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导曾说:“中国的文化是两条河的文化,一是黄河的粗犷奔腾,一是长江的灵秀安静。”而以“长江影视”为代表的郑导,正是透过镜头向世人讲述着“文化长江”的美丽与动人。
有人评论郑导喜欢拍文艺片儿,在他的电影里向观影者传递出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展现了人性的美。为我们呈现了最朴实真实的画面,正是这样感动了世界。
在7年前,学校曾经组织我们观看《丛林无边》,那时的我们不懂得文艺,喜欢故事,喜欢浪漫。因此,这部影片儿,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更重要的原因是高中时,我们没有时间看电影,连娱乐时间几乎没有,更何况是去电影院看电影呢。那时,我们很开心,不是因为看了什么而是我们不用上课了。而当我再次看了这部影片时,我被震撼了。妹妹说了句“姐,我子啊这里看到了沈从文的《边城》。”我说:“你入戏了。”回想高中时期,我不懂每个戏的小节都会有人唱戏?当我看了《我的教师生涯》时,我就明白了。因为郑导的坚实的文学素养塑造了他诗人的眼光,哲人的视角,艺术家的气质。郑导的电影注重,前后的呼应。在《我的教师生涯》中。陈玉初到月亮湾,本打算照相,可是摔了一跤,琴坏了,照了一个空镜头,在电影结尾,他也是照了一个空镜头,这是艺术上的首尾呼应。在人性上看,他是那样的伟大,他是月亮湾的一部分。从他来的时候便注定了。这里的呼应,与《丛林无边》里的那段不断出现的南戏正好是有相同的寓意。在《丛林无边》里分为三个部分:迷雾(余老头被杀);暗流(学堂出现的夫妇被杀);浮云(覃雪被杀)。这三个部分都出现了南戏。唯有在电影的最后部分才出现一段完整的南戏。这不仅是呼应的美妙,更是戏中戏的一种暗示。在影片里那段戏文为:“一马离了西凉川,思想三姐泪不干。心中只把魏虎恨,害我夫妻各一边。我在西凉为皇帝,三姐寒窑受煎熬。有劳鸿雁把信带,不分昼夜奔三关,我这里打马往前赶。”这本是源于秦腔《赶坡》的戏,主要是说人世间的沧桑变化,时间许多痴男怨女长久劫难后重逢的故事,在影片里,没有出现那样的结局,可是在战乱的年代,人们的爱情让位了革命,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样,我们只有安全有了保障才可能去体验爱情。这段戏文是暗示了革命的成功,忠堡大捷。这位戏中戏的一层意义。看完《丛林无边》我把眼泪擦干,一个人静下来,回味。在《丛林无边》中的那种生死的冲突,对死亡的思考,上升到哲学,我不一定能理解,可是对于抗战时期人们的那份为了自由,民族的崛起的奉献的执着,我很敬畏他们。
在郑导的电影中,看到了人性最真实最淳朴的那一面,如深山中阿娇没有任何这只是我一人顾虑的救人,余老头冷酷外表下的温情,学堂学生的不舍老师的离开等等。还有这丰富的民俗元素,如《丛林无边》的南戏,山里阿娇用的背篓;《沉默的远山》里土家吊脚楼,一些生产的农具等。每一个细节都是那样的真实。生活在湖北鄂西这块土地上的土家人感觉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和郑导强调的电影的真实在他的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不仅是感动,更是感谢他,将我们的生活,我们熟悉的人与事,搬上荧幕,送到世界各地,让世人了解到我们这块土地,了解湖北,了解恩施。
每每看完了郑导的电影,都会有许多的收获。正如当下国家大力提倡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要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本土文化的自觉。这在文学人类学领域中很著名叶舒宪的文章里有详细的解说。在另外一位老师皇甫晓涛也是强调要文化的自主与创新。我们的国家需要向郑导这样的导演。通过他的镜头为世人带来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每一个有着特定遗传天资和特殊生活历史的人与他或她生活与其中的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关系。”(《文化模式》)可能正是这个原因,郑导每每拍摄“文化长江”都是那样的如鱼得水。这和张艺谋那时曾十分巧妙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传统观念意识天衣无缝糅合在一起,以大红大紫的民俗色彩切合西方人欣赏的需求。郑导没有过多的运用色彩元素,民俗的运用很是恰当。这正是《沉默的远山》之类的影片获得国际的认可。再次感谢郑导。
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郑导的文艺片儿就是一篇繁体字版的经典文言文,没有太多的人能懂,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看《我的教师生涯》不看《丛林无边》。我想说。有一首歌唱到“唱给懂的人听…”那郑导的电影就是拍给懂得人看与欣赏。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即观影者,因个人与社会复杂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在观看影片时,每个人的期待视野就不同了。郑导的文艺片儿,吸引我,也吸引着更多如我这样的学生。希望郑导和中国的文化人通过自己的文化自觉,为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崛起,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