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传统节日
春节,旧称“岁朝”、“除夕”、“元日”、“元旦”等,夏津人则俗称为“过年下”。且以“腊八”、“腊月二十三”两日为之“前騶”。
腊月初八,夏津人俗称“腊八”或“腊八节”。是日,人们有食“腊八粥”(又称“腊八饭”)的习俗。以粉条(俗称“粉干子”)、红枣、花生仁、红豆(又称“红小豆”)加小米面或玉米面煮粥,或以豆腐(夏津当地所产的一种厚约半公分的豆腐。称为“干豆腐”,亦称为“千层豆腐”)、粉条、香菜、大葱炝锅后加小米糗成粥饭,另加白菜或辣椒粉为佐料,趁热啜食,其味颇佳。腊八早晨,粥饭煮成,热气蒸腾,满屋香味四溢,一家人围于桌边共餐,一团和暖祥瑞气象。粥为温暖之食,最宜冬日啜食。腊八,正值三九严寒中,夏津人以此佳食驱寒,其用意与时令颇相贴切。不少人在腊八这天,用醋腌制“腊八蒜”以备春节食用。特别是大年初一早晨,吃水饺蘸腊八醋,另有一番风味。
腊月二十三,是为辞灶日,或称“辞灶节”,有“小年”之称谓。夏津人于此日有蒸“年糕”的习俗。以黍面(又称“黄面子”)与红枣蒸成窝头状,故又俗称“枣糕”、“黄面糕”、“黄面窝窝”。黍面粘腻,红枣甘甜,味道殊美。是晚,人们以年糕与糖果(一种用黄面子加糖做成的如藕状的甜食品)及水饺为主祭品,并用秫秸插成“马”形,以红纸剪成鞍鞯祭祀灶王。祭讫,遂将旧灶王神像及“马”共纸钱焚化。主祭人且须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上天朝玉皇。少说闲话,多带五谷杂粮”,亦有念“灶王,灶王,上天言好事,归宫带吉祥”,如是三遍乃已。夏津习俗,若有家人在外,不能于是日回归者,便不辞灶。应于元日早晨焚祭辞灶,并于元日早晨将新灶王神像贴于灶边墙上。贴时神像应向里(左)略倾斜,以祈“人烟旺盛、吉祥”之义。“辞灶”之俗,迄今在夏津不少人家犹存,在农村尤为普遍。
“小年”过后,购置年货者渐多,集日百货萃陈,人们熙来攘往,摩肩接踵,车辆毂辕相连,辚辚于市,俗称为“赶年集”。诸如鸡、鱼、肉、菜、烟、酒、糖、茶以及干鲜果品、烟花鞭炮,一应物件,无不购买,以备春节之用。21世纪以来,人们年货中的海产品,如海参、海带、海鱼虾及菌类菜,如木耳、银耳、蘑菇等占的比例渐大。
“蒸装”是夏津人的传统风俗,迄今仍存,即自“小年”始,人们便烹、炸、煎、蒸准备年饭。以馒头(俗称“馍馍”)、包子及炸、煮食品为主,另外,要炖猪、羊、牛肉及鸡、鱼等。因春节期间,人们有串亲访友、游玩休闲的习俗,“蒸装”便是为过春节准备的应时快餐。在春节快餐中,炸藕饸、豆腐饸、茄饸之类的油炸食品为必备食品,藕饸为其中的佼佼者。将藕切成夹子,内填肉馅,滚粘面糊入油烹炸,酥脆香美,滋味甚佳。年饭中的炸藕饸之俗由来已久,其缘起已无从稽考了。炸藕饸、豆腐饸、炸鱼、炸肉之类除为人们年饭中的必备食品,也是春节祭祀的必备供品。
在春节“蒸装”中,夏津人旧有蒸“稷面窝窝”的习俗。“稷面窝窝”又称为“稷面黄子”,是以稷米面(稷,谷子的一种,穗子细长,米白色)加面粉,经发酵后蒸成一种窝头状食品(不少人以一般小米面替代稷面)。有的在锅篦上摊成稷面糕,熟后切成方形或菱形,味同“稷面窝窝”。此食品今已少见。
腊月二十九日(小尽为二十八日)的下午是过春节最忙碌的时候,贴春联、挂灯笼、贴门神等事务都要于是日下午完竣。贴春联在夏津约于上世纪90年代复兴,贴门神复兴于21世纪以来。春联、门神今多以彩色印刷,质地精良。“小年”过后,街衢有专市出售。手写春联今已少见了,仅在书法界人士中,每届春节尚有书写者。夏津人旧有于门两侧悬挂“侧柏枝”的习俗,用以插香祭门神,且柏为常青树,亦取其长久之义。此俗今已基本绝迹。
上述工作完竣,须将庭除院落逐一清扫,务使清洁,同时,将水缸储满水。夏津风俗“年三十”、“年初一”两日不能扫地、挑水,据说有祈求“聚财”之义。
