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傅莹:新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外长

傅莹:新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外长

傅莹:新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外长

文/本刊记者

《中国民族》2010年第2期




  傅莹,蒙古族,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英国肯特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中国职业外交官。她曾任中国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大使。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继王海容之后我国第二位女外长。

  从下乡去农场,到建设兵团的电影放映员;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英语系学生,到外交部的一名翻译;从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到英国大使,最后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外长,傅莹展现出的外交魅力和她内心的坚韧柔软,成就了这个来自大草原的蒙古族女子一生的传奇。刚柔并济的奇女子在中国外交界,傅莹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来自内蒙古草原,少数民族外交官,女性,美丽温婉中更有强势的一面。海外媒体对傅莹的评价是——“温柔的刚毅”。温柔,是因为她说话宛如和风细雨般亲切;刚毅,是因为她在工作中所体现的钻劲、韧劲让人叹服。

  这种“温柔的刚毅”是她从年轻时代的经历中炼成的。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傅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阿民是内蒙古有名的文人,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对哲学有较深的造诣,是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得意门生之一。从小受父亲影响,傅莹喜欢思辨和讨论问题。

  “文化大革命”时期,生活的磨难第一次降临到她身上。13岁时,小傅莹就不得不协助母亲操持家务,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艰苦生活。煮饭时,带弟弟玩时,她的手里总是捧着一本书,细细地读。阅读是件美丽的事。生活是沉重的,她却是微笑的,在内心开出了一朵花。

  1970年,傅莹成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其间,她一边劳动,一边自学完成了高中科目。任何境遇下,不去抱怨,而是去准备。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做你认为该做的事——这是傅莹的准则。

  在兵团广播站工作期间,她还学会了电影放映技术,经常奔波于兵团各点之间,为战友们放电影。她敏捷地爬杆架银幕,毫无文弱女孩的娇气。抬眼望天时,黑丝绒般的夜空星星点点,放映机的一道光束穿越天空,夜风清凉,此刻,傅莹自是有一种欢喜。没有什么是无用的,放电影也是人生阅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年轻时代的艰苦岁月,傅莹视其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她说,在兵闭的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体验就是身体的极限、饥饿、寒冷、体力透支、政治上的压力、精神上的磨炼等,而这些对日后工作最大的帮助是,自己的韧性比较好,能吃苦。

  3年后,她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并选择了第二外语法语,同时还学习罗马尼亚语。技多不压身,有底气了,人生才不会怯场。

  丰富的外交阅历造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少女时期,傅莹也曾有过与如今不同的理想:当一名数学家。她因为酷爱数学,所以在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时,数学竟然是满分100分。不过一旦跨入了外交工作领域,她也拿出了钻研数学的劲头,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

  初入外交部,傅莹主要担任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工作。她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参与各种国际会议、外交谈判等重要外交活动。对于每一次翻译任务,她都事先做足了准备工作:根据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风格、会谈内容等特点,扩充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词汇,务求准确表达话语转换的原意。

  由于出色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很快她就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外交工作。1992年,作为第一位中国女外交官赴柬埔寨参加联合国维和工作,傅莹在该国大选期间被派到局势最紧张的马德望省组织和监督选举,得到了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明石康的赞赏。5年后,她被调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公使衔参赞,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中爆发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竭尽全力保护中国公民的安全。

  1998年,傅莹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大使。上任前,她专程赴山东德州考察了明朝永乐年间菲律宾古代国王苏禄的墓地,以了解中菲友谊的历史。2000年,她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经历了东帝汶危机、阿富汗战争、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等事件,并参与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推动六方会谈。在此期间,傅莹的外交才干得到了全面的提升。2004年,她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

  她在澳大利亚就任的3年,是中澳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增多。傅莹离开悉尼时,欢送宴上,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赞誉她:“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丰富的外交阅历造就了这个蒙古族女子的传奇。对于20多年的外交生涯,傅莹的深刻体会是——永远追求完美。“多年来,我从不敢放松,一松就落伍。”

