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2小组研讨

(123这一组表情包,和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好友约着出去吃饭玩耍,常常可以甩出一张“约不约”的表情包,而白雪公主的贵族形象,再p上现代的一摞人民币,更具有现代性和幽默感。另一张表情包,巧妙借用了她的摆手动作,配上文字的拒绝,十分和谐。)

(124这一组表情包,常常用来怼人。白雪公主身为王族公主,身份地位上显然是一般人不可攀比的,因此用白雪公主来“怼人”,更有一种公主居高临下、俯视一切的感觉。)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改编研究

关于《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改编研究的资料汇编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民间文学小组实践报告

在本民间文学小组的调研中,我承担的任务是与黄宇嘉、张潇同学合作撰写实践报告,其中由我负责完成的部分是研究重难点、研究目的和总结。前面我还参与了关于白雪公主与儿童成长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回收环节,因此分析起来较为得心应手
       首先是研究的重难点

      1)重点在于:
      a)从性别批评角度入手,分析《白雪公主》这一原始文本的文化意义,关注对儿童文学中的男权意识的批判,研究这一著名童话中蕴含的性别歧视观念对儿童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性别意识)
      b)研究格林童话原始文本与后世改编版本中有关女性独立与个人成长的价值观,关注白雪公主的童话形象从依赖他人拯救到自强独立的嬗变,分析这一变化对儿童坚强、自主性格形成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个人成长)
      c).研究评述要针对实际状况来做具体分析,需要细致梳理不同版本中《白雪公主》各个人物形象的流变,并对次要人物角色变化给予重视,探究其中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形象流变)

      2)难点在于:
      a)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多属在校大学生,受访者对童年时代阅读的童话文本印象已比较模糊。故分析童话对调查对象的成长影响时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挖掘童话对儿童成长产生的深层影响。
      b)关于白雪公主及其改编的书籍与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c)研究触角涉及范围较广,从19世纪的文化背景延伸到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因此需要研究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这对本小组成员的学术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TOP

民间文学小组实践报告

然后是我们小组的研究目的:
        1)让文学从文本的世界中走出,深入到大众所处的社会文化中去。探索经典童话文本与当代文学的精神纽带,挖掘其现实意义。研究白雪公主故事所反映出的人在生活中克服困难,走出逆境,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对儿童人格培养的作用。

         2)重新审视《白雪公主》这一家喻户晓的童话文本及其后世的改编版本,结合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比较社会性别观念的发展变化,分析从“英雄救美”的传统王子公主故事到“美人救英雄”的后现代叙事的转变,并展开女性独立意识对儿童成长影响的研究与思考。

         最后是我的总结:
        许多受访者表示难以回忆《白雪公主》对自己的成长过程产生的影响,这一群体中尤其以男性受访者居多。甚至有受访对象认为,“童话=骗儿童的话”,王子公主之类的虚构故事只能用来哄哄小孩子,无法对儿童成长起到有力影响,也不能给予成年人任何积极启示。调查者认为,受访者基本业已成年,无法再回到当初阅读童话时纯真懵懂的状态,与当时的心境有着较深的隔膜,因此很难完全道出童话对其的影响作用。
        有众多受访者对童话故事的人物印象仍停留在“白雪公主傻白甜”、“后母很可怕”、“魔镜很神奇,很想要”等感性理解阶段,未深入思考不同角色背后的社会意义,同时体现了白雪公主作为需要他人拯救的、美丽柔弱的女性的传统形象深入人心,也反映出《白雪公主》的初始文本影响力远远超过后世众多改编版本的现象。
        在谈到对自己的影响时,一部分女性读者表示《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曾让自己在小时候生出公主梦的浪漫幻想,并希望能得到王子拯救。而一些读者表示童话能让自己产生对美好的向往与对纯真的感叹,这表明歌颂正义战胜邪恶的的童话故事能起到积极的教育意义,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之情,唤起儿童对光明生活的憧憬,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
         另外,有少数受访者表示自己曾从《白雪公主》中获得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启示。如白雪公主的美好品质分别打动了猎人和小矮人,她也因此获得了生路,这提醒我们多个朋友多一条路,平时要待人和善,多与真诚友爱的人交往;而王后乔装打扮设计阴谋毒害白雪公主的情节亦使读者意识到要提高警惕,防范坏人,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更有受访者表示,从中读到了食品安全的常识——吃苹果前要认真洗干净。
        P.S:我也觉得最后一段有点无厘头,不晓得同学们到底是不是在用心回答我们的问卷,但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也让我意识到,《白雪公主》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大家可以对它做出多种多样的解读,在我看来,这也是经典童话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TOP

