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4小组研讨

回复 5# 的帖子

好像咱们国家内陆地区受妈祖的影响较小,第一次知道妈祖是看了刘涛演的那个电视剧《妈祖》哈哈哈。自北宋开始神格化,被称为妈祖(当地人对女性祖先的尊称),并受人建庙膜拜,复经宋高宗封为灵惠夫人,成为朝廷承认的神祇。妈祖信仰自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东、辽宁沿海均有天后宫或妈祖庙分布。

TOP

谈“十大经典格林童话”中的成长要素和价值,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影响

龙应台发现不少童话里不乏各种各样的杀戮的方法:“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没有必要从两岁开始就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于是他把这些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但这个真实的世界会因为父母的遮蔽而变得美好吗?其实不然,通話对真实的遮蔽也是残酷的,灰姑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嫁给了王子,快乐幸福地过了一生,这样的童话,无非在告诉两岁的小女生、小男生:女孩子最重大的幸福就是嫁给一个王子。
古典童话过于暴力,迪士尼故事价值观低劣;前者依靠丑恶实现美好,后者美好得一塌糊涂。灰姑娘的姐姐为了穿上水晶鞋而砍掉了自己的脚趾;《糖果屋》里更是有老巫婆吃小孩子的情节……
这个世界美丑俱在,童话的意义应该是教会孩子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美好的通話故事里灰姑娘终于嫁给了王子,快乐幸福地过一生,可童话也是残酷的,灰姑娘的姐姐为了穿上水晶鞋而砍掉自己的脚趾,就像真实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可以完美,美好与丑陋总是相声生的,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把“假恶丑”化作“真善美”。现代的姑娘可有不嫁给王子的权利,姑娘可以没必要为了所谓的“幸福”砍掉自己的“脚趾”。即使是灰姑娘,也不需要依靠“嫁给王子”的恩典来获得幸福。我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做自己的豪门。

TOP

谈谈中国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四大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虽然人物、情节各异,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内在关系却颇为相似。
1.男女主人公社会地位不平等,女富男贫
2.男女主人公角色错位,女方一反传统,主动追求,如白娘子之追求许仙,祝英台暗示梁山伯等
3.性格上女强男弱。

参考文献:刘红. 悖离:四大传说悲剧结局的一种阐释[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32-136.

这三方面都表现了与当时民众观念的相悖。四大传说的婚姻形态与民间文学中以团圆为结局的其他婚恋故事不同,与民众传统的婚姻观念更有着鲜明的距离,所以其悲剧结局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民众对与现行道德相悖的婚姻形态持否定态度的反映。
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讲究伦理道德的社会,伦理观念既是中国古人浸润于心的行为准则,也是其评价历史与现实的自觉标准。儒家善有善报、善必胜恶的信仰与佛教的因果报应教义主宰着民众的伦理判断,中国古代文学(不论是作家文学还是民间文学)亦因此承载着厚重的伦理蕴涵。中国文学中盛行的“大团圆”结局即是中国人强烈道德感的一个突出例证。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现象,“大团圆”与中国人的人生观、审美观等均有密切的联系,但其所以形成的关键应在于中国人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善者遭难在道德家眼里看来是违背正义公理 ……中国人宁愿把这样的事情说成本来就没有, 或者干脆绝口不提。”这种善恶赏罚当场见效的“大团圆”结局在明清时期所谓的“补恨传奇”中发展到极端。此类传奇不惜违背事实而赋予历史上的不平与遗憾以圆满结局。这种手法当然不足为训,但却足以表明“大团圆”的深刻影响及中国人鲜明的道德评判。四大传说虽然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添加“合冢化蝶”、“七夕相会”之类的幻想性情节,从而使传说显示出一抹亮丽的色彩,但对于中国重视现世人生的传统文化而言,这种抚慰不能弥补主人公“生”的残缺,终究无法掩盖四大传说浓厚的悲剧底蕴。如果依据传统研究而断言四大传说的主人公完全合乎民众“善”与“美”的标准, 那么其悲剧结局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善恶观念似有牾。
中国古代社会并非任何时代俱是礼法森严。因此,即使我们沿袭传统研究的注重客观社会的思路,亦不可能得出四大传说必然是悲剧的结论。众所周知,儒学在汉代之前尚未确立其正统地位,理学至南宋后期方成为思想话语的主流,而从汉至宋,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礼法松弛乃至混乱的时期。四大传说均诞生于宋亡之前,应该说,社会只是提供了酿成悲剧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尤其是溯源于魏晋这一“人性的觉醒”时代的梁祝传说更非注定是悲剧结局。

