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游记》第九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九回大义与精解

第九回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这一回讲解修行人的起源和发展,写得很精彩。前一回讲解了人类本质的话题,这里要对人性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比较详细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在于西方人注重形而下的研究,东方人注重形而上的超越。形而下的研究繁重而且没有终点,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往往是越学越苦。形而上的超越则简单明了,轻松愉快,一旦完成了超越,形而下不学自成,这就是东方传统的大智大慧。形而上学问的着眼点是在万变之中把握不变,恰恰与西方文化在不变之中求变的方向相反。追求形而下的美好,往往是望眼欲穿,甚至死不瞑目,悲惨人生是肯定的。形而上的超越则是步步为营,安心立命,时时刻刻安心于当下觉悟之道,生死都得自在安乐,是人类希有难逢的福音。天天享受着有朋致远方来的心境,超越时空观的束缚,把握恒常不变心性清净觉,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和享受。
按照唐僧最终的栴檀香佛来看,他是自性的化身,在凡尘是佛性的象征,定成法器。这一回是讲解佛性为什么迷失的问题,解答一般人的疑问:如果过去有我,为什么我不知道呢?如果众生本来成佛,又为什么会迷惑的呢?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呢?其实《西游记》里哪一个故事不是讲解自我的故事呢?陈光蕊,江流僧,乃至最后的栴檀香佛就是我们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因果关系。陈光蕊,就是我们的本质,是真正的自我,对现在而言是陈旧的光蕊了,是众生世间善的代表。光明是本质,蕊太巧妙了,一看就明白,三心所生的无明境界。佛家讲的“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江流僧,是当下迷失方向的自我,法性藏在机缘里,虽在众生界,不然世间尘。江流,即心识所变之法也;僧,即见性之器也。栴檀香佛则是觉悟之果也,一切众生本性里都有的觉悟。
陈光蕊赴任逢灾,理义上看,世间善不是了义法,是相对之善。既然是相对法,就有对立面。这就给后面留下了因果问题。在境界里心被境牵,迷失之本也。用佛家的话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当下生活中,要想觉悟回头,千万不要被境界牵制。不要在这茫茫尘缘之中逞能,表面上看能得到喝彩,其实是逢灾的表现。常言道:得意忘形,乐极生悲。
江流僧复仇报本,如果想获得世间圆满的善,就只有从自性里修善,这是根本之善,与一切法都不对立。指返观自省,痛下决心,在境界里自主,心心回报根本,觉悟会如期而至。另一层意思是僧众虽然在凡尘也不被凡尘沾染,生活得一样快乐轻安。

话表陕西大国长安城,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汉以来,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真个是名胜之邦。彼时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

陕西,陕者狭隘也,西者寂静也,比喻众生界未被认知的窄门。大国,众生界之大无法形容。长安城,从寂静看众生界,个个都具长安之所。历代帝王建都之地。一切众生都依此还建立自己的境界,所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众生在这个意义个个可以称王称帝,都是自己心识的主宰。周、秦、汉,都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三州、八水,表面上看讲地理,其实是指众生自性三宝和八德。真个是名胜之邦,因此是众生界里真正名胜之所在。大唐太宗皇帝,指众生的人性主宰者,即众生界里表现出的人性道德总称谓。历史上的太宗皇帝没有同意玄奘法师西行取经,这里的太宗皇帝则不同,不是小说不尊重历史,而是小说的原理使之然也。《西游记》里的太宗皇帝是仁德的化身,自然崇尚大道,弘扬佛法。登基,即登上掌管人性根本的宝座。改元贞观,这里有人研究发现与唐僧时间对不上,其实小说就没有打算要对上,因为不是历史书,而是传道之书。元、贞、观,乃登基佛法必被之三要素:元者,本也;贞者,不屈之坚也;观者,观机之理性,空门之要义也。十三,乃十三种观门也。乃指三贤十圣之行法;修此十三观门者,则称十三大法师。即配之于五忍;则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三种忍,共为十二,又加寂灭忍之下忍为十三。修此十三观门者为大法王。岁在己巳,时至火土和合,即佛家讲的“一时”,心境合一之时,心机大开,佛法显现。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这是佛法显现的功德,天下本来太平,八方自然合于一心,所谓宇宙在手,万化在心。

忽一日,太宗登位,聚集文武众官,朝拜礼毕,有魏征丞相出班奏道:“方今天下太平,八方宁静,应依古法,开立选场,招取贤士,擢用人材,以资化理。”太宗道:“贤卿所奏有理。”就传招贤文榜,颁布天下:各府州县,不拘军民人等,但有读书儒流,文义明畅,三场精通者,前赴长安应试。

人道用意识心,即便是善心也不过如此。意识心是虚妄之心,辅助之心的魏征丞相即代表此义:禾、女、鬼、征。禾,木王而生,金王而死。凡心生时,真心必灭。女,阴识;鬼,贪心做主;征,趋正也。应依古法,古法,常法也;不变易之法,真理也。招取贤士,贤士,贤者德也,士者志也,崇尚道德之人。以资化理,教化天下,服从道理。三场精通者,指通经义,晓论理,明韬略者。现在的学而优完全不能相比。前赴长安应试,通达了世间法,就有资格参加修真之学了。

