 题:中华畲家乌米饭的“起死回生”

  作者 李松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又称“乌饭节”或“对歌节”),闽东地区的畲族民众都有制作乌米饭供祭祖先、馈赠亲友的习俗。这种传统手工制作而成的乌米饭,不仅口感清香,而且能益精气、强筋骨、明目乌发、健脾益肾,久服还有轻身延年的功效。

  相传唐朝时(公元669年),畲人雷万兴所率部队与唐朝官兵作战,寡不敌众,被困山中,粮草断绝,雷万兴遂命部下采野果充饥。士兵们采到乌稔树之果饱食后,士气大振,打了胜仗。次年三月三,雷万兴念及旧事,让士兵上山再采乌稔果。可时值春暖花开,无果可摘,士兵们上山后只采到乌稔树叶回来,就和着叶子蒸煮糯米,结果发现,这样做出来的乌米饭别有风味。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雷万兴死后,畲人为了纪念他,每年三月三都做乌米饭供祭祖先,这种习俗就此留传下来。


  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乌米饭制作技艺在一些畲族村居几近失传。一位生活在畲汉混居山村的教师却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长年的制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乌米饭“黑、亮、晶、香”四大特点。他长期致力于保护和挖掘这一民族特色食品,使得山沟沟里的乌米饭渐渐走出大山,赢得了“福建金牌老字号”等一系列荣誉。

  记者5日来到福建宁德市蕉城区中华畲族乌米饭加工坊,走进了吴立强与畲族乌米饭的故事。

  吴立强并非畲族人,却传承发扬了乌米饭这一畲族独特制作技艺。说起为何传承制作乌米饭,已是古稀之年的吴立强说,当年他在柘荣富溪镇竹岭村教书,那是个畲汉民众混居的偏远山村,民风淳朴;每年农历三月三,当地的畲族老百姓都会送乌米饭给他,他在品尝之后就突发奇想——能不能开发这一畲族特色食品呢?

  随后,他利用暑假走访了闽东很多畲族村,还到了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考察。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乌米饭在这些畲族村居已几近失传。这更加坚定了他保护和挖掘这一民族特色食品的决心。

  从此,他的课余时间多了件事,那就是寻找有关畲族的书籍了解乌米饭的来历,并向乡亲们讨教制作工艺。乌米饭是利用乌稔树的树叶榨汁浸泡糯米染黑蒸熟而成,然而,要做好乌米饭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糯米品种、乌稔树叶的投放量、水温、时间、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乌米饭的口味,如果没有掌握好其中的规律,做出来的乌米饭很可能就会失败。”吴立强告诉记者,不同山脉采摘的乌稔树叶,都会影响乌米饭的好坏。

  1995年12月,吴立强让当地的村民陈石富做了25公斤的乌米饭。他带着乌米饭来到宁德市区,一家家宾馆一个个酒楼地去送,免费让客人品尝,获得客人极高的评价。于是,他提前退休,举家迁到蕉城区,开起了乌米饭加工作坊。

  几经改进,乌米饭的加工手艺日益纯熟。1996年,他把乌米饭送到福州的酒家,结果福州的酒家都与他签下了供销合同。

  随着“三月三”的临近,向老吴购买乌米饭、讨教制作工艺的畲民逐渐增多。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当年山沟沟中畲家三月三的乌米饭,如今也成为了宾馆、酒楼的一道特色佳肴,香飘千里。

  不过,吴立强依然忧心忡忡,因为真正会制作乌米饭的人并不多。他表示,希望这门传统技艺能代代相传。(完)

TOP

长春文庙开展祭孔活动 倡导清明低碳祭祀

2011年04月05日 14: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祭人在大成殿前肃立。长春市民敬献菊花寄托哀思。崔颜锋 摄


  中新网长春4月5日电 (记者 崔颜锋)4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人们在这一天祭奠先祖,或出门踏青,感受春天到来的气息。在清明节当日,长春文庙推出了“感恩感怀、礼敬圣贤”活动。将文昌会和清明祭孔活动合二为一,向前辈先人寄托哀思,市民在现场还免费获得菊花和书籍,让大家以传统文化民俗的方式,来度过一个低碳祭祀节日。