TOP

简谈四大传说的女性形象

从南宋至明代,白蛇传说均以白蛇被镇雷峰塔永远不见天日告终。清代以后,传说结尾有所改变,或青蛇战胜法海;或白蛇之子哭塔祭母,最终让白蛇走出镇压之塔。但是,即使这样,仍然无法弥补白蛇被困阴冷之塔咀嚼生离死别、生不如死的悲凉。至于孟姜女传说,民间众多异文均强调万、孟共同生活的时间极为短暂,万喜良回工地后不久即死,孟姜女备尝辛劳,千里寻夫。明代以前,传说以孟姜女负骨归葬力竭而死结束;清代以后,传说增添秦始皇逼婚情节,孟姜女或投海或触石。孟姜女的结局虽然悲惨,但比起尝尽生离死别之况味的白蛇,干干脆脆死去的孟无疑幸运得多。再看梁祝传说:情投意合的梁祝一起度过三年幸福的同窗光阴,梁死祝吊而得以合墓共冢。“则异室,死则同穴”这正符合中国人典型的悲剧性婚姻心态。宋代以后,传说又有了化蝶之事,梁祝精魂眷眷相依,悲剧意味因而大为削弱。而牛郎织女成婚之后, 男耕女织且儿女双全,此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理想的家庭生活模式。后来二人虽被强行分离,但还可隔河相望并于每年“七夕”相逢。

TOP

中国民间社会的女性意识和文学想象

在《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四大传说中,女性无疑是核心人物,她们都是真善美的代表,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美好的心灵。在她们的身上,有中华民族种种传统的优秀品德,例如温柔贤惠、善良美丽;更为重要的是,在她们身上有些传统封建女性没有的自主意识。她们不是男子的附属品,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并且愿意为了自己的自由付出一切,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会为了自由与理想,坚决同封建家长作斗争,具有反抗精神。这是传统女性没有的,四大传说中的女性,是有自我意识的新女性。
而她们的形象,有人,有蛇,也有仙,但无一例外,都是勇敢且无私的,这里面寄寓着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万物有灵的文化心理。她们还有各自的长处,像白蛇和织女,她们都有强大的力量,能做男子都做不到的事。这是人们的想象,但不难看出,被现实中被压迫的女性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她们能够通过想象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TOP

中国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以梁祝一故事為例
梁祝愛情悲劇以象徵性團圓的結尾收場首先是受儒家和諧思想的影響。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自古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神的協調融合,講究中庸、不走極端、適可而止、行而有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等,體現在美學上就是崇尚中和之美,強調理性與感情的統一,認為感情應受理性的制約,應“怨而不怒,哀而不傷”。這種美學思想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使他們不習慣展現強烈的感情。
因此,他們很少把悲劇推向極端,而是遵循“發於情性、止乎禮儀”的原則,
把它節制在理性能夠約束的範圍內,使之符合傳統的“中和之美”。

TOP

中国民间社会的女性意识和文学想像——关于中国四大传说的女性视角

四大愛情神話傳說塑造的女性形象,涵蓋了中 國古代女性的愛情理想追求。她們是典型的天使女 神化身,彙集了以男權為中心的中國傳統社會對女 性性別形象的設計理想。她們是“男性期待的理想 的性別角色,滲透了父權文化所要求的道德信念、 審 美趣味和人性原則”。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英台女扮男裝同窗三載, 後來被山伯識破身份而去祝家求婚卻遭祝父拒絕, 悲憤而死,英台悲情感動上天而相隨化蝶。在這四大神話傳說的大致情節中,我們可以發現造成悲劇 的根本就是美好幸福的愛情被外在的因素如天帝、 家長、苦役和法海等的阻撓和破壞,並不是男女主 人公們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根據神話傳說,這些破 壞者們背後的“所指”就是嚴格的門第等級制度和 殘酷的勞役。天帝、祝父、秦始皇和法海代表了在 當時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利益。我們也從神話傳 說中看到雖然有強大的阻力和破壞力量,為愛情幸 福的理想追求和抗爭卻是很感染人的。“當我們觀 察‘四大傳說’時,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即 每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年輕婦女形象,而且構成她們性格的基本因素,都是集中表現於婚姻愛情問題上的叛逆精神”。恰恰就是這種叛逆和抗爭精神 才使神話傳說更加感染人,使人們對她們的愛情理 想深表同情,也有一種憤憤不平,對阻撓她們幸福 追求的天帝、祝父等深感痛恨。祝英台的“女扮男裝”,“自身相許”,白素貞的“風雨同舟”,“借傘提親”,“鎮江尋夫”,“勇鬥法海”,孟薑女的“千里尋 夫”,“投海殉情”,織女的“衝破天禁”,“下凡成親”, “熱愛人間”,都表現出對幸福愛情的追求,對阻撓 破壞愛情的惡勢力的抗爭精神。

TOP

回复 37# 的帖子

关于中国四大传说中的女性视角
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形象显然是一位在男性视角下的完美的贤妻良母的代表。但是在女性视角下可能更多地强调她身上的叛逆与反抗精神,对命运的刚强与倔强。
孟姜女在男性视角下多体现为坚贞不屈的期待,但女性视角下,更看重的是其不畏强权,勇于追求自身幸福的品质。
还有祝英台和织女,都存在女性与男性视角下的一点悖反,她们被塑造于男性视角下,但却但女性视角中具有不同以往的人格魅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