自己关于民间文学学习的一些想法

学了将近一个学期的民间文学,感觉还是有不少收获的,最直观的一点是对民俗的兴趣提高了许多。记得国庆期间我在开封游玩时,对大梁门上的门神印象深刻。还在清明上河园碰见河南大学的学生与开封民俗文化馆人员摆摊宣传河南民俗文化,我和河大的学生相谈甚欢,心想还好学了些有关民间文学的知识,不然我就只是一个光看热闹的游客啦,更难得的是我还体验了一把钟馗像的制作过程。民间文学课程的学习,让我对庙会、剪纸、木版画等传统民间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乐于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了。同时,掌握了理论知识之后,我对民间故事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并逐渐学会了用学者的眼光去分析它们  比如学了普洛普关于民间故事结构形态的研究成果之后,对民间故事的功能 与结构就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我从小喜欢阅读《一千零一夜》、《阿凡提故事集》等民间故事书,而如今能够以更专业的方法看待、研究它们,这给了我一种成就感。
       最感到惊喜的是,孙老师提醒我们去看民间故事全集和歌谣集成中的家乡卷,这让我发现了我的家乡湖北咸宁的许多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那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古老的民间故事与歌谣似乎又在重新焕发生命力了,也使我对家乡的民间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我校编写的民间文学课本中,我也看到了家乡的名字,咸宁的《双合莲》与《钟九闹漕》作为近代汉族咸宁长篇叙事山歌和民间叙事诗,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原来,在咸宁这片沃土上,长篇叙事山歌一直回响在田间地头,咸宁也因此被誉为国家级“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 。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对家乡的认同感也更上一层楼了

TOP

解读改编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
2012年6月份上映的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改编自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它可以说是对原著的颠覆性改造。这部商人电影只是借用了童话中的人物及情节,但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却大相径庭。以下将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思想主旨四个方面来比较电影文本和童话文本。
首先是时代背景。童话《白雪公主》是19世纪初德国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中的经典。它的受众是众多的儿童少年,对于儿童来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比如童话中的猎人是善良的平民,小矮人和王子是乐于助人、解救危难的英雄,邪恶的王后则是反面教材。童话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兴起时伦理教化的需求,是反映资产阶级文化传统的作品,宣扬了男性的主导和女人的附属性,女性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凸显男性的力量和意义。
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则适应了现代商业化的需求,受女性主义的影响,赋予人物时代特点,比如推崇女性主义,白雪公主从单纯和需要被保护的弱者转变为睿智成熟和敢爱敢恨的现代版女强人,男性沦为可有可无的配角。再加上很多现代化的商业娱乐因素,比如夺人眼球的特效、魔幻色彩和高颜值的“真人版”演员,它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儿童。由于电影只是借用了童话的外核而对其内容进行了颠覆性的创作,有一些内容是少儿不宜的,因此这也遭到了很多家长质疑和不满,而电影的口碑也很差。