此榜行至海州地方,有一人姓陈名萼,表字光蕊,见了此榜,即时回家,对母张氏道:“朝廷颁下黄榜,诏开南省,考取贤才,孩儿意欲前去应试。倘得一官半职,显亲扬名,封妻荫子,光耀门闾,乃儿之志也。特此禀告母亲前去。”张氏道:“我儿读书人,‘幼而学,壮而行’,正该如此。但去赴举,路上须要小心,得了官,早早回来。”

海州,众生心海。陈姓果然是玄奘俗姓,但这里另有深意。陈者,耳东也;看似偶然,实际上有精心的安排。东,太阳升起之方。耳,根据《西游记》用字的习惯,与闻字相关,闻之内耳。闻之根也,耳东则是根生用也。另一个是作者自己给的解释,陈者,沉到底也。萼,艹口口亏,生二法之心,亏先天一炁也。春华发萼,夏繁其实。暗示儿子是花果也。这与悟空之花果山相呼应上了。光蕊,光者,缘生也,现代科学也发现光是电磁感应之现象。当然光是有种类的,有些光是有穿透性的,如X光;有些光是没有穿透性,比如日月灯的光。其实这些光的穿透性都是很差的,在佛家讲的佛光,是真正具有穿透一切的能力。蕊,艹心心心,三种心皆生,凡夫的妄想分别执着之心也,因此陈光蕊是指在境界中迷失的凡夫心也。其母张氏,张者,显也。道德显而机来会也。幼而学,壮而行。出自《三字经》,意思小的时候努力学习道德,成就了,就应当出来报孝天下。因此,可知陈光蕊是凡夫之中有大志者,因此必中状元,以表示有志者事竟成。

光蕊便吩咐家僮收拾行李,即拜辞母亲,趱程前进。到了长安,正值大开选场,光蕊就进场。考毕中选,及廷试三策,唐王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街三日。
不期游到丞相殷开山门首,有丞相所生一女,名唤温娇,又名满堂娇,未曾婚配,正高结彩楼,抛打绣球卜婿。适值陈光蕊在楼下经过,小姐一见光蕊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绣球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猛听得一派笙箫细乐,十数个婢妾走下楼来,把光蕊马头挽住,迎状元入相府成婚。那丞相和夫人,即时出堂,唤宾人赞礼,将小姐配与光蕊。拜了天地,夫妻交拜毕,又拜了岳丈岳母。丞相吩咐安排酒席,欢饮一宵。二人同携素手,共入兰房。

这一段看似荒唐的取亲故事,其实是为唐僧出场作安排,要交代众生迷失自性的原理。唐僧之父是光蕊,光大之机,因妄想分别执着而有众生界;唐僧之母,殷温娇又名满堂娇,其父是臣相,辅人道之臣,开山之祖,成人道之德也;人间道德之女,为德用也,缘也,感应也。这机和缘成熟,人道变现之属性,一切妄皆依真而有相,人道之性德与道德完美如一,此即众生自性,书中恰是唐僧所代表的义意。佛家《无量寿经》:“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缘者,娇弱也;满堂娇,世出世间机缘都是刹那变化的。这抛绣球,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缘总是随机而生的,机缘实在是很难分开的,不是人为安排,机又是依理而生灭的。乌纱帽,薄薄的一层迷惑,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众生皆因有此迷惑而沦为凡夫。机在众生,缘则为业缘。从业缘的角度看,殷,立知;温,执着;娇,分别。随性而起,稍纵即逝,这都是缘的属性。殷温娇,名字起微妙了,包涵了多种意思,这些到她自杀时就是根本的说明。唐僧行正道,人道的缘自然就没有了,因此自杀是必然的。笙箫,二个字也是比较巧妙的。笙,竹,生;簫,竹,心节,心力。二个字的意思非常接近,都是从本质里生之义,即缘因机而生的本质理义。

次日五更三点,太宗驾坐金銮宝殿,文武众臣趋朝。太宗同道:“新科状元陈光蕊应授何官?”魏征丞相奏道:“臣查所属州郡,有江州缺官。乞我主授他此职。”太宗就命为江州州主,即令收拾起身,勿误限期。光蕊谢恩出朝,回到相府,与妻商议,拜辞岳丈岳母,同妻前赴江州之任。离了长安登途。

江州州主;江州,暗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之江,众生佛性在迷不减,在觉不增。州主,即一切众生的真实面目,用三心二意来生活的凡夫。魏征丞相指出地点,即表示众生依鬼心而见诸相。离了长安登途。到长安,则有良机会善缘;离长安,则善良机缘扑朔迷离,灾祸必致。长安,乃众生真心之所在,离了真心,赴妄之程,自然少不了灾祸显现了。

正是暮春天气,和风吹柳绿,细雨点花红。光蕊便道回家,同妻交拜母亲张氏。张氏道:“恭喜我儿,且又娶亲回来。”光蕊道:“孩儿叨赖母亲福庇,忝中状元,钦赐游街,经过丞相殷府门前,遇抛打绣球适中,蒙丞相即将小姐招孩儿为婿。朝廷除孩儿为江州州主,今来接取母亲,同去赴任。”张氏大喜,收拾行程。

