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 马山民歌唱响长大校园
http://www.jznews.com.cn 荆州新闻网
新闻提要:昨晚(5月27日)七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原生态展演专场晚会”在长江大学东校区正式上演了。马山民歌的国家级传人王兆珍表示,看到这么多年青的大学生对马山民歌这么感兴趣,感到非常欣慰。
荆州新闻网消息(实习生 许萍 通讯员 刘余 王一然)为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来,昨晚(5月27日)七点,由共青团长江大学委员会主办、长江非遗学社承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原生态展演专场晚会”在长江大学东校区正式上演了,长江大学的师生观看了这次的演出。
参加这次展演的艺术家们来自马山民歌艺术团。随着一首明快高亢的《如今又唱喇叭调》演出正式拉开帷幕,随后艺术家们还表演了独具特色的《喊五句》《哦嗬调》《叮当调》和《新嘚嘚调》这些节目全部用方言演出,歌词和动作均来自日常的生活和劳作。整场演出以优美的马山民歌和独具特色的乐器演奏为主,利用独唱、合唱、歌伴舞、和吹打乐等形式,充分展示了马山民歌纯朴、自然、欢快的原生态风貌。让很多初次接触马山民歌的大学生也为之拍手叫好。现场不但有好看的节目,马山民歌的国家级传人王兆珍老人还现场教唱马山民歌《喇叭调》,让不少大学生们也学了两句地道的马山民歌。
一直以来马山农民就有“不唱民歌劲不来,一时半刻难得挨。唱起民歌劲直抖,栽秧田里好收手(收工)”的说法,马山劳动人民从事生产劳动时,历来有唱民歌的习惯,那优美婉转的《栽秧歌》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田园景象。
马山民歌是荆州地区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在2008年6月7日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山民歌代表了江汉平原地区民歌的基本特点,节奏明快,语言朴实,风格独特,是民歌艺术中较高的艺术形式。马山民歌与史料所载的“郢中田歌”、“扬歌”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荆楚文化的一朵奇葩。
整场演出气氛热烈,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许多“90”后的学生表示,演出很好看很有吸引力。在读大二学生孙静说“虽然有些地方听不懂,但看完演出后还是觉得马山民歌纯净、动听是实实在在的享受”
[
本帖最后由 王一然 于 2010-5-28 13:1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