TOP

二.人物形象
1.白雪公主
童话中的白雪公主美丽单纯,轻信他人,遇事缺乏判断和分析,容易受骗,屡次被王后迫害,一直处于被拯救的状态。电影中的白雪公主和童话中的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电影中,白雪公主依旧美丽,儿时的她也很天真,相信王后,但在她经历了丧父、丧国和被王后囚禁在北方高塔11年的挫折后,她变得坚强、勇敢和机智。她能够抓住机会机敏地逃出牢笼,逃到黑森林。王后派来的猎人最终不忍心杀害她而选择帮助她逃脱王后的一次次追捕,途中也得到了王子和七个小矮人的帮助。白雪公主化身盔甲女战士,与邪恶的王后展开殊死对决,最终手刃王后,成功替父报仇,夺回王国。
2.王后
童话中的王后不仅是个恶毒的继母还是作恶多端的女巫,因虚荣心强,妒忌白雪公主的美貌,不惜千方百计杀害白雪公主。电影里的王后虽然也是一个集继母与女巫形象于一体的角色,但影片深层挖掘了她的恶毒性格形成的原因,让观众觉得她既可恨又可悲。王后出场时是一个美丽又可怜的战俘,她幼时丧母,目睹亲人被杀、受过男人的伤害等种种遭遇造就了她仇恨世界的扭曲世界观,这为她成年后的凶残行径做了合理的注解。
3.王子
童话中的王子是个关键人物,是他拯救了白雪公主,使她重获生命并且和她结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电影里的王子沦为了配角,而且形象也没有那么正面完美。
4.猎人
在童话中,猎人是个善良的配角,由于他心软所以没有杀掉白雪公主,而电影中的猎人则是个不可或缺的主角,是他和白雪公主携手并肩作战。他重情重义,他多年来沉浸在妻子的死亡中无法自拔,终日饮酒消愁。王后以复活他的妻子为诱饵,命令猎人杀掉白雪公主,但是当他发现被王后欺骗后,带领白雪公主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上,他教导白雪公主森林生存法则,希望她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在白雪公主吃了王后的毒苹果假死后,他终于看清了自己对她的感情,轻吻白雪公主使她苏醒了过来,猎人的形象在电影中得到了颠覆性的创造。
5.小矮人
童话中的小矮人非常热心善良地帮助白雪公主,电影中的小矮人晓勇善战,帮助白雪公主夺回政权和王国,甚至因拥护公主为其挡箭而死。

TOP

三.思想主旨
童话《白雪公主》没有阴森恐怖的气氛,而是比较欢快的,通过轻松、向善的童话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片《白雪公主与猎人》的风格倾向于成人世界,画面打破了童话的纯洁美好,隐性表露了社会的权力争斗、金钱利益和阴谋虚伪,属于暗黑系电影。尽管这部影片传达了不适于 儿童的思想,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影片虽包裹着童话的外衣,但重要的是她讲述了一个少女在逆境中的成长史以及同邪恶势力激烈斗争的故事。对于成年人来说,表达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遭遇逆境和困难,每个人都在逆境中经历着成长与蜕变,如何战胜困难,如何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因为要接受丛林法则的考验,所以也要学习并接受各种残酷,学会主动出击,而不是坐以待毙。这是童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折射,也是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所要向我们所传达的思想主题。
    小时候的我们读《白雪公主》会被她的善良打动,也会羡慕她最终的美好结局,而长大后的我们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考验后显然明白那只是美好幻想中的童话,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于是才会有由童话改编的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它是给我们成年人看的。

TOP

《白雪公主》的文本再创造

《白雪公主》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之一,“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这个故事,之所以在历史上被广泛认同,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内心往往忽视并想要抑制的普通但却又隐藏了的力量”,所以,这个故事引起读者心理分析家诗人的广泛关注,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评论、诠释甚至改写这部童话,使白雪公主的形象更加迎合不同时代人们的需求。而不同形象的《白雪公主》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和现实意义,也随着历史和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改变。