  4月5日9时,参礼人员身着传统汉服,伴随着悠扬的古乐,行礼敬祭“中华至圣先师”——孔子。 祭祀开始前,所有人员着汉服整理衣冠列队静候,主持人引领参祭人员过大成门至大成殿台阶前肃立,祭祀典礼开始后列队、行鞠躬礼。随后,低碳祭祀仪式在文庙大成殿前正式举行。祭祀官抑扬顿挫地诵读长春市文化学者创作的清明祭祖文。活动仪式结束后,众多参加活动的市民,便自发地拿着菊花在殿前祭祀。

  长春市民李云海说,过去每年清明节休假,就会有无数车辆涌向城外,很多群众都陷于疲惫拥堵的状态,给自身的精神环境和外部的自然环境都造成了污染。如今,长春市区内禁止陋习随意烧纸,但有的人离家很远不方便祭祀,所以听说长春文庙在倡导举行低碳祭祀活动后,他便赶了过来,既可以祭祀圣贤,还可以通过这种活动缅怀先人,既有意义还环保。

  据悉,由于今年清明节,恰逢农历三月初三两个日子重合,这是大约60年才能够遇到一次的稀有难得的日子,长春文庙将文昌会和清明祭孔活动合二为一。活动中,吉林省内著名的书画家朱臣、张成久等人现场挥毫泼墨,给市民送上众多佳作。同时,文庙还开展了争诗赛联、文艺表演、经典诵读等传统文化系列展示活动。

  长春文庙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洪源说,在传统文化崛起的今天,长春市做为东北亚现代文化名城,一直以来都有市民崇尚科学、崇尚文化的良好传统,为此文庙举行了“远离奔波,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为主题的祭祀活动,就是想让大家能提高“低碳环保”意识,让大家自发地成为“低碳祭祀”的参与者、拥护者。(完)

TOP

中国各界清明节深切缅怀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

中新网 2011年04月05日 16:29 来源:新华网

  清明祭伟人——中国各界深切缅怀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

  (记者孙伟丽、岳瑞芳)4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晨7点,位于天安门广场南侧的毛主席纪念堂迎来当天第一批瞻仰者,他们都来自毛泽东主席的家乡——湖南。

  在清明这个缅怀先人的中国传统节日里,100多名湖湘儿女专程从湖南飞抵北京,纪念这位改变中国命运的人。与毛泽东时代相比,现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已发生巨变,但对这位新中国缔造者的崇敬之情,从未消失。

  瞻仰者中最小的仅8岁,最大的已经82岁高龄,不仅有毛泽东的堂侄毛岸平、侄女毛小青,更多的是来自湖南的普通民众、师生代表以及优秀共产党员和少数民族代表。作为毛泽东的家乡人,他们带来了家乡的红烧肉、湘绣和青年毛泽东读书时代的手记。


  汉白玉雕刻的毛泽东坐像前,一排花篮将纪念堂的气氛装点得更加肃穆。人们缓步走到雕像前,肃立,三鞠躬。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英语专业的赵梦婷是毛泽东的校友。蓝色牛仔裤,浅棕色皮靴,脖子上戴着白围巾和项链的她显得时尚而青春。为了表达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学长的缅怀,她特意穿了一件黑色的大衣。

  赵梦婷说,当代大学生对毛泽东并不陌生,大学里有很多学生在读毛泽东的著作,学校里还开设了《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必修课和各种讲座。每年全校都有“经典红歌大赛”,外语系的学生们会组织起来翻译毛泽东的诗词。

  “业余时间,同学们会到湘江边、橘子洲头,一起背诵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新校区的钟楼每天整点报时都会响起《东方红》的旋律。回到毛主席曾经读过书的教室、曾经锻炼过的操场,总让人产生时空交错的感觉,仿佛我们就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肩负着民族的使命,要把青春和激情全部奉献给国家。”赵梦婷说。

  随着时代的演变,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似潮水般汹涌而来,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对先人和英烈的敬仰和感激从未消失。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龙志文在网上看到征集报名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的通知后,第一时间就给组织者打了电话。