岁杪之最后日(大尽月三十日,小尽月二十九日)与新年元旦,是年尾与年首,为春节之两主日,分别称为“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旧有“年年年头接年尾”之语。是日早,传统风俗,人们大多早早忙碌,于北堂屋门东侧摆设桌案,张贴“玉皇神像”及“全神像”。布列供品,如猪头、鸡、鱼、果品等,以祭祀天地神祗。夏津风俗玉皇神像应至上元节中午祭祀发送,全神像则于大年初一早餐前祭焚发送。除上述事务,还应于北堂屋内迎门墙上张挂“家堂图轴”(俗称“主子”,即列祖列宗牌位图),并于“家堂图轴”前摆放近支祖宗神主牌位小神龛,俗称“神主匣”或“神主盒”。桌上除香烛外,另应布列供品,以鸡、鱼、猪头、“东坡肉”(俗称“东宝”肉)为主祭品,另配以干鲜果品等。是日早,各家应由男子持点燃的整把香到郊外、村外,向祖茔方向插香三根,跪拜,并口中念道“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等语。然后起身径直回家,不可回首观望。进门后,例应燃放鞭炮,并放“拦门棍”(预先准备的木棍儿)于门槛边。而后,将所持之香插植于香炉内,焚纸钱膜拜,称为“请家神”,上述习俗迄今不衰,在农村中尤为普遍。夏津人传统,供祭“家堂图轴”,多以嫡长子孙为主,但也有不少庶支脉祭供者。
大年三十的午餐为重要年筵,夏津人于是餐无不鸡、鱼、肉(一般是猪、羊、牛肉。夏津人旧俗忌食驴肉,称为“鬼子肉”,但进入21世纪以来食驴肉者渐多,此为新风俗,但祭祀绝无用驴肉者。)等。各色肴馔摆满桌案,无论荤素尽可布列于席。全家人皆团坐于桌边斟酌饮宴,共祝新年。是餐主食多为馒头、包子。21世纪以来,人们过年渐以海味菜及素食为主,且以米饭为主食者渐多。酒类原以白酒为主,且以当地所产白酒居多,饮用色酒者绝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则以白、啤、红三样酒随意而饮了。进入21世纪后,凡“年三十”、“年初一”的午、晚餐,有于年前预定于饭店、酒店的,届时全家老幼齐集饭店中用餐。亦有春节间兄弟姊妹举家相邀于饭店、酒店中聚餐的,此为新俗且有愈烈之势。
年三十下午,包饺子备翌日之早餐,是为春节要务。夏津人有于年初一食素的习惯,谓求一年“素净平安”,所以大多包素馅饺子,但包肉馅的亦复不少,尤其生意人家,寓义“肉头”,来年生意兴隆。还有人在饺子中包入一枚铜钱(今多以硬币代之)以为游戏。据说,翌日早餐食之者,新年大有福祉。包饺子的同时例应包小饸子(用饺子皮两个,中填馅,合而捏成)10数个,并擀面条一轴,与饸子共煮为是日晚餐,一家人连汤分食,取“和顺”、“长远”及“合子利”之义,或说面条为“钱串子”,以求来年发财。
是日夜为除夕夜,又称“除夕”、“除夜”。是之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人们有守岁习俗,夏津人称为“熬三十”,各家团聚守岁,不少人竟彻夜不寝,坐以达旦。自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多是一家人围于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饮茶并佐以干鲜果品,闲谈守岁。至凌晨0点(或于子时),放鞭炮迎新春。是时城乡各处鞭炮爆响,烟花升空,一片欢腾。进入21世纪以后,爆竹、烟花种类渐多,但因其价格昂贵,人们大多少量购买,仅应故事而已。
大年初一,各家各户无分老幼皆着新衣履,晚辈给祖父母、父母叩头贺岁。长辈例应给晚辈童稚以压岁钱。数额原以3-5元即已不菲,至10元者已多为高额。进入21世纪后,压岁钱数陡增,大多百元以上,有的达数百元乃至千元以上者,此风已近奢靡了。元日早餐,各户均以水饺为食,吃其他食品者绝少。餐后,于晨色曦微中,各姓氏按支脉、派系相聚而串门贺岁,称之为“拜年”。若于街衢相遇,无拘何姓,人们都互相拱手贺岁,口称“过年好”、“新年好”。本姓氏族人互拜之后,其他姓氏若关系密切者亦应登门拜年。是日下午,大多家庭均包水饺,以备翌日早餐。水饺多为肉馅,因为夏津人习俗,自初二日始便可食荤腥了。
初二日,是为“送家神”,上坟扫墓日。早餐之后,将“拦门棍”竖于门槛边,各姓氏男子,或阖族,或按支脉相聚而去祭扫祖坟。有的姓氏阖族醵资购买鞭炮、烟花,在上坟前及至墓地燃放,还有的各姓氏族竞相燃放,以炫耀族大人多,是为传统陋习的残余,实不足取。夏津旧俗,凡大姓家族有于是日集体上祖坟的习俗,凡本姓氏于族谱中载录的男子均可参加,路远者也可派代表参加。也有定于初五日或初九日集体上祖坟的,称为“上老坟”,或两年一度,或五年一回。有的姓族以支脉而轮流做东,或阖族按男丁摊派醵资购买香纸、鞭炮,铺设筵席,吃“伙饭”的。也有的姓族还同时雇佣吹打乐班,以造气氛,炫耀声势。是为旧俗,建国后曾一度泯息,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此风又渐复兴。