TOP

1. 德国民间故事中的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故事最早出现在厄伦堡手稿中,但是在1810年厄伦堡手稿中的《白雪公主》故事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白雪公主故事大不相同。在这个故事中,一次一次残忍、不择手段地想要杀害白雪公主的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最后救了白雪公主的是她从国外征战归来的父亲。
在厄伦堡手稿中,王后忍受不了白雪公主比她美丽,她一直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国家最美丽的女人,于是她骗白雪公主下马车摘玫瑰花,然后让马车飞快地跑掉,她想让野兽吃掉白雪公主。因为白雪公主的美丽,让这个母亲嫉妒、疯狂,她把女儿弃之于深林,要置自己的亲生女儿于死地。白雪公主被抛弃在了森林里,大哭起来,最后疲倦地走到了小矮人的家中睡着了。白雪公主醒来后告诉小矮人,她的王后母亲把她一个人扔在深林里,坐着马车走掉了。小矮人们同情白雪公主的不幸遭遇,便收留了她。后来得知白雪公主并没有死,王后便乔装打扮来卖衣带,想用衣带勒死白雪公主。此计未成,王后又扮成农妇向白雪公主卖有毒的苹果,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后死去。白雪公主的父亲征战回国,从小矮人那里领回了白雪公主的遗体,恰巧随从里有高明的医生,医生便用咒语救活了白雪公主。
厄伦堡手稿中所描绘的是一个冷血暴虐的母亲形象,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温柔、善良、慈爱的母亲形象大不相同。一个曾经许愿希望自己未来的孩子能够长得“像雪一样白,像血一样红,像乌檀一样黑”的母亲,因为嫉妒而心生恶意,想要杀死自己的孩子,使得白雪公主无家可归,被迫流落于深林。
拯救白雪公主的是她的国王父亲,可见当时父权受到绝对的推崇。在父权社会背景下,社会所存在的文化价值系统都是以倡导和维护父权制为目的。在最早的《白雪公主》故事中,白雪公主与亲生母亲之间的争执是因为母女都想争夺父亲的宠爱。男性处于主宰地位,女性服从男性,男性天生优越,女性低劣的范式显然是人为的结果而并非出自于自然的秩序,但是这一范式却影响着出自父权家庭的每个人,使得女性在家中、在社会中地位低下。父权制将某种女性气质社会规范加在所有生物学的女人身上,以使人们相信这种为“女性气质”所选择的规范是合乎常理的。这是当时社会女性必须遵守且不可摆脱的社会规范。
在厄伦堡手稿中,白雪公主是一个美丽却不断受家中亲生母亲迫害的女儿形象,王后是一个无情、善妒的母亲形象,揭示出了当时父权制社会思想里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

TOP

2.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

格林兄弟在1812年至1857年,先后出版了七版《格林童话》。国外翻译引介的版本多半都以第七版为主。在出版家和评论家眼中,初版的《格林童话》是一本“母亲念给女儿听时,会不由得羞愧脸红的故事集”。由于原来的故事过于原始、鄙俗,不合当时的文化规范,迫于压力,格林兄弟先后在不同时期,对故事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调整,以便使这些童话故事可以被19世纪的德国社会接受。总而言之,原始的德国民间故事在19世纪变成“童话”后,已经面目全非。格林兄弟的这些修改,不尽是删改了一些鄙俗的情节和细节,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以现代精神审视传统,赋予这些德国童话以一种现代精神。
   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美丽的白雪公主受继母的嫉妒而被多次置于死地,最后在七个小矮人和王子的帮助下获得新生。爱慕虚荣、贪恋美貌的王后总是爱问镜子:“魔镜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当镜子说是白雪公主时,王后就伪装成巫婆,骗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吃下毒苹果的白雪公主被随后出现的王子救了,最终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王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白雪公主》的原版采写的原始故事中,真正想置白雪公主于死地的皇后并非继母,而是白雪公主的亲生母亲。在第二版,格林兄弟将生母的身份改成了继母,白雪公主的母亲生下她之后死去,然后父王迎娶了继母。亲生母亲之所以会放逐白雪公主,有没有可能不是因为嫉妒,而是希望能斩断父女之间不正常的关系呢?根据格林兄弟于1808年的笔记,前去寻找玻璃棺的其实不是王子,而是白雪公主的父王。欧洲各国在当时流行着许多类似传说,有国王向公主求欢,或是称赞公主的美貌,导致夫妻感情生变的情节。这些传说都暗示着美丽女儿和父亲之间的不寻常关系。布尔诺·贝提罕分析认为,白雪公主与后母的争执起源于母女都想占有父亲的伊拉克底帕斯情结。从第二版开始,格林兄弟便将生母的身份改成了继母,取消了国王,添置了王子,彻底改变了故事主题,把它从乱伦转向人类同情与真、善、美的赞扬
     正如艾伦·金指出:所有的童话,本质上都是成人童话,它们与中世纪巫术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童话所包括的并非儿童的心理需求,而是成年人社会的心理隐喻。在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有着雪白的皮肤、乌黑的头发和曼妙的身材,是一种温柔谦和顺从的女性形象。20世纪30年代,男权文化占主导地位,所以一切反映的都是当时男性所向往的理想产物,表现了当时男性的心理悸动。而根据这种评判标准所建立的社会对女性的认同观,便很大程度地把女性限制在了一个被动和听话的框架里,成为男人的精神祭献和欲望对象。