暮春,预示着春意将要过去;柳绿,柳,木卯,世间阴阳平衡;花红、花,艹化,生阴阳平衡之心,即由变化达平衡之心;红,糸工,生心被丝缚也。花红,又有桃花红运,因缘和合。春、绿、红,都代表生发之象。暮、柳、花,都代表向着阴阳平衡。光蕊娶媳妇,也是一种阴阳平衡。

在路数日,前至万花店刘小二家安下,张氏身体忽然染病,与光蕊道:“我身上不安,且在店中调养两日再去。”光蕊遵命。至次日早晨,见店门前有一人提着个金色鲤鱼叫卖,光蕊即将一贯钱买了,欲待烹与母亲吃,只见鲤鱼闪闪[目斩]眼,光蕊惊异道:“闻说鱼蛇[目斩]眼,必不是等闲之物!”遂问渔人道:“这鱼那里打来的?”渔人道:“离府十五里洪江内打来的。”光蕊就把鱼送在洪江里去放了生。回店对母亲道知此事,张氏道:“放生好事,我心甚喜。”光蕊道:“此店已住三日了,钦限紧急,孩儿意欲明日起身,不知母亲身体好否?” 张氏道:“我身子不快,此时路上炎热,恐添疾病。你可这里赁间房屋,与我暂住。付些盘缠在此,你两口儿先上任去,候秋凉却来接我。”光蕊与妻商议,就租了屋宇,付了盘缠与母亲,同妻拜辞前去。

万花店,乃万种阴阳平衡之所,刘小二,刘者,留也;小二,世间阴阳平衡;与书中双叉岭一回中的刘伯钦,与此刘小二的创作原理有一定相似之处。种种凡尘善心生起,则道德退失到凡尘,因此代表道德显露的张氏显病状。另外显示吉祥的张氏有病,也预示着不吉祥的事情将要到来。金色鲤鱼,金,性德;鱼,相续相;鲤,理;金色鲤鱼代表本性之相。龙王,道德之水里做王,一切万物无不是道德之水显露出来的,因此也就是龙王的化身了。龙王怎么会落难呢?其实并不是龙王落难,而是善良的光蕊懂得尊重道理。为编排因果之关系,有心于道德者,必得道德之感化。救鲤鱼是行之于道德必受之于道德的故事化描写。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间,早就有鲤鱼灵性较大的传说;在中医里,鲤鱼也归于发物,食之容易旧病得发。因此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人们总以为民间的都是一种迷信成分较多的文化,其实任何一种传承里,必然包含了大道之理。“闻说鱼蛇[目斩]眼,必不是等闲之物!”鱼蛇本来眼是没有眼睑的,一直是圆睁的,[目斩]眼是眨动眼睛,显示极不寻常之处。比喻一切看似简单不变的事物背后,总是有活泼灵动的道德为基准的。[目斩]眼,又是生灭之理义,比喻光蕊道心未泯,人性里总是存在慈悲之心的。离府十五里洪江内打来的。十恶,五浊,皆是众生界基本特征,然而这种种世间尘相的背后,确是大道之理恒常起决定性的作用。洪江,代表众生恶业景象,洪涛滚滚,江月混浊。“放生好事,我心甚喜。”乃劝善之语,也是道法之妙处所在。虽然世相混浊,真假难辩,但是众生心底,必是万法本源。因此若能护生,即是建立功德最方便的法门。放生合乎道德,自然张氏要心甚喜了。

途路艰苦,晓行夜宿,不觉已到洪江渡口。只见稍子刘洪、李彪二人,撑船到岸迎接。也是光蕊前生合当有此灾难,撞着这冤家。光蕊令家僮将行李搬上船去,夫妻正齐齐上船,那刘洪睁眼看见殷小姐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真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陡起狼心,遂与李彪设计,将船撑至没人烟处,候至夜静三更,先将家僮杀死,次将光蕊打死,把尸首都推在水里去了。小姐见他打死了丈夫,也便将身赴水,刘洪一把抱住道:“你若从我,万事皆休!若不从时,一刀两断!”那小姐寻思无计,只得权时应承,顺了刘洪。那贼把船渡到南岸,将船付与李彪自管,他就穿了光蕊衣冠,带了官凭,同小姐往江州上任去了。

洪江渡口,乃暗示度众生之关口;此关不破,就必入红尘;破了就可成就行果。刘洪,乃留恋洪水猛兽般的红尘里;李彪,木子李,表因果;彪,乃势力大,不可违。一切沉沦于红尘者,皆是被刘洪和李彪暗算了。陈光蕊要在尘世里走马上任,自然会淹没于尘缘。那刘洪睁眼看见殷小姐,刘洪就是留恋尘缘,攀缘尘缘。遂与李彪设计,世人在因果中难以自拔,就好像被世相设计谋害一样。刘洪一把抱住小姐道,当然不会是李彪来报。刘洪就是攀缘,才会留在红尘。他就穿了光蕊衣冠,带了官凭,同小姐往江州上任去了。世人在世上做官,其实本质上就是尘心做主,攀缘尘世,哪里有本质的内涵,无非是造作恶业而已。因此从古至今,做官者不堕落的少,堕落者太多了。如果再无为民造福之功,则是欠一方民众债务难偿了,将来是生生世世还不清。因此,世间事千万不可从得失去评价,应当从因果去观察,善恶会一目了然。

