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北师大展示周】(第二集)北师大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课程简介

【北师大展示周】(第二集)北师大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课程简介

北师大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由韩雪春根据自己的上课经历编写,不妥之处请指正,多谢!

北师大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共六位老师:刘铁梁教授、万建中教授、杨利慧教授、康丽副教授、岳永逸副教授以及彭牧副教授。六位老师都开有相关课程。北师大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生课程分三个学期上完。

一般来说,课程安排如下,上够其中的九门课就可以,有时候,其中的一到两门课会不开。

第一学期的课程有万建中教授所开的“民俗学概论”,刘铁梁教授所开的“民间文艺学导论”,彭牧副教授所开的“中国社会-文化史导论”以及岳永逸副教授所开的“民间社会制度研究”;
“民俗学概论”,是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讲民俗学最基础的问题,比如民俗的功能、民俗的传播、民俗的本体论再认识、田野作业等。前两讲由万老师讲,后面的课程就由学生自己看书准备做课堂报告,之后再进行讨论。

“民间文艺学导论”同样是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每节课有学生就特定的主题做课程报告,然后刘老师点评,讲课。刘老师是一个思维很开阔,随时都会迸发出火花的人,特别热情,不时地讲到激动处,就会站起来,边“表演”边讲课。

“中国社会-文化史导论”是专门讲授“西方民俗学史”的课程,从福柯读起,是一门兼具批判、反思与更深层次思索的课程,也可以系统地了解“民俗学”这个学科是如何成为可能并得以发展的,以“学科史:话语史与社会史”为基调,让学生们自己准备课堂报告,然后彭老师点评,总结。

“民间社会制度研究”课,岳老师每节课都会指定一个主题,列出一些参考书目,每个人挑自己感兴趣的读,然后做报告,岳老师是个对看书要求比较苛刻的人,所以系统读下来整学期的参考书目,绝对受益良多。

第二学期的课程有杨利慧教授所开的“田野作业的理论与方法”,康丽副教授所开的“民间文学专题研究”,刘铁梁教授所开的“宗教民俗学”以及彭牧副教授所开的“民俗学专题研究”;
“田野作业的理论与方法”前几节课是田野作业的术语界定以及学术史梳理,梳理完毕之后就从研究题目、研究地点、研究大纲的确定开始,到参与观察、访谈、记录、照相、摄像到民族志的写作,每个学生都需要选择一个自己的天夜店跟着一步步做,每节课课堂报告最新的进展以及相关理论要求,杨老师点评。

“民间文学专题研究”是我导师开的课,是针对“民间文学”进行一系列专题的讨论,以学生阅读、汇报为主,康老师点评总结为辅,主要分为基本问题:学科或领域的界定、观察维度与研究尺度、走向田野:口头传统中的民间文学以及讲座四个单元。个人认为,这是康老师思维最爆发的一门课,康老师是一个很有激情、有批判与反思思维的学者,每节课都有很多的思考与亮点,且能很好引导与启发学生。各个单元之间还会请别的老师给我们讲述自己的研究,我们开课时请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高荷红老师,给我们讲的“满族说部”。

“宗教民俗学”是刘老师开的第二门课程,主要对宗教与信仰问题进行探讨,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刘老师这几年颇为关注的哲学与身体民俗学相关的问题,学生们每节课也是需要读书,作报告,然后刘老师点评、总结、讲述。这节课相对于“民间文艺学导论”思维更为发散,学生已经接受过一个学期的学期,接受的思想与思考也随着更多起来,听这门课就能听到更多火花的闪现。

“民俗学专题研究”是彭老师主要讲授“身体民俗学”的课程,因缘际会,彭老师对“身体民俗学”颇感兴趣,研究也比较多,对西方的理论也比较了解。相关理论书籍更是比较熟悉,授课方式跟第一学期彭老师的授课方式相同,学生阅读、报告为主,彭老师点评、总结为辅。是系统地从理论层次对“身体民俗学”的学习与把握,中间也会穿插着事项的解读与民族志电影或民俗学者访谈,结合刘老师丰富的田野经验与身体民俗学的感受理解会更好。

第三学期的课程有杨利慧教授所开的“直面当下的世界民俗学——以文化遗产旅游和电子传媒研究为个案”,康丽副教授所开的“民俗文化与女性主义研究”以及岳永逸副教授所开的“边缘群体研究”。
“直面当下的世界民俗学——以文化遗产旅游和电子传媒研究为个案”主要讲述杨老师这几年的研究兴趣也是美国公共民俗学比较集中的研究领域“文化遗产旅游”与“大众传媒”其中的民俗学研究转向与研究范式。课程也是学生阅读、报告、理解为主,然后杨老师点评、总结。且学生必须有自己关注的一个点,期末论文也必须从具体的事项出发去写作。

“民俗文化与女性主义研究”是康老师开设了好几年的课程,主要讲授女性主义及相关流派的思潮。最后的几节课,会针对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研究领域中女性主义视角或者更精确地说“gender(社会性别)”视角的运用进行集中的讲述,女性主义对于民俗学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或者一个个的理论流派,而是一个可以具体运用于民俗学或者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切入视角,让我们去做一些研究时可以多一个思考方式或者视角,很启迪思考。

“边缘群体研究”是岳老师一直以来的研究领域,也是岳老师主张“民俗学社会科学化”的思想的极好的展现。学生在课程上必须有自己的关注点,然后每个学生汇报自己 的研究,最后岳老师点评总结。岳老师在这节课上给我们完整地读了“忧郁的民俗学札记”,具体地展现了岳老师的思考,或者是痛苦的思考,但也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岳老师是个真性情的人,从这节课上也能看到。

总之,课程主要的模式就是学生阅读、报告为主,老师点评、总结为辅,鼓励思考、讨论与反思,会有很多的英文文献需要读。有时候,即使是中文文献也会看不懂。但是,系统地、认真地去准备老师们的每一节课,这三年真的能收获到很多很多,对待学术的态度、反思的视角与思维方式、知识、对待民俗学某些问题或领域的敏感、论文写作的态度等等。

[ 本帖最后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3-1-14 19:54 编辑 ]

TOP

      
雪春原创,雪春独创!
支持and学习!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谢谢慧妞~~~

TOP

雪春介绍的真详细,想考你们所的童鞋有福了……

TOP

很详细具体,大爱师姐

TOP

北师大,中国民俗学的根据地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妞妞师姐辛苦啦!

TOP

哇!研一萌新的福利~~正四处打听这一年要学啥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