[ 本帖最后由 颜婷 于 2017-12-23 22:16 编辑 ]

TOP

童话中的公主外貌美丽动人,性格上体贴温顺,这体现出了男权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理想期待,关注的是女性的外表和对男性的顺从度,并不是女性的内心意愿,即女人只要有美丽的外貌和顺从的个性,就一定能得到足够的幸福,女人追求的最大成功就是拥有一段美满的婚姻,这是男性价值观对女性的期许——美貌与自我牺牲精神。(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快乐地做着家务,勤恳地为七个小矮人打理着家;遇到困境也总是要等待男性为代表的王子来拯救;她的生命也只有获得男性的爱情,才具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主体性可言,丧失了自我存在。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矮人们将吃毒苹果去世的白雪公主放进透明的水晶棺材里,将棺材放置在山顶而没有埋在地下,却并不是担心白雪公主被埋在黑暗的地下内心感到孤独,并不在乎白雪公主的内心感受,而是希望路过的人都可以欣赏到她的美貌。)由此可见,白雪公主凭借美貌和对苦难的逆来顺受换来的却只能是满足她成为迷人受害者的梦想和渴望。女人难以获得成功和幸福的捷径和桥梁。
魔镜是男人的象征,在当时社会,女人没有活出自我的欲望,认为幸福是要得到男人的认可,所以女性只有千方百计地去迎合男性,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美貌。对于女人来说,美是一种追求,女人活着就要被男人爱,美丽是吸引男人的外在条件,魔镜的回答往往能给王后安全感,她不能接受自己的美貌被超越,便开始疯狂地嫉恨白雪公主。故事中用了一种塑造女性故事情节时男性权威作用的故事模式。从这方面来看,我们也可以说王后是男权的牺牲品。
正如《阁楼上的疯女人》(1979)所指出的那样:“女性之间的联盟在父权社会很难建立;女人在魔镜声音的驱使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女人为敌。”这本著作敏锐地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白雪公主母题进行了颠覆式的解读,指出该童话中真正的操控者是从未出现的国王,白雪公主和王后归根结底都是父权的牺牲品,前者失去了主体性,后者受到死亡的惩罚。更重要的是,白雪公主和王后其实是一个女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写照,揭示隐藏在经典童话母题背后的秘密。