却说刘洪杀死的家僮尸首,顺水流去,惟有陈光蕊的尸首,沉在水底不动。却说刘洪杀死的家僮尸首,顺水流去,惟有陈光蕊的尸首,沉在水底不动。有洪江口巡海夜叉见了,星飞报入龙宫,正值龙王升殿,夜叉报道:“今洪江口不知甚人把一个读书士子打死,将尸撇在水底。”龙王叫将尸抬来,放在面前,仔细一看道:“此人正是救我的恩人,如何被人谋死?常言道,恩将恩报。我今日须索救他性命,以报日前之恩。”即写下牒文一道,差夜叉径往洪州城隍土地处投下,要取秀才魂魄来,救他的性命。城隍土地遂唤小鬼把陈光蕊的魂魄交付与夜叉去,夜叉带了魂魄到水晶宫,禀见了龙王。

惟有陈光蕊的尸首,沉在水底不动。光乃性定,光亮常明,不会有顺水流去的作用。世间光,又是缘生法,缘来则生,缘去则灭。这也是儒道释三家都以光为见证的道理所在,只是这光中还有差别,定光才是真理。佛家有锭光佛,就是指光之性定也。锭光佛,又称燃灯佛,乃释迦牟尼佛之授记佛。摇曳之光可以顺水流的,六道之中生灭光。科学说光每秒三十万公里流逝之光,不是佛光,那是无明缘影。世俗之相皆是虚妄,生灭之法,刹那无住,因此好比顺水流去的陈尸一般。然而光蕊,是性德迷失于众生法,本质还是一沉到底的。因此表象似乎运动不止,本质是始终不易的大道。沉到底,底基则是道理,即可感动于道德的化身,龙王。夜叉,是佛家用语,代表快捷鬼众。城隍土地,民间神圣,但理义来自佛家《华严经》的世主妙严品。原理是万物皆有灵,一人之灵,受制于一方之灵。

龙王问道:“你这秀才,姓甚名谁?何方人氏?因甚到此,被人打死?”光蕊施礼道:“小生陈萼,表字光蕊,系海州弘农县人。忝中新科状元,叨授江州州主,同妻赴任,行至江边上船,不料稍子刘洪,贪谋我妻,将我打死抛尸,乞大王救我一救!”龙王闻言道:“原来如此,先生,你前者所放金色鲤鱼即我也,你是救我的恩人,你今有难,我岂有不救你之理?”就把光蕊尸身安置一壁,口内含一颗定颜珠,休教损坏了,日后好还魂报仇。又道:“汝今真魂,权且在我水府中做个都领。”光蕊叩头拜谢,龙王设宴相待不题。

忝中新科状元,忝,天心,即天意;人性是天性之善良的,按佛家的讲法,投生成人一定是前生修了五戒的结果,否则来不到人间的。叨授江州州主,指人性之善是世间人生的主宰。汝今真魂,权且在我水府中做个都领。光蕊,虽然生种种心,是能生的本质,自然在道水之中比作都领,机宜也。

却说殷小姐痛恨刘贼,恨不食肉寝皮,只因身怀有孕,未知男女,万不得已,权且勉强相从。转盼之间,不觉已到江州。吏书门皂,俱来迎接。所属官员,公堂设宴相叙。刘洪道:“学生到此,全赖诸公大力匡持。”属官答道:“堂尊大魁高才,自然视民如子,讼简刑清。我等合属有赖,何必过谦?”公宴已罢,众人各散。

权且勉强相从。可见,凡夫未生之时,就已经确定了贼父之灾。认爱欲养身之父,不认理性道德之父,此是世人不易之规矩。重视肉身,忽视或轻视法身。自然视民如子,讼简刑清。官员如此才是尽了本分,如果法律讼事繁多而刑律重重,则民不爱官,官不亲民了。

光阴迅速。一日,刘洪公事远出,小姐在衙思念婆婆、丈夫,在花亭上感叹,忽然身体困倦,腹内疼痛,晕闷在地,不觉生下一子。耳边有人嘱曰:“满堂娇,听吾叮嘱。吾乃南极星君,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比等闲。刘贼若回,必害此子,汝可用心保护。汝夫已得龙王相救,日后夫妻相会,子母团圆,雪冤报仇有日也。谨记吾言,快醒快醒!”言讫而去。

