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康清浊:威胜军南征与关公信仰的北传

康清浊:威胜军南征与关公信仰的北传

在今山西长治市沁县石刻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块字迹斑驳的石碑。碑高120厘米,宽76厘米,额篆《威胜军 关帝侯新庙记》,碑文提名《威胜军新建蜀荡寇将□□□□关侯庙记》落款为“大宋元丰三年(1080年)孟夏望日乡贡进士李汉杰记”。这应该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关庙碑刻实物。碑文早已模糊不清,但基本还能看出一个大概,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古老的战争故事。现节录如下:
“建安二十四年,尝率精锐进围樊城。将军善攻有术,不在矢石,在于权□ 机制胜,密不可窥。坐降于禁而威震华方,曹公议徙□□□□其锐。曹公明略盖于天下,闻其威名,勇气几夺,况下者乎?每建旗临阵,作愤轩昂,横刀而前,□奋于臆,顾眄小宇宙,叱咤生风,霆□上冲□□□□□。万众睹其勃如之色,人人不寒而股栗,虽生而魄碎。雄棱未霁,虏势已摧,威之盛也。此识将军之面,而未识将军之心。其心岂易□□□□□随先主不避艰险,张忠胆,冒贼锋,力战不怠,积功居多,累封为荡寇将军、汉寿亭侯。与群臣决大议,□先主为汉中主□□一心□□□□□□之诚,凛踰霜雪,忠之至也。报曹公杀颜良,解白马围,功成弃赏,脱身还蜀。去就两端,不负主知,刚果之气,上薄云天,义之高也。□□□传□□□□□为万人之敌,言其威也;称有国士之风,言其忠且义也。后知之将军者,不独取其临战却敌之威,而取其佐君之忠、行已□义,此为□□□□□之心也。迄今江、淮之间,尊其庙像,尤以为神。
向也交阯入寇廉白,熙宁九年,今上矜恻下民,诏元戎举兵问罪。沁州□□□□□趫捷应募者,由任真而下,凡二百三十七人,隶于左第一军前锋之列。摐金伐鼓,行踰桂州,驻□□补,过将军之祠。下□其始,得□□□□□佑中,侬贼陷邕州,祷是庙,妄求福助,掷杯不应,怒而焚之。狄丞相破智高,表乞再完。仁宗赐额以旌灵贶。众□其□□□□□□□□□□军誓:假威灵平蛮得俊,长歌示喜,高蹑太行,而北归故里,当为将军构饰祠宇。复请木□绘马,执为前驱,入践贼界,上气□□□□□□□□□钲鼓,望风乞降,余众弃城而遁。进军临富良江,蛮酋遣将,乘蒙冲斗艦,举楫若飞,急趋争岸,迎官军陆战。江北神虎□鼓□□□□□□□□□□□自相腾轹,斩首及溺死者数万余人。既捷,荣雄受爵赏者二十六人。任真、贾信、□宁并指挥使,节以功之高下,递补有差。□□□□□□□□□□南地多多深林,密于栉比。蛮人欲伐,横绝其路。结营息众,势莫能前。夜有大风暴发,怒号之声若挝万鼙 。迟明□之卧未□□□军□□□□□□□□也,众与虏均。俄有阴兵,旗帜戈甲,弥亘山野,敌人顾望,惴恐而败。精诚所招,助顺之灵。暴风夜至,阴兵昼见,神以符效应□□□□□□□□□行,深入万里,果立战功。归而建庙,人以享祀答神之休。”  
前半段引《三国志》的记载着重的赞扬了关羽“凛踰霜雪,忠之至也”和“上薄云天,义之高也”的道德品格,并特别强调:“后知之将军者,不独取其临战却敌之威,而取其佐君之忠、行已□义”。
后半段则详述了建庙的缘起,大意是说: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进犯钦州(在今广西)、廉州(今广西合浦);九年,又陷邕州(今南宁),神宗皇帝发兵南征。当时沁州(今沁县)有二百三十七人应征入伍,被编入左路第一军,并成为该军的先锋部队。当他们开赴到桂州(今桂林)的时候,发现了一座祠庙。进去以后才知道,此庙供奉的是汉将军关羽。见碑记得知,这座庙古已有之,当年狄青南征侬智高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侬智高还曾在庙中祈祷,但因未得到神灵的护佑,所以一怒之下将庙烧毁。狄青得胜回师以后,表奏朝廷对这座庙进行了重修,仁宗还赐了庙额。沁州军士即在神像前许愿:如果此次能够大破交趾,一定在家乡为关将军建构祠宇。许愿完毕,军士们请庙中的木刀纸马,执为前驱,然后立即赶赴沙场。一路上人皆奋勇,势如破竹,交趾士兵大多望风乞降,余者弃城而逃。宋军乘胜追击,在一次丛林战中,关羽率阴兵显灵相助,“夜有大风暴发,怒号之声若挝万鼙 ”,“俄有阴兵,旗帜戈甲,弥亘山野,敌人顾望,惴恐而败”宋军于是大胜。在沁州军士中受爵赏者共有二十六人。他们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回到家乡修了这座“威胜军关帝侯新庙”。