  外交手段可以春风般柔美

  傅莹调任驻英大使刚一年,2008年3月中旬,在拉萨发生打砸抢暴力事件。随后又有“藏独”分子冲击我国驻英大使馆,干扰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英国某些媒体开始“一边倒”地歪曲报道中国。

  傅莹在英国政界、商界、学界、新闻界东奔西走,接受媒体采访,并发表文章,主动向英国公众介绍真实的中国。这个过程中,傅莹迎来了一次不一样的外交挑战。

  由于外事纪律、工作习惯等原因,中国外交官给人的印象往往显得讲原则有余,刚性有余。而傅莹的做法却独树一帜。

  在媒体上,傅莹以外交官和普通作者的双重身份撰文。她的文字优美、细腻、清晰。这是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傅莹在英国《卫报》刊出《展示中国的美好面貌》一文,以朴实、柔性的语言,告诉读者“奥运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中国将向何处去”等问题,引起了良好反响,向英国公众展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以及在憧憬面前,所展示出的希望被世界了解、认同的诚意。

  在《火炬伦敦传递后的思考》一文中,她这样写道:“我的女儿,作为一个西方文化的热爱者,在同我的网聊中,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使用‘why(为什么)’这个词。我深切感受到她的挫折感……

  众所周知,误读将导致反击。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西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因此,我从心底希望,中国的年轻人不要对西方完全绝望……

  世界在等待中国的融入,现在我们中国需要拿出耐心,等待世界了解中国……”

  很多人把傅莹的文章重读了几遍,深深地被打动。让别人理解你,其实是恼怒不得的,要讲究方寸。尽管傅莹柔声细语,但清晰坚定,让人听了觉得合情合理。

  对于傅莹来说,“外语”并非指语言能力,而是指语言习惯。只有用所在国民众习惯的方式去说,才能更多地传递善意,化解误会,而不仅仅是当一个录音机、笔记本、传声筒。

  在傅莹与英国人交流时,“我”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似乎她在刻意把受众引导到她的亲身感受中去。

  奥运火炬伦敦传递的头一天,傅莹就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文章。她谈到:“西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吸引我多次前往,留连忘返。西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使她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占据特殊的地位……”

  之后,她又连续多日在英国各界进行讲演、研讨。她的嗓音沙哑,但她几度被咳嗽中止的讲话仍然成为各演讲会、研讨会上的高潮。突发事件展示非凡的外交才能。

  比起宏观的政治经济事件,一些具体问题的沟通,更容易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傅莹以她的细腻周到,处处关注细节。

  2009年2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遭遇一名德国籍学生“鞋袭”干扰。5天后,傅莹就通过媒体,向肇事学生转达温总理意见:“希望校方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希望他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既体现大国风范,又展现了人性的宽容。

  近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一些人眼中,拥有近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似乎“不差钱”。2009年4月伦敦20国峰会召开前夕,指望中国出资救市的声音不绝于耳。

  面对这样的舆论压力,傅莹在接受BBC采访的时候,坚定地表示:“当人们给中国戴上‘富裕’、‘有钱’等等帽子时,中国民众会感到这是在忽悠中国。”之后她详细分析了外界的误解。面对西方一会儿把中国捧上天,一会儿又无端指责的情况,傅莹引用古训说中国会荣辱不惊。

  韶华已逝,而美丽依旧

  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昔日抱着“大部头”进出父亲书房的小女孩,早已染上了沧桑岁月的痕迹。

  一头银发一丝不乱,一身装束落落大方,言谈柔声细语又不卑不亢,如今的傅莹容貌秀丽,温文尔雅,刚毅果断。

  对很多人来说,傅莹是一个优雅的符号。网上,她的粉丝还专门搜集了她的“时装秀”。

  傅莹对服装搭配的感觉非常好,而且喜欢戴丝巾。丝巾或是爱尔兰格子的,沉香怀旧的气息;或是葱绿色的丝缎,有田园古典的点缀;或旗袍配上素色披肩,传统中国特色……

  很多人说,她比章子怡、巩俐更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气质。她戴的大多是清一色的净色长围巾,简单、大方。

