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赵萱]河北范庄龙牌会的田野观察

[赵萱]河北范庄龙牌会的田野观察

  河北范庄龙牌会的田野观察

  赵萱



  河北赵县范庄的“龙牌会”已经吸引了不少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通过相关学术论文及著作对这一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讨论。那么龙牌会是个什么样的活动呢?让我们通过赵萱的田野笔记做一了解。

  每年农历二月二,范庄都会举行热闹的龙牌会。何为龙牌会?它是河北省赵县范庄镇范庄村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举行的庙会型民俗文化活动,以敬龙祭龙的牌位为主要内容,采取道教斋醮科仪形式设罗天大醮(当地人称“皇天大醮”),由道士做道场、行法事,民间称作“打醮”。龙牌会会期一般从初一到初四共四天,就2008年的龙牌会来说,初一为迎龙和游龙,初二放炮响棚,初三称作出水,初四是会尾落棚。

  农历二月二是在我国流行十分广泛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所以二月二被看做是龙的节日。笔者以为,龙牌会和民间的“二月二”是在时间上叠加但内容不同的习俗。据专家考察,龙牌会只在范庄地区才有,而“二月二”在许多地方都有,包括范庄一带。食俗上,“二月二”可以吃肉,还有吃猪头肉的习惯,而龙牌会期间是必须吃素的。就深层次来说,龙牌会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民间习俗,上升到社会组织运作的层面,而“二月二”还是单纯的民间节日。

  从发展上看,龙牌会可以分为在家里过会以及在庙里过会两个阶段,以2003年龙祖殿的修建为标志,之前属于在家里过会阶段,从2003年开始属于在庙里过会阶段。在家里过会时,范庄龙牌会的习俗是将龙牌从前一年轮值的会头家中接到新的轮值会头家里,整个仪式从二月初一持续到二月初六。

  为了探寻龙牌会的来源,笔者询问了几位会头,但答案都很模糊,都说很久以前就产生了,至于多久就不得而知了。龙牌会在旧县志、州志等文献资料中未见记载。笔者还询问了另一位老会头罗振英,他为笔者展示了一份打印版的龙牌会会头易知录,上面记述了历代的会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顺治四年,但真实性存疑。细心的人也许发现,游龙的仪式也是根据需要在2007年才“发明”出来的,而传统的甚至在抗日和“文革”时期仍然秘密进行的在家里伺候龙牌的形式已经一去不复返。

  到了2003年,龙祖殿落成,龙牌会进入一个新时期。2003年龙牌庙会与之前家里过会最大的不同是,将龙牌从家中请到龙祖殿之后就不需要再挪动了,龙祖殿就是固定的醮棚,从而迎龙仪式实际上就是将龙牌从会头家中迎至龙祖殿中。然后,新一年的轮值会头搬到庙旁盖的两间小屋居住来伺候龙牌。而2004年至2006年的范庄龙牌庙会,因为有了龙祖殿,龙牌没有必要再来回移动,龙牌会就取消了初一的“迎龙”仪式,而迎龙仪式几乎是龙牌会最重要也是最热闹的仪式过程,这样一来,龙牌会的热闹程度一年不如一年。从2007年开始,龙牌会会头们发明了新的“迎龙”仪式,让龙牌会又热闹了起来。

  这种新的仪式可以称作“游龙”,据笔者2008年龙牌会的观察,二月初一早上,龙牌在诵经声中从龙祖殿移到华丽的八人龙轿中,龙轿周围围满了人,有护卫龙轿的六面龙旗,以及抬着龙轿的轿夫还有许多玩耍的小孩,龙轿前面有一群虔诚的妇人倒退着走。龙轿后跟着众多各县村的鼓队、秧歌队,形成一个长队,足有1公里长。龙牌大约在上午9点钟出发,必须在11点时回到龙祖殿。2008年,前来助兴的鼓队、秧歌队共有17支,可谓热闹非凡。这几天范庄也开办集市,沿街摆卖的商贩层层叠叠,还搭设了小型游乐场,甚至微型动物园,四处的乡民络绎不绝,还有诸多记者和学者围观拍照,龙祖殿周围人山人海。

  不论是在家里过会还是庙里过会,在过会前后,会头们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都很多,总的来说最主要的是各项事物的人事安排。可以说,这18户会头构成了龙牌会的核心组织,他们是唯一能直接照料龙牌的一群人。目前范庄18位会头都是家庭世袭的,至于可以上溯到何时,暂时无法考证。龙牌会是对龙的崇拜和信仰,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享会”的各路神仙圣人,我们可以看出龙牌会是一个结合儒释道三家的信仰。那么范庄有多少人信龙牌呢?对此笔者并没有做过全面的调查,但从初步的田野调查中发现,范庄有笃信龙牌的积极信徒如会头罗小锁夫妇,也有信龙牌但并不像会头们那样遵照严格习俗过会的普通人家,还有不信龙牌,甚至对龙牌会会头有偏见的人。

  龙牌会的兴起恐怕只是20年内的事情,龙祖殿为龙牌会提供了一个永久性的活动场所,也让龙牌会真正踏实地走向公众,因为龙祖殿既是一座庙宇也是一座博物馆,尽管在龙祖殿中体现博物馆特征的也许只有挂在墙上的一圈历代龙图。而龙牌会也于2006年获得了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0-8-17 11:20:06

TOP

欢迎这样的介绍多多益善!致谢!

TOP

高丙中老师的范庄考察也是篇好文章。那么多学者集中于一地调查研究是有好处的,单从切入视野就有不少启发。
妙峰山也是如此。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