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目!
对节日的观察,这三个节日的比较观察具有代表性。
1
节日是生活的节,通过这些节,来协调现实,指导生活,预知未来。
这种节,可名之为实用节。以实际功能为出发点,节日时间与节日内容,往往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能为沉重而艰难的日子,提供物质与知识的帮助。
2
节日是娱乐的节,通过这些节,来解构僵化,营养情感,培育能量。
这种节,可名之为狂欢节。以情感功能为出发点,节日时间与节日内容,往往与情感、情绪、游玩密切相关,能为神秘而丰富的心理世界,提供治疗与渲泄的空间。
3
节日是交流的节,通过这些节,来融洽人际,推陈出新,重建秩序。
这种节,可名之为组织节。以社会组织为出发点,节日时间与节日内容,往往与制度、秩序、管理密切相关,能为繁杂而庞大的社会结构,提供缓冲与调适的机遇。
4
节日在全球化背景下,都已处在交流、融汇、变迁的潮流之中,实用的、娱乐的、组织的,多重元素与质性,开始隐藏在节日形式之后,呈现出来的则多为时尚、游戏、商业化,都被包裹在商品促销的热卖声中,程度不一,显现有异。
5
节日在工业化、信息化背景下,都已处在个体逃避社会规约的避风港的地位,隐私的、非编排的、无序的,开始弥漫于节日心理之中,呈现出来的则多为松散、自由、个人化,都被消解在个体救赎的反抗声中,表面的公众化,内在的则是私人性。
6
节日转型的加剧,其实是乡村节日向城市节日、传统节日向异传统节日转型的加剧。
99.9999999999999999999%的青年中国人,已无冬至节概念。因为他们已跨入现代时间,于传统的影响力有了强大的免疫力。
99.9999999999999999999%的乡村中国人,仍与元旦节隔膜。因为他们还处于传统时间,于现代的影响力也有先天的免疫力。
99.9999999999999999999%的城市中国人,深深地掉进圣诞节漩涡。因为他们听惯了圣诞歌,看惯了圣诞老人,熟悉了圣诞童话,消费了圣诞的空间,于西方节日的席卷中完全失去了免疫力。
7
最可怕的,是节日正在失去丰富而神奇的起源叙事,大多节日只剩下时间、空间和商业娱乐的嚣叫,没有传说的节日,本质上讲,不能成其为真正的节日。
节日的存在,不是一天两天的表征,而是一种传统,一种制度,一种纳入日常生活链条上的制动阀。节日必须在延续中发挥其功能,必然在功能中强化其影响,必定在影响中保守老套与适应新变。
8
这就是圣诞节为什么风靡世界的根源:他仍然坚持把自己的叙事作为自己的亲密伴侣,老人、儿童、圣诞帽;袜子、礼物、圣诞树;基督、信仰、平安夜……完整而复杂的节日叙事,把圣诞节供奉在神圣的文化空间之中,延续在神奇的文化时间之中,表现在疯狂的现实世界之内……
这不是中西方节日的差异,恰恰是中西方节日的共性所在。
可叹可悔的是,先知的中国人,匆匆忙忙倒掉孩子洗澡水的时候,连着孩子也一并倒掉了。
试问:
创造了两千万次点击率的中国民俗学者与民俗学青年后生们,有几人还记得冬至节,又有几人还在过冬至节???????
9
这就是我的节日感-------
如果,我们放弃了节日叙事与节日想象的传统,我们还有什么节日传统可言?
如果,我们以对立的态度,或者崇洋的态度,批判亦或热情地面对圣诞节,其实,都是一样的虚妄。
回到孩子的心态上,把节日的叙事与神奇的传说还原,节日方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生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