缘起必随机,缘中含机。机,真实;自然远离了虚妄的刘洪。小姐在衙思念婆婆、丈夫,在花亭上感叹,在衙身在娑婆?婆婆、丈夫,乃显光,意思是身在裟婆,心在显光,是求道之机缘全会合了。在花亭上乃结果之兆头。南极星君,传南海观音法旨,特送此子与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比等闲。送子观音的说法到底是迷信还是科学呢?如何理解这个事实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人的产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现代科学只涉及物质层面的研究,用DNA来解释肉体的组织结构发展的规律性。如果从灵魂或者精神角度来讨论,科学就用不上了。如果用传统文化来解释就精彩了,天人合一律的观点看投胎问题就简单多了。心量越大,成人之后,根器越善。其实故事的南极星君,代表智慧之光。智慧之光什么情况下可以显露出来呢?就是在一种无我的心态下。现代人从某种意义上对这个事还是理解的,现在强调的胎教就是从心理角度来看待胎儿的。最博爱的胎教无过于在忘我的慈悲之中体现了,这样的过程就是所谓求送子观音菩萨文化演化和发展起来的。当然《西游记》里的这段故事,意义还要深刻一些。那就是如何在凡夫的世间找到自己非凡的自性或者佛性呢?就是采用智慧观察来查找。这一段故事在观音菩萨去选取经人之前就发生了,就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了。常言说世事难料,这里是不一样的说法,一切都是决定性的。原理很简单,一切者是有因必有果的,因果果因,一切自然是决定性的。若说求道悟道,就是修决定性的法;若是世事是非人我,就是缘生法,也称投机不定之法。雪冤报仇有日也。返迷为悟是有定数的。报仇不能按世俗的意思来理解,我们今天的苦难,全是昨天的迷惑造成的。似乎可以说,迷惑不解是众生真正的仇家。这样就好理解活到老,学到老,是学些什么了。现代人把学歪门邪道也称作学习,真是人间悲剧。

小姐醒来,句句记得,将子抱定,无计可施。忽然刘洪回来,一见此子,便要淹杀,小姐道:“今日天色已晚,容待明日抛去江中。”幸喜次早刘洪忽有紧急公事远出,小姐暗思:“此子若待贼人回来,性命休矣!不如及早抛弃江中,听其生死。倘或皇天见怜,有人救得,收养此子,他日还得相逢。”但恐难以识认,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纸,将父母姓名、跟脚原由,备细开载;又将此子左脚上一个小指,用口咬下,以为记验。取贴身汗衫一件,包裹此子,乘空抱出衙门。幸喜官衙离江不远,小姐到了江边,大哭一场。正欲抛弃,忽见江岸岸侧飘起一片木板,小姐即朝天拜祷,将此子安在板上,用带缚住,血书系在胸前,推放江中,听其所之。小姐含泪回衙不题。

便要淹杀,众生都是把自性淹没在种种欲望之中。不如及早抛弃江中,听其生死。如何找回自我?越是执着自我,就越是迷失自我。世人的苦难如何建立起来的?就是在名利里建立一个自我,如果成功了就是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其实正相反,忘掉有个自我,才能获得永恒的自我。忽见江岸岸侧飘起一片木板,木板,业力牵制其返本。不执着自我是修行的第一步,佛家入门第一条就是放下我见。放下我见,就是归依三宝最基本的一条。

却说此子在木板上,顺水流去,一直流到金山寺脚下停住。那金山寺长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无生妙诀。正当打坐参禅,忽闻得小儿啼哭之声,一时心动,急到江边观看,只见涯边一片木板上,睡着一个婴儿,长老慌忙救起。见了怀中血书,方知来历,取个乳名,叫做江流,托人抚养,血书紧紧收藏。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江流年长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摩顶受戒,坚心修道。

顺水流去,水即是大道之水,顺其自然,就是遵从规律。金山寺,性定之处;脚下停住,随其自然可以到道德智慧的脚下,还需要悟入真理。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无生妙诀。悟道需要明白正确的方法,因此法明和尚是指路导师。无生妙诀。一切法毕竟无有生灭,心与道合一,就叫得无生法忍。取个乳名,叫做江流,随顺因缘而取名,流落在人间的道种。另外,江流,是法性之态,因果相续不停。佛家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因果不空,就是指法性相续之作用不空。玄奘,玄,即性;奘,大也。法性最大,法名用以铭志也。摩顶受戒,坚心修道。无戒不足以养德,修行戒必先行。

一日,暮春天气,众人同在松阴之下,讲经参禅,谈说奥妙。那酒肉和尚恰被玄奘难倒,和尚大怒骂道:“你这业畜,姓名也不知,父母也不识,还在此捣甚么鬼!”玄奘被他骂出这般言语,入寺跪告师父,眼泪双流道:“人生于天地之间,禀阴阳而资五行,尽由父生母养,岂有为人在世而无父母者乎?”再三哀告,求问父母姓名。长老道:“你真个要寻父母,可随我到方丈里来。”玄奘就跟到方丈,长老到重梁之上,取下一个小匣儿,打开来取出血书一纸,汗衫一件,付与玄奘。玄奘将血书拆开读之,才备细晓得父母姓名,并冤仇事迹。

