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物:江南水泥厂医务处证明
抗战文物:江南水泥厂医务处证明
黄志强
在2015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夕,我通过邮寄的方式,将我珍藏的抗战文物“民国28年5月19日(1939年5月19日)江南水泥厂医务处疫苗注射证明”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南水泥厂是启新洋灰公司(唐山启新水泥厂前身)在南京栖霞山地区筹建的分厂。在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中,厂长卡尔•昆德与史密斯公司雇员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医务处的基础上,利用工厂单身职工宿舍建立了救治伤员的小医院。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暴发。12月13日南京沦陷,侵华日军开始了对中国同胞的大屠杀暴行。在此之前,江南水泥厂组织员工进行了疏散撤离。为保护工厂不落入日军之手,启新洋灰公司任命原总技师、德国人汉斯•昆德的儿子卡尔•昆德(卡尔•京特)为厂长,并作为德国禅臣洋行的代表去江南水泥厂,与水泥设备供应商丹麦史密斯公司派来的代表辛德贝格会合。通过他们利用德国与日本轴心国的关系,以及丹麦中立国的地位来保护工厂。他们到达江南水泥厂后,首先将德国、丹麦国旗挂在工厂大门前及厂区周围,还在大门口挂起了“德、丹国合营江南水泥厂”的厂牌,借此来保护工厂。在卡尔•昆德、辛德贝格与厂方留守人员的努力下,江南水泥厂还成为了民众逃避日军追杀的避难所,收容解救了大量的难民和中国军人。
在江南水泥厂避难的难民和中国军人中,有很多人被日军的枪炮所伤。辛德贝格曾多次想用汽车将重伤员运到南京城中的医院救治,但都遭到了日军的阻拦。为了救治伤员,卡尔•昆德、辛德贝格两人决定利用江南水泥厂医务处现有的医疗条件,在工厂的单身职工宿舍建立小医院救治伤员。由于厂医李念慈已于1937年11月21日撤离,为了解决医生和药品、绷带的问题,辛德贝格到南京鼓楼医院及红十字会求助。鼓楼医院提供了药品和绷带,红十字会派来了两名女护士,还有一名男医生负责治疗。小医院救治了很多伤员,附近的农民也将村子里的伤员送来救治。此外,卡尔•昆德还请来了当地的三位老中医照料病人和伤员。撤退到上海的江南水泥厂的经理们得知小医院的情况后,也送来了一些药品。到1938年10月,局势已相对平静后。江南水泥厂请厂医李念慈回厂,并在厂外农场设分诊所继续为伤病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日军的暴行与小医院对伤员的人道主义救治行为,被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影机真实地纪录下来。2002年10月2日,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将这台摄影机和电影胶片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该馆的珍贵历史文物。
卡尔•昆德和辛德贝格保护难民,救护伤员的义举受到人们的赞扬,他们被称为人道主义的英雄。他们的影像及遗物已被陈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参观之时,敬仰之情会油然而生。
我捐赠的这张江南水泥厂医务处疫苗注射证明,尺寸约为150x100毫米,保存完好。上面印有“江南水泥厂医务处”“地址栖霞山”的字样。从证明内容中可以看出当年医务处不但能医治伤病,还能为人们注射伤寒、霍乱疫苗,接种牛痘。在医师的签名中,除了厂医李念慈外,还有一名外籍医师的外文签名。这名外籍医师是谁?在日军的暴行中,是否参与了对伤员的救治?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江南水泥厂医务处在1935年开始建厂时就存在了,并具备相应的医疗条件和各种药品。员工得病或在工作中受伤,在本厂医务处就能得到及时治疗,李念慈是厂医。在有关小医院的研究资料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江南水泥厂原来也不是一点药品都没有”。因为以前没有发现与医务处相关的原始资料,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小医院是卡尔•昆德、辛德贝格两人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忽略了医务处的作用。江南水泥厂医务处疫苗注射证明的发现,为小医院建立过程的研究补充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也让尔•昆德、辛德贝格建立小医院救死扶伤的故事更加完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于2015年10月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水泥厂医务处疫苗注射证明作为历史资料、抗战文物,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藏陈列,非常具有它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启新水泥厂史(厂史编委会 著),
江南水泥厂志(厂志编委会 著)
爱国实业家陈范有(陈克澄 著)
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陈克潜 著)
人道与暴行的见证——经历腥风血雨的丹麦人(戴袁支 著)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5-12-14 18:4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