  “虽然我们的生活和毛主席的时代已经相隔几十年,现在的年轻人都懂电脑、爱上网,听MP3、玩IPAD,但这么安逸的生活,都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龙志文说。

  民间红色收藏家、72岁的雍晓春随着队伍缓缓向前移动,满脸肃穆。老人告诉记者,他用了30多年,跑遍了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无数个小镇村落,一枚一枚、一件一件地搜集毛泽东的像章和画像。几万件藏品的背后,是老人对伟人深深的思念。老人颤抖着说:“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带着像章来北京,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

  瞻仰的队伍中,身着民族服装和华丽银饰的凤凰县土家族女孩熊英姿格外显眼。她告诉记者,她的名字就是老人们从毛主席的诗词里取的,家乡现在越来越美了,生活越来越富裕了,但大家还是经常说,不能忘了毛主席留下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忘了湘西人勤劳致富的本分。

  随着时代的演变,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似潮水般汹涌而来,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对先人和英烈的敬仰和感激从未消失。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龙志文在网上看到征集报名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的通知后,第一时间就给组织者打了电话。

  “虽然我们的生活和毛主席的时代已经相隔几十年,现在的年轻人都懂电脑、爱上网,听MP3、玩IPAD,但这么安逸的生活,都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龙志文说。

  民间红色收藏家、72岁的雍晓春随着队伍缓缓向前移动,满脸肃穆。老人告诉记者,他用了30多年,跑遍了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无数个小镇村落,一枚一枚、一件一件地搜集毛泽东的像章和画像。几万件藏品的背后,是老人对伟人深深的思念。老人颤抖着说:“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带着像章来北京,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

  瞻仰的队伍中,身着民族服装和华丽银饰的凤凰县土家族女孩熊英姿格外显眼。她告诉记者,她的名字就是老人们从毛主席的诗词里取的,家乡现在越来越美了,生活越来越富裕了,但大家还是经常说,不能忘了毛主席留下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忘了湘西人勤劳致富的本分。

TOP

明代鸿儒周洪谟后裔办清明会祭祖

2011年04月05日 17: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家长讲解墓碑上刻字的含义。周洪谟后裔办清明会祭祖。杨容 摄

  中新网宜宾4月5日电(杨容)4月5日是传统的清明节,当天,蜀南首魁、明代巨儒周洪谟的后裔1000余人来到周洪谟故居,举办菁竹屋基第十四届周氏清明会暨明代鸿儒周洪谟纪念会。

  周洪谟故居遗址位于长宁县梅白乡白虎村1组,小地名“周家湾”,距离新村集镇东场口只有300米左右。当天,来自四面八方的1000余名周氏族人集中举行了清明会。清明会主要由祭祖和扫墓两大部分组成。该家族清明会筹办委员会主任周康祖介绍:“我们从1998年开始举办清明会,长期坚持,是因为祖先周洪谟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我们以办会为目的,发扬家族光荣传统,解放思想,教育好后人。”

  特意从湖北省黄石市赶来参加清明会的周世武说:“清明会既是和亲友团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时刻提醒我勿忘故乡、勿忘祖训,踏实做人,回报社会。”

  周洪谟墓碑在其故居老屋前东北方200多米处一个叫“干杉树”的大水塘边,清嘉庆9年重新修葺的周氏二世祖的墓地保存完好,上面刻的“周洪谟正统板眼由国子监祭酒升礼部尚书”字样清晰可辨。水塘边的石壁上,刻有“周川场”3个大字。公路边有石牌坊遗迹,1964年钻井场修的公路时,石牌坊被毁损,牌坊上刻有“文忠”二字。


  5日,许多家长在墓碑前给孩子们讲述周洪谟其人,介绍祖先的丰功伟绩,教育孩子们发扬传统优秀文化,要有抱负、有追求。

  周洪谟(1421~1492),字“尧弼”,号“箐斋”,又号“南皋子”,谥号“文安”。四川长宁县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及第,殿试榜眼,并授翰林院编修。景泰元年升为侍读。历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礼部尚书,后加任加封太子少保、资政大夫。弘治元年(1488年),周洪谟告老还乡,来到叙州府,致力于办学和修志,兴建了翠屏书院,倡导和主纂完成了《叙州府志》。(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