众人同在松阴之下,指众生共业之阴识作用下。那酒肉和尚恰被玄奘难倒,酒肉和尚指只谈不修的出家人,当然问到细微之处,没有体会,对答不出。佛家是世界上最重实践的文化,来不得半点虚妄,蒙混过关是非常难的。岂有为人在世而无父母者乎?这里的唐僧父母故事与悟空之生成故事遥相呼应,一个石头成精,一个顺水漂泊。表面上看,石猴是体生,江流是缘生,这代表了人类对生命活动认知的最大阵营的二个重要的结论。比如科学说,人的灵性从哪里来的?从生物体里来的,这就是体生之说。体是怎么来的呢?闪电的激发作用,地球上开始产生细胞所需的基本物质,这就是缘生之说。佛家认为缘生无自性,也就是说缘生说是没有道理的逻辑。科学的体是缘生的,所以科学的体生说,也是不合乎道理的。这就是西游记想表达的意思,当时还没有科学,只是针对人类的普遍认知而形成小说的。任何事情都应当有原因的,不会凭空产生作用。万物的根本不外乎阴阳二炁,作用离不开五行生克制化。玄奘将血书拆开读之,才备细晓得父母姓名,并冤仇事迹。迷惑的众生哪一个不有一部长长的血泪史啊,在苦海里辗转了无量劫了,苦不堪言。总结起来,认贼作父,错用了心;以情缘为母,妄用了情感。要报仇就只能从觉悟自性来完成了,谁也怪不了,都是自己的错。

玄奘读罢,不觉哭倒在地道:“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十八年来,不识生身父母,至今日方知有母亲。此身若非师父捞救抚养,安有今日?容弟子去寻见母亲,然后头顶香盆,重建殿宇,报答师父之深恩也!”师父道:“你要去寻母,可带这血书与汗衫前去,只做化缘,径往江州私衙,才得你母亲相见。”

十八年来,不识生身父母,唐僧代表众生在迷之自性,众生不识人性之父母者多如牛毛,识父母者凤毛麟角,一般都只知道生身之父母。弟子去寻见母亲,然后头顶香盆,重建殿宇,众生皆有自性,自性即法性,乃万物真实的父母。父为智用;母为慧用。现在众生本性智慧因迷失而沉入江底;慧用母亲被贼人所占而没有光照成了痴迷做主。不论沉迷与否,母子相念是大道之理。母是道用,不会变易。而子若能按血脉寻母,则必见德母。佛家的净土法门就这个原理,《首楞严经》里的大势至菩萨念圆通章就有这样的故事。这段故事与小说圆满吻合,也非常精彩。若要见道德之母,则顶香盆,建殿宇。香是道性之德香,和合一切万法就是体性香,殿宇是体性庄严宝相。因此要见人生真相,离不开功德二字。

玄奘领了师父言语,就做化缘的和尚,径至江州。适值刘洪有事出外,也是天教他母子相会,玄奘就直至私衙门口抄化。那殷小姐原来夜间得了一梦,梦见月缺再圆,暗想道:“我婆婆不知音信,我丈夫被这贼谋杀,我的儿子抛在江中,倘若有人收养,算来有十八岁矣,或今日天教相会,亦未可知。”正沉吟间,忽听私衙前有人念经,连叫“抄化”,小姐又乘便出来问道:“你是何处来的?”玄奘答道:“贫僧乃是金山寺法明长老的徒弟。”小姐道:“你既是金山寺长老的徒弟——”叫进衙来,将斋饭与玄奘吃。仔细看他举止言谈,好似与丈夫一般。

化缘, 从觉悟者角度看,佛菩萨来此世,因有教化之因缘,若此因缘尽,则离去。从迷惑众生角度看,以能布施者,为与佛有缘法。夜间得了一梦,梦见月缺再圆,这种事在法缘上经常发生的。佛法的神奇就在于此,缘分成熟,佛菩萨自然采用一切方法行进点化。道理很简单,高维生命对低维生命进行沟通的方法很多。抄化,募化。这里意趣很浓,殷温娇本来就代表尘缘,以化缘的方式来认母,岂不妙哉?

小姐将从婢打发开去,问道:“你这小师父,还是自幼出家的?还是中年出家的?姓甚名谁?可有父母否?”玄奘答道:“我也不是自幼出家,我也不是中年出家,我说起来,冤有天来大,仇有海样深!我父被人谋死,我母亲被贼人占了。我师父法明长老教我在江州衙内寻取母亲。”小姐问道:“你母姓甚?”玄奘道:“我母姓殷名唤温娇,我父姓陈名光蕊,我小名叫做江流,法名取为玄奘。”小姐道:“温娇就是我。但你今有何凭据?”玄奘听说是他母亲,双膝跪下,哀哀大哭:“我娘若不信,见有血书汗衫为证!”温娇取过一看,果然是真,母子相抱而哭,就叫:“我儿快去!”玄奘道:“十八年不识生身父母,今朝才见母亲,教孩儿如何割舍?”小姐道:“我儿,你火速抽身前去!刘贼若回,他必害你性命!我明日假装一病,只说先年曾许舍百双僧鞋,来你寺中还愿。那时节,我有话与你说。”玄奘依言拜别。