这块《威胜军关帝侯新庙记》碑在它产生之初可能并未引起太大反响,但对于关公文化来说,它所传达出的信息却是无比重要的。
首先,碑文中说,在狄青南征胜利之后,宋仁宗就曾为桂州关庙 “赐额以旌灵贶”,虽然这里并没有说清庙额的文字,但这条信息也是历史上最早的皇帝为关庙赐额的记录,狄青回师的时间应为皇祐五年(1053年),这比宋哲宗在绍圣二年(1095)五月赐关羽庙额为“显烈” 的时间早了四十二年。
其次,碑文中所说“俄有阴兵,旗帜戈甲”一事,应是最早关公显灵助战的记载。在元丰四年(1081年),也就是“威胜军关帝侯新庙”建立之后的第二年,张商英《重建关将军庙记》中就开始有:“阴兵十万部从严,铁骑咆哮汗金甲。”之句。从此,类似的传说便开始在全国广为流传,关公信仰也从此在宋朝的军队中正式形成。
桂州的关公信仰其实古已有之,比之北方要早得多,其原因是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属荆州的零陵郡。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卷第三十七“岭南道四”条载:
“桂管经略使桂州,始安。中都督府。......禹贡荆州之域。汉元鼎六年置零陵郡,今州即零陵郡之始安县也,吴归命侯甘露元年,于此置始安郡,属荆州。晋蜀广州。梁天监六年,立桂州于苍梧、郁林之境,因桂江以为名,大同六年移于今理。”
可知这里本就属于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桂州又历来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些少数民族在三国时期曾被史官统称为零陵蛮,这其中也包括僚人, 也就是侬智高所属的民族。
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广西靖西县安德地区(地处中越边境)发现了一尊宋代的关公铜像:
“这尊关公铜座像头戴绒帽,身穿绿色长袍,翦襟绣有龙头。右手紧握腰间玉带,左手安放左膝上。长方脸,高鼻梁,眉微翘,跟光炯炯,五络须垂挂胸前。高29厘米,重1. 15公斤。出土铜像的安德圩地区开发较早,早在唐代就建立安德州,这尊关公像是在一座关帝庙旧址的地下出土的。据研究,它是宋代当地壮族人民供奉的关公像,这对壮族崇拜关帝提供了凭据。”
僚人与壮族人有着紧密的族源关系,侬智高在我国也普遍被认为是壮族英雄。因此,这尊关公铜像的发现能够使人确定,至少在侬智高与宋军交战的时间前后,僚人已经完全具有了关公信仰。
《威胜军关帝侯新庙记》的碑文说:“侬贼陷邕州,祷是庙,妄求福助,掷杯不应,怒而焚之。”这说明,当时侬智高也曾祭拜过关公,后因“掷杯不应”,才焚烧了庙宇。不过,这当然只是狄青以及宋军的说法。侬智高自己也是僚人,他的军队成员也多为僚人 ,对于他们来说,关公是非常重要的神袛,所以说侬智高焚烧关庙,颇为令人起疑。
前文已述,在“会昌灭佛”时期,迁徙到戎州的僚人就曾经散布过“关将军索木”的谣言,可知他们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开始崇拜关公。而李延寿所著的《北史》也许会把这个时间继续提前:
“獠者,盖南蛮之别种...... 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所杀之人美鬓髯者,乃剥其面皮,笼之于竹,及燥,号之曰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
这是一个颇为恐怖的场景,僚人将敌人中“美鬓髯者”杀死,并将它的面皮剥下来,笼于竹上,等干燥以后,他们就称呼这张面皮为“鬼”,并会围绕着它跳起古老的傩舞,进行祭拜,以求福利。其实从这种仪式来看,这张面皮所代表的是“神”,而并不是汉人所理解的“鬼”。
