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山歌:穿行在青山绿水间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3月31日 13:03 来源:人民政协报
畲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70余万,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主要聚居地有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凤凰山等。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唱山歌是畲族人民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畲家人以歌言情,以歌叙事,甚至以歌代言。畲族山歌自由的唱法、质朴的情感,加上即兴创作的乐趣,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山歌——“山哈”的最爱
畲族人自称“山哈”,意思是山上的客人。由于多居住在山区,人们山岭相隔,歌声就成了山哈的心灵翅膀。唱山歌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过去,畲家人上山唱,下田唱,婚嫁唱,拜年唱,只听青山绿水间,盈盈歌声回绕,山歌成为其民族特色。
畲族山歌可分为叙事歌、小说歌和杂歌等。叙事歌主要歌颂祖先事迹,讲述民族起源,其中最广为传唱的《高皇歌》(也称《盘瓠王歌》),长达两百多行,是畲族人民的民族史诗,世代相传。比较重要的历史传说歌还有《麟豹王歌》和《封金山》等。小说歌主要关于历史人物、英雄传说,大多在家里唱。杂歌中情歌数量最多,也最有特色,由异性男女对唱。
畲歌多以七言为一句,两句为一行,两行称为一条。讲究畲语押韵。歌词内容丰富,什么都能唱,强调即兴创作,见什么唱什么。其曲调特点是高亢、自由、舒朗。学界认为畲歌主要有四大基本音调:闽浙调、罗连调、顺文调、闽皖调。不同地区,调也不同。闽东畲歌有华安调、延平调、建阳调、罗连调、福安调、福宁调、福鼎调、过海调、平阳调等。浙南畲歌有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一般一个地区只用一种地方音调唱。
传承——畲族山歌更响亮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畲族山歌有了一定的发展。
福建福安现有畲族人口6.8万多,从1992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八届“福安市三月三畲族民俗节”。除了三月三歌会,还有每年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的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云山的歌会等。在宁德,建有闽东畲族博物馆,2000年成立闽东畲族民歌联谊会,已举办六届歌会。在广东,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每年一度的蓝大将军招兵式上也都有畲歌表演。在浙江景宁,三月三歌会更是成为品牌,逢此佳节,多彩的山歌比赛、对唱歌会、篝火晚会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让当地成为“歌的世界、舞的海洋。”畲族聚居地之间也有开展联谊活动,举办各种盛大的“畲歌艺术节”。如2008年浙江景宁县举办了“中国畲族民歌节”。来自福建、广东、江西、安徽、浙江等5省20多个市县的百余名优秀选手带来100多首畲族山歌参赛,反响热烈。近年来,各地还开展主题歌会,如小说歌会、红歌会、畲族青年歌手赛等。此外,针对年轻一代唱畲歌人数减少的问题,福安文联等部门开展“艺术扶贫”行动,目前在福安康厝乡中心小学,设有畲歌讲习所,有老师专门教唱畲歌。
畲歌书面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用汉字记录成册的《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共收录畲族歌谣201首,其中引歌8首,劳动歌23首,时政歌13首,仪式歌40首,情歌34首,生活歌64首、历史传说歌14首,儿歌15首。在浙江景宁县,约有手抄歌本3000多册,2万余首畲歌。其中,畲族婚俗歌935首,哀歌642首。
除了政府出面采取各项保护措施,许多热爱畲歌的民间有识之士也自发地为保护山歌做出自己的努力。福建福安畲族老人蓝兴发,是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之一,他很欣慰地告诉笔者,自己一生热爱畲歌,花费十年时间收集创作的畲歌4000多条,共70余万字,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即将出版。康厝乡的钟伏龙编纂的《山哈歌言概说》样稿,不仅收录歌本,还注重介绍歌俗礼仪。福建光泽县的雷启秋老人则将整理、创作的山歌共1000多条,精选后自费编印为一本《光泽畲族山歌》。
“把脉”——谁的眼泪在飞
歌会热闹,歌本也不少,但在调查中发现畲歌普遍存在着缺乏活动场所、村落小而分散、年轻歌手太少,没有形成更大气候等问题。
在福安的一个地下室,笔者见到了正在唱山歌的畲家人。福安城关现有畲族人口3万多,他们大多来自附近的民族村如铁湖村、福阳村等,白天在电机厂等工厂打工,晚上的娱乐休闲活动就是聚在一起唱唱畲歌。虽然地下室阴暗、狭小,但却是城关唯一的唱畲歌的聚集点,人们一周至少来一次,少则几十人,多时达成百上千人,活动甚至吸引了周边宁德、霞浦、福鼎的畲家人前来捧场。
目前除了在城关缺乏活动场所,畲族村里也的确需要一些歌场。福安福阳村是政府在2001年为畲民盖建的新村,现有人口1000多人。村里正在想办法,打算把一个古旧的老宅翻新,作为歌场。其他村的情况也都类似。民族村落不少,可惜并没有利用好畲族民族文化资源形成村落人文旅游新的增长点。
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样,畲族山歌自身的传承也面临人才断档等问题。虽然会唱畲歌的人不在少数,每个民族村里都至少有几十上百人会唱,但都是三四十岁以上的,而且唱功平平。真正唱功十分了得的还是那些耄耋老人。随着老艺人一个个驾鹤西去,新生力量难以为继,畲歌传承青黄不接、日益萎缩之势着实令人担忧。
编纂档案材料,保存歌本,举办歌会,等等,保护畲族山歌的工作举措虽有一些成效,但其传承发展的文化空间还需大力拓展。
“药方”——明日君再来
针对畲族山歌的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抛砖引玉:
一是在畲族人口较多的城镇开设专门的畲歌歌台。比如找一些公园或广场设台,畲家人可以尽情地歌唱,配上美丽的畲族服饰,也可以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是在民族村里建歌场。如果每个村都能有一个畲歌歌场,大家平日就可以集合起来传唱畲歌。在此基础上,可以重点把一些示范村开发成为民族风情旅游村,人们可以在美丽的山村听畲歌、品畲酒、赏畲俗等。这样既保存和发展了畲歌,又可以为当地畲家人增加收入。
三是推广民族村中学、小学的畲歌讲习所、学唱班。
四是可邀请畲族音乐专家,对畲族歌舞进行创新,结合时代背景,加入时尚元素,增强节奏感和旋律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传唱畲歌。
五是除了搜集整理畲歌的文字资料外,还可以拍摄一些多媒体影像资料。
六是支持和表彰民间当地人整理编撰畲歌资料。畲歌因地区不同,曲调也不同,所以各县市最好都能有一本自己地方音调的歌本。
七是组织更多的畲族山歌比赛活动,表彰优秀歌手和民间传承人。
从长远来看,动听的旋律要在鲜活的传唱中才能代代相传,唱畲歌应更日常化、普遍化,最期待更多年轻的新人来传唱。只有这样,美妙音符才能永远在山涧流淌,在“山哈”的生活天地里激情飞翔。
陈美者
(作者单位:福建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