  外交官也可以是妩媚的,她可以在公众场合传达一种美。不管女人从事什么职业,她看上去都应该是美好的。

  着装只是内在气质的展示,说到底,优雅还是来自于修养。傅莹喜欢一些需要慢慢品味的东西,在悠长的时光中,一点点雕琢自己。

  她因为喜欢喝奶茶,就从国内专门带来砖茶,周末动手熬茶喝。在异国他乡的午后,奶茶清香阵阵。那一刻,她感受到了大草原吹来的缕缕清风。

  傅莹也喜欢听内蒙古的长调,歌曲还成了她与人沟通的桥梁。“蒙古族歌曲的CD是我送礼的专项,澳大利亚的朋友很喜欢,有人听了之后,还专门给我发来E-mail,讲述听后的感受。”

  傅莹的外交透着优雅的气息,她喜欢在英国讲中国的茶文化,讲茶道的禅意、境界。与英国政界朋友聊天时,她幽默地说,英国人把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花费在饮茶上,可见多么热爱茶。一首英国民谣说,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傅莹说,既然有着共同爱好,相信双方通过交流能找到新的合作机会。从品茶谈到合作,落脚点又轻巧地落在了外交上。

  有一次,国内一家电视台采访傅莹,工作人员为她准备了一份讲稿。傅莹看了一眼,柔声说:“照着这个说大家都得睡着了,我们随意聊聊吧。不一样的开场白,让大家很快放松。

  20分钟的采访结束了,摄制组不由感慨时间太短。傅莹立刻提议,要不一起到附近公园去走走。这一特别的提议让大伙喜出望外。

  傅莹总能猜到别人的想法,却从不露声色,这也是一种姿态吧。姿态穿在身,于细微处见品格。它不用刻意。

  傅莹换了一身火红色的运动服,一边拿着报纸当火炬小跑,一边展露出干净的笑容。她还说,为了准备奥运火炬传递,自己每天都跑步锻炼。这时,人们忘了她的大使身份,她只是一个笑意盈盈的女人。

  做什么事,总是舒缓有致,分寸感极好,这大概也是一种修炼。

  幸福的家庭,是她事业的推动力和安慰剂

  傅莹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郝时远是内蒙古武川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他们唯一的女儿在大学学习设计专业。

  作为一名女外交官,傅莹因为工作而“亏欠”了家庭太多。

  傅莹说:“在国内工作的时候,照顾家的时间很少,所以对孩子还是有亏欠的感觉。我女儿对此很理解,她已经习惯有困难找爸爸。”

  在一次网上交谈中,有网友问及子女教育问题时,傅莹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我孩子7岁时想研究生物,后来也有过别的爱好,到了高二时坚定不移地想学设计,对孩子我的经验是顺其自然,她会从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路。”

  “我能有现在这个程度,先生对我帮助很大,家务我基本不管,对丈夫对孩子我欠的较多。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也不可能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问及在外多年是否想家?傅莹说:“很想家,但大使馆是‘家’的延伸,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连上这个‘家’。想‘家’是常常想的,既要想‘家’里在做什么,又要知道‘家’里需要什么。在国外,更能感觉到‘家’的崛起,更加为‘家’的走向强大而自豪。”

  对于傅莹来说,再次回到中国工作与家人团聚似乎是命运对她的垂青。我们也祝愿这位新任的女外长,在新的岗位上,再次书写传奇!

TOP

郝时远教授的夫人~~

TOP

回复 2# 的帖子

啊,真的呀,太厉害了

TOP

“很多人说,她比章子怡、巩俐更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气质。”

评语:这很多人,大概是指愚民百姓。一位才貌双全的女政冶家傅莹,怎么能与戏子相提并论,真够荒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