我也不是自幼出家,我也不是中年出家,我说起来,冤有天来大,仇有海样深!迷惑众生开始觉悟人生无常,一般会选择出家修行。若能看破人生无常,自然能发心求道。然而,这里说别有因缘,父母都落难,自己自然要落难了。比喻,众生妄失本性,随顺恶缘,自然有冤情。佛家称此作可怜悯者,圣人乐得做圣人,凡夫冤枉做凡夫。因为一切众生本来应当做佛的,可是迷失在红尘里,而不能觉悟,岂不冤枉。自幼出家,一般是宿世善根深厚,今生因缘殊胜,不落凡尘,从小得以继续法身慧命。中年出家,一般指通过特殊的因缘忽然间觉悟修行的必要性,发心出家,精进修行。不论哪一种出家,都是以看破红尘为前提的,如果没有看破红尘,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家。

却说小姐自见儿子之后,心内一忧一喜,忽一日推病,茶饭不吃,卧于床上。刘洪归衙,问其原故,小姐道:“我幼时曾许下一愿,许舍僧鞋一百双。昨五日之前,梦见个和尚,手执利刃,要索僧鞋,便觉身子不快。”刘洪道:“这些小事,何不早说?”随升堂吩咐王左衙、李右衙:江州城内百姓,每家要办僧鞋一双,限五日内完纳。百姓俱依派完纳讫。小姐对刘洪道:“僧鞋做完,这里有甚么寺院,好去还愿?”刘洪道:“这江州有个金山寺、焦山寺,听你在那个寺里去。”小姐道:“久闻金山寺好个寺院,我就往金山寺去。”刘洪即唤王、李二衙办下船只。小姐带了心腹人,同上了船,稍水将船撑开,就投金山寺去。

僧鞋,清净之立场。百双,对应佛家百法,百法清净,则心必清净。金山寺是指本性里弘法的道场,百法皆归正道,是佛法本分中事。小姐,比喻攀缘之心,凡夫在尘世很难离开攀缘,这种情况下要缘佛法正道,会增长善根,增加得度的机会。王左衙、李右衙,王,天义也;李,因果也。凡尘有凡尘的道理,一切以天义为理,以因果为事。

却说玄奘回寺,见法明长老,把前项说了一遍,长老甚喜。次日,只见一个丫鬟先到,说夫人来寺还愿,众僧都出寺迎接。小姐径进寺门,参了菩萨,大设斋衬,唤丫鬟将僧鞋暑袜,托于盘内。来到法堂,小姐复拈心香礼拜,就教法明长老分表与众僧去讫。玄奘见众僧散了,法堂上更无一人,他却近前跪下。小姐叫他脱了鞋袜看时,那左脚上果然少了一个小指头。当时两个又抱住而哭,拜谢长老养育之恩。法明道:“汝今母子相会,恐奸贼知之,可速速抽身回去,庶免其祸。”小姐道:“我儿,我与你一只香环,你径到洪州西北地方,约有一千五百里之程,那里有个万花店,当时留下婆婆张氏在那里,是你父亲生身之母。我再写一封书与你,径到唐王皇城之内,金殿左边,殷开山丞相家,是你母生身之父母。你将我的书递与外公,叫外公奏上唐王,统领人马,擒杀此贼,与父报仇,那时才救得老娘的身子出来。我今不敢久停,诚恐贼汉怪我归迟。”便出寺登舟而去。

斋衬,供养与布施。那左脚上果然少了一个小指头。左,道也。少一小指头,比喻有所缺失,迷惑众生虽然本性成佛,但未悟似乎在道德上稍有欠缺。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香环,比喻功德。十五里,近缘,当下之作用;一千五百里,十善业道与五根五力功德。金殿左边,佐道之臣。开山丞相比喻世间道德规范。有了功德,自然感动道德,化解灾厄。

玄奘哭回寺中,告过师父,即时拜别,径往洪州。来到万花店,问那店主刘小二道:“昔年江州陈客官有一母亲住在你店中,如今好么?”刘小二道:“他原在我店中,后来昏了眼,三四年并无店租还我,如今在南门头一个破瓦窑里,每日上街叫化度日。那客官一去许久,到如今杳无信息,不知为何。”玄奘听罢,即时问到南门头破瓦窑,寻着婆婆。婆婆道:“你声音好似我儿陈光蕊。”玄奘道:“我不是陈光蕊,我是陈光蕊的儿子。温娇小姐是我的娘。”婆婆道:“你爹娘怎么不来?”玄奘道:“我爹爹被强盗打死了,我娘被强盗霸占为妻。”婆婆道:“你怎么晓得来寻我?”玄奘道:“是我娘着我来寻婆婆。我娘有书在此,又有香环一只。”那婆婆接了书并香环,放声痛哭道:“我儿为功名到此,我只道他背义忘恩,那知他被人谋死!且喜得皇天怜念,不绝我儿之后,今日还有孙子来寻我。”玄奘问:“婆婆的眼,如何都昏了?”婆婆道:“我因思量你父亲,终日悬望,不见他来,因此上哭得两眼都昏了。”

张氏代表显示道德之义,光蕊沉底,因缘落贼,自然道义不显,万花店住不成,因智慧有缺失,只能显示昏眼,住破瓦窑。求道修德,以何为信物?香环,香为神媒,香光都是通义,理义本来通达万法,因此香光也是通达之兆,这也是佛道二家点香之原因。我只道他背义忘恩,那知他被人谋死!这里意味深长。凡夫只道是背道义忘佛恩的,不计较也罢,却还要流转在生死苦海之中,才是悲剧中的悲剧了。简而言之,享受不得本性里的快乐,而要受不该受的苦难,岂不冤枉!