初三日,夏津人风俗中大多是走亲戚的日子(在城北苏留庄一带有初二走亲戚的习俗),主要是拜谒岳丈、外祖、姑表、姨表等至亲以贺新禧。是日,县城与各大集镇街衢店铺,大多燃放爆竹开门营业,其中以糕点、烟酒、果品类门市尤为火爆。各色货物布满店铺(近年来多为“超市”)内外。人来人往,自行选购,问钱讨价不绝于耳。道路之上,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绵亘不断。2005年以来,私人购买轿车者渐多,因此春节期间串亲访友乘轿车者到处可见。夏津风俗,春节后的走亲访友不得过正月,至二月则与风俗礼仪相悖,已失贺岁之义。自初三日始,人们或踩高跷、敲架鼓、唱小调儿,或打牌、饮筵,嘻乐游冶。有的村庄自腊月中旬便组织演练架鼓,唱小调儿和排练地方小戏剧,于本村或周边村庄演出,直至元宵节,有的甚至到二月初始停歇。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也有不少人自初三日起,便逐渐上班工作,各操其业了。
初五日,俗称为“破五”,何谓“破”?询于里老亦不解何义,故于此存疑,以待后考。夏津人于是日例应包水饺过节,俗有“捏捏严实”、“捏捏严稳”之说,迄今过“破五”节的习俗犹存。
在夏津人的风俗中,元宵节之前为春节的范畴,过了元宵节,春节就渡过了。俗语有“年也过了,节也过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吧!”的说法。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亦称“上元节”,夏津人则俗称“过正月十五”。是日,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传统大节,因是时正值农闲,旧有“闹社火”之俗。人们以高跷、架鼓,或彩车、旱船等传统文艺形式庆贺元宵节。自20世纪80年以后,每届元宵,由县文化部门牵头,以各乡镇、部门为单位组织架鼓、高跷等活动,于县城区集中表演。是日上午,人们扶老携幼,络绎于道,鼓乐、高跷、彩车、架鼓队伍迤逦相接。县城街衢,万头攒动,人如潮涌。鞭炮爆响,振聋发聩;鼓乐铿锵,此起彼伏。粉墨高跷,婆娑穿舞;笙管铙钹,佳乐悠悠,纷繁热烈,难以言表。入夜,则灯烛相连,灿若繁星。夏津人有扎花灯的习俗,但今多以购买的红纱灯内设电灯泡取代了。旧时,每当元宵夜,还有“撒云灯”(以扎制的纸、纱灯笼,借燃烧的油棉花热力而升空,如今之热气球)、“悠花灯”(以碎铁屑冶炼后放入两只大碗中,左右两盏,以绳系之,一人持中悠转,若流星,旋转如飞,火花四溅,炫然如七彩火环。)之俗。近几年,“悠花灯”于元宵夜又有出现,人们颇感新奇。21世纪以来,每当元宵夜,县里组织于城区空旷之处集中燃放焰火,原在体育场,后改在开发区、城区南侧、九龙湖等处。烟花飞空,五彩缤纷,聚散变幻,或方或圆,各成体势,火树银花,照如白昼,人多往观,围者如堵,一派祥和欢乐。据考,庆元宵传统文艺游戏,概为旧之“社火”、“社戏”之遗风。
筑仓节,正月二十五日。是日早,于日出之前,人们在“天井”(院子)中以草木灰撒成圆形若干个,直径约1.5至2米不等。中心处撒五谷杂粮一把,铜钱(今多以硬币代之)数枚,称为“打囤底”。有的村庄还有在屋内“打囤底”,与院中样式相同,用以祈求新年粮棉丰稔。此日午餐,人们多食油饼、面饼或饸子,为是日特色食品。饼与饸子为圆形,亦取“打囤底”之义,另有“屋内为钱仓,屋外为粮仓”之说。
花姑节,正月二十八日。夏津为产棉大县,自古有敬棉花神—“花姑神”的习俗。旧志载,夏津县城东朱庙村,原有花姑庙一座,气势恢宏,香火颇盛。朱庙村名即由此花姑庙而得来,可见夏津人敬花姑祈求棉花丰收之俗由来已久。是日之午餐,人们多食水饺或饸子。