TOP

3. 后现代视野中的白雪公主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对经典童话的颠覆性改写成为英美文学创作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中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改写尤为引人注目。本文以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萨克斯顿的诗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卡特的短篇小说《雪孩》等三个代表性文本为例。
格林兄弟所作《白雪公主》的故事核由出生、嫉妒、驱逐、收留、妒火重燃、死亡、陈列、复活、问题解决等几部分组成。贝特尔海姆把《白雪公主》母题归结为女孩对母亲的嫉妒,即在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用下女孩把母亲想象成竞争对手和迫害者,并通过种种考验最终战胜母亲(后母是生母形象的隐晦变形),从而实现情感宣泄。然而这种以儿童心理为出发点的阐释大大削弱了该母题的社会话语功能。事实上嫉妒是广泛存在于女性之间的一种原型关系。《白雪公主》童话广为流传并不断产生变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道出了一个本质主义“神话”、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真理”———“女性之间天然相互嫉妒”。可以说嫉妒是白雪公主母题的核心,是推动人物行动和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
批评界对上述三个文本大多分而论之,且分析的切入点各异。从性别角度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巴塞尔姆小说中的男性审美实质上是一种“性别歧视性凝视”,萨克斯顿的戏仿反映了白雪公主和王后代表的两类女性的悲剧,前者“对自己的美不自知,成为愚蠢的玩偶和商品”,后者“对自己的美自知,于是变得残忍,结局注定悲惨”;卡特的《雪孩》则使人们看到故事的终极意义是“女性和女性之间的竞争”。上述观点都涉及了改写文本中的性别问题

TOP

巴塞尔姆《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22岁,是个高个的黑发美人,身上长着许多美人痣,像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一样,“她的头发像乌木一样黑,她的肌肤像雪一样白”。她与7个侏儒男人生活在一起。这7个侏儒男人每天发着“嗨嗬”声到一家中国食品工厂装坛坛罐罐和洗刷楼房。但他们的头儿比尔却开始厌倦白雪公主。而白雪公主也厌倦“当家庭主妇”(同时暗示她与7个侏儒男人的性关系)了,盼望有一个王子来救她。故事中的简,一位年轻女子,是巫婆形象;保罗是白雪公主等待的王子形象。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简编织了她的恶毒之网;与此同时,保罗挖了一个穴,建立了一套训狗计划,还用一个自己发明的“远距离早期警报系统”监视白雪公主,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他观察并最终赢得她。最后,保罗自己吃了“毒苹果”,简准备给白雪公主喝的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最后故事以白雪公主在保罗墓前撒花、再度贞节升天结束。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白雪公主是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位有女权主义思想的现代女性,她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不会在乎男性的感受。她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生活,表现了现代社会中女性翻身解放(独立自主的社会身份。例如,她希望过上不同于现在的生活:不再跑到小矮人的床上去,不再为他们做饭(做家务。等待王子未果,她看透了保尔,毫不留情地批判道:保尔只是只青蛙,就这样,我失望了。巴塞尔姆小说中的白雪公主不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她选修了《现代女性:权利与义务》《经典吉他》《英国浪漫派诗人》等课程,她还会写自由体诗,她常说她想要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那位英雄有着健美的身材和优雅的风度。代表着新女性的白雪公主是一个多情(有思想和行动自由的人。她不再是为了与男主角匹配而设置,她希望解放自己的身体寻求白马王子,并希望王子爱她,甘愿为她付出一切。她不再满足于身材矮小的七个小矮人,她故意将头发垂向窗外,去吸引异性的目光,她渴望遇见真正的英雄和向往全新生活。
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兴起,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女性不再按照男性的价值观来看待自我,逐步认识到并且开始正视自己不同于男性的特有的欲望、经验和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不再受男性压迫,她们在旧的生活模式中找到新生活的机会,她们敢爱敢恨,人格独立。经过现代作家改编的《白雪公主》,不再是童话里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女性。或许这个白雪公主并不完美,但是她却有了自己的地位,建构起后现代作品中的女性权威。

TOP

总结:白雪公主故事文本再创造

无论是格林兄弟从德国民间搜集到的原始形态的童话,还是连续修改多年形成的德国现代童话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还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白雪公主形象的改写,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成人童话,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