关键是,为什么一定要“美鬓髯者”。我们知道,《三国志》中没有对关羽的形象作过多的描写,却着重提到了“羽美须髯”,这是不是在说,僚人祭祀的对象其实就是关羽呢?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存在的。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就是说在南北朝时代僚人已经有了关公信仰,到了北宋,关公崇拜已是他们的古老习俗。所以,侬智高在任何情况下,也是不可能焚烧关庙的,哪怕是在气急败坏的情况下。其实,当时的大多数宋军将士还并没有关公信仰,他们在战争过程中焚毁关庙的可能性要比之僚人大得多。
实际上,在桂州当地人的记忆里,关公在狄青南征中所帮助的对象却是僚人,今广西南宁、桂林一带,还广泛流传着关公协助侬智高大战宋军的故事,只不过因为岁月变迁,故事的情节已经变异。在这些故事中,关公已经变身为侬智高的“二弟”,名为“关朗灵”。
据说,这位“关朗灵”能征善战、勇冠三军,好几次大破交趾军队,而最终却死于宋将狄青的阴谋暗算。此后,他魂灵不散,飘回到石香炉山(现南宁市横县香炉山)为神,造福一方,被百姓称为朗灵大王。这和关公的经历基本雷同,只不过在民间故事中,孙权变成了狄青,玉泉山变成了石香炉山,关大王也便成了朗灵大王。
“朗灵”就是“朗州之灵”的意思,而朗州则就是三国荆州的武陵郡,所以,关朗灵其实就是关羽。
现在的广西南宁还有许多座关朗灵庙,它们的具体名称各不相同,有叫“二王庙“的,也有叫“朗灵大王庙”的,其中位于南宁市吴圩镇周村的二王庙,始建于北宋哲宗年间(此时正是关羽受封“忠惠公”的时间),江南区的古思村朗灵大王庙也建于南宋末年,这些庙宇至今香火鼎盛,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也都会举行大型活动。不过,当地人已不知道关朗灵就是关羽,“大王庙”虽有关羽塑像,但主神却被认为是侬智高;“二王庙”中的塑像也已不是关羽的形象,而是金盔金甲、金面微须的样子。另外,在昆仑关也有一座关帝庙,据说此庙曾一度建在昆仑关的城楼上,已有近千年历史。每年五月十三日,昆仑关关帝庙就会举行“关公磨刀诞”,届时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越南高平省高平城的侬智高庙中,也供奉着关公神像,牌位上书“侍奉盖天佑佛伏魔关圣官□帝君之位”,匾额为“福德祠宁”,而在越南的壮族同胞“侬族”中,也存在关公信仰,他们将关公称为“ONG”,意为:“男人”或“翁”,这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应该能够说明关公就是他们的神。
《威胜军关帝侯新庙记》所说的那座桂州关庙现已不存,但桂林的关公信仰却延续至今。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二日,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都会举行盛大的“关公巡游活动”。届时全城百姓竞相出动,和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共同经历关帝盛典,已成为当地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从威胜军南征一事可以看出,多民族特性的关公信仰至少在狄青大战侬智高之时就已经形成,自此之后,两个敌对势力同拜关公的现象就不绝于史,李汉杰在《威胜军关帝侯新庙记》中所述之事就是这种现象的起点。
狄青回师以后,宋仁宗只是给桂州关庙赐了庙额,关公信仰并没有因此北传,但“神明显灵助战”一向都是宋代君臣最喜闻乐见的事情,神宗时代的沁州军士依靠关公而取得胜利,必然会在京师乃至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由此,关公信仰才开始正式的在北方地区传播。

[ 本帖最后由 康清浊 于 2014-12-22 10:26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