龙翔节,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是日清早日出之前,人们例应以草木灰打“仓囤”若干个,如正月二十五,以祈丰年。但二月二之“仓囤”有阶梯,即在圆形之外加一小梯形,谓之梯子。其义为“仓囤”之高,须登梯攀爬,喻囤粮之多。夏津人俗称正月二十五日之“仓囤”为“囤底”;二月二日之“仓囤”为“囤尖”。是日,人们以炒黄豆(用盐水浸过的大豆)、炒面球(以糖水和面,抟如红枣大小,入热沙土中翻炒,熟后酥脆香甜)为特色食品。人们将炒黄豆称之为“蝎子du”,据说食之可防蝎虫伤害。大概旧时蝎蛇、虫豸较多,为防伤害才有此俗。是日,人们以水饺为午餐。旧有戴艾之俗,取驱邪之义,此俗今已绝迹。二月初二,夏津人还有剃头(理发)的习俗,寓义“龙抬头”祛风祛火,一年不头痛。
夏津人的风俗是过了“二月二”,春节的庆典俱已告竣。因此,以上诸节俱属春节中的仪节范畴。
清明节,俗称“寒食”(按本义“寒食”日应在清明前一、二日)。夏津人旧有到郊外“踏青”和食新生野菜“迓春”的习俗,迄今犹存。是日为扫墓日,人们多赴墓地焚化纸钱,祭奠追念先人。宋朝人诗中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之句,可见此俗由来之久。自2008年始,清明日凡行政机关及文、卫、教等界公职人员例应休假一天。
端午节,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夏津人则俗称为“五月大五”或“五大五”。是日,人们多以黍米(黄米)或糯米加红枣或糖,用芦苇叶包粽子,旧称“角黍”。黍米、红枣粽子,清新甘美,为粽中上品,为夏津俗传粽子品种。因粽子的包制、烹煮工序复杂,今人们多惧繁琐而不做此食品。但自21世纪以来,人们多去商店中购买,回家煮食,今又有无论冬夏长年沿街叫卖粽子的小商贩。因此,除端阳节外,人们可常年购食了。按古义吃粽子本为纪念诗人屈原,但今多已淡忘,只是吃粽子过节而已。夏津旧俗有于端午节在门前插艾棵,或头戴艾枝的习俗,称“艾虎”,取趋吉避邪之义。此俗今已绝迹。
乞巧节,七月初七。旧时夏津人中青年女子有于是日“乞巧”的习俗。七月初七是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相会之时。概因织女是天上的巧女,是人间妇女崇拜的偶像,故形成此俗。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夏津人旧时有过“中元节”的习俗,此俗迄今已不存在了。现在人们的习俗,只是在是日扫墓。因此时,不少新鲜瓜果多已成熟,用新瓜果祭奠先人,取“荐新”之义。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夏津人对此节备加注重,其隆盛程度仅次于春节,是春节之外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人们多于节前数日即着手准备过节物品,如猪、牛、羊肉及鸡鱼和各色蔬菜、果品等。月饼为过中秋节的必备特色食品,夏津的传统月饼以“五仁”月饼为正宗,为过节和馈送亲友之佳品。中秋节为团圆日,即使旅居在外地的人也多回家过节。是日夜,人们多于“天井”中摆设香案,布列月饼及各种果品祭祀月神。中秋正值天高气爽之时,夜空澄澈,明净如水,圆月当头,清辉四射。一家人团聚月下,食月饼,赏月华,叙亲情,话丰年,颇有一番韵致。
重阳节,九月初九。夏津人旧俗有于此日蒸花糕、造菊花酒和登高的习俗。并有“追节”的习俗,即男女订婚后,男方亲家给女方亲家馈送过节礼品。旧时重阳节,人们还有戴艾枝之俗,以求趋吉辟邪之义。上述习俗今已基本无存。1987年,国家将此日定为“老人节”。是日,各部门、单位均慰问退、离休的老干部、老同志。儿、女们也给祖父母、父母买礼品,祝老人健康长寿,此为新兴之习俗。
送寒衣节,十月初一。是日为扫墓日,此俗由来已久,自明代之前即已有此风俗。是时,天气入冬,寒气渐重,人们以各种色纸剪纸衣裤焚烧祭祀先人,谓之“送寒衣”。
冬至节,旧有“履长”(献鞋袜给尊长)之贺,今此俗已绝迹了。迄今仅有个别人家过此节日,也只是包饺子为午餐,大多数人家已不过此节。
冬至节过后,再就是进入腊月的腊八节了,又可为过春节做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