玄奘便跪倒向天祷告道:“念玄奘一十八岁,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今日领母命来寻婆婆,天若怜鉴弟子诚意,保我婆婆双眼复明!”祝罢,就将舌尖与婆婆舔眼。须臾之间,双眼舔开,仍复如初。婆婆觑了小和尚道:“你果是我的孙子!恰和我儿子光蕊形容无二!”婆婆又喜又悲。玄奘就领婆婆出了窑门,还到刘小二店内,将些房钱赁屋一间与婆婆栖身,又将盘缠与婆婆道:“我此去只月余就回。”

天若怜鉴弟子诚意,保我婆婆双眼复明!此是佛经中常有故事,所谓心诚则灵。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还是相当高明的,现在人往往在字面上去理解,没有深入修行的原理。正心诚意,这个标准是非常高的,一般凡夫实在是很难做到,称孔子是圣人就是这个道理。正心诚意的原理是心物和合,真心实意到了极处,境界自然随之转变。佛家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则开示了心识更广大的现象和作用。就将舌尖与婆婆舔眼。舌尖,在佛家有特殊意义,比如写血经,正宗要用舌尖血来抄写,而且之前还要数日不食盐分。人不食盐,自然清心寡欲,血就清净,写出字不变色。佛以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微妙法,因此舌尖比喻真心实意到极处。另外,舌为心苗,心意最灵。以此诚心,显孝道之德,自然张氏眼目可明。恰和我儿子光蕊形容无二,世间道德为体征,一是为利益天下而中状元,一是为天下众生离苦而修正法。

随即辞了婆婆,径往京城。寻到皇城东街殷丞相府上,与门上人道:“小僧是亲戚,来探相公。”门上人禀知丞相,丞相道:“我与和尚并无亲眷。”夫人道:“我昨夜梦见我女儿满堂娇来家,莫不是女婿有书信回来也。”丞相便教请小和尚来到厅上。小和尚见了丞相与夫人,哭拜在地,就怀中取出一封书来,递与丞相。丞相拆开,从头读罢,放声痛哭。夫人问道:“相公,有何事故?”丞相道:“这和尚是我与你的外甥。女婿陈光蕊被贼谋死,满堂娇被贼强占为妻。”夫人听罢,亦痛哭不止。丞相道:“夫人休得烦恼,来朝奏知主上,亲自统兵,定要与女婿报仇。”

丞相拆开,从头读罢,放声痛哭。一切明理知事的善良,都会为众生之苦难而悲恸。佛能发大慈悲心就不足为奇了,但真正理解佛菩萨慈悲的原理,还是不容易的。尤其是不懂心物辩证原理的人更是无从理解大道是慈悲的,因此流连忘返于人情事故是必然的。
  
次日,丞相入朝,启奏唐王曰:“今有臣婿状元陈光蕊,带领家小江州赴任,被稍水刘洪打死,占女为妻,假冒臣婿,为官多年,事属异变。乞陛下立发人马,剿除贼寇。”唐王见奏大怒,就发御林军六万,着殷丞相督兵前去。丞相领旨出朝,即往教场内点了兵,径往江州进发。晓行夜宿,星落鸟飞,不觉已到江州。殷丞相兵马,俱在北岸下了营寨。星夜令金牌下户唤到江州同知、州判二人,丞相对他说知此事,叫他提兵相助,一同过江而去。天尚未明,就把刘洪衙门围了。刘洪正在梦中,听得火炮一响,金鼓齐鸣,众兵杀进私衙,刘洪措手不及,早被擒住。丞相传下军令,将刘洪一干人犯,绑赴法场,令众军俱在城外安营去了。

江州同知、州判二人,这里是二位官员,也和佛家经典中介绍的同名和同生二天神意趣相同。一切之人,自有生以来,即有同生同名二天,常随从侍卫。同生天者,此天与其人同时生也,同名天者此天与其人同名字也。因此若要审判某人,此二天即可将其罪行全部展示出来。刘洪乃尘缘也,梦影也,自然是梦中被擒。道心定则尘缘了。

丞相直入衙内正厅坐下,请小姐出来相见。小姐欲待要出,羞见父亲,就要自缢。玄奘闻知,急急将母解救,双膝跪下,对母道:“儿与外公,统兵至此,与父报仇。今日贼已擒捉,母亲何故反要寻死?母亲若死,孩儿岂能存乎?”丞相亦进衙劝解。小姐道:“吾闻妇人从一而终。痛夫已被贼人所杀,岂可靦颜从贼?止因遗腹在身,只得忍耻偷生。今幸儿已长大,又见老父提兵报仇,为女儿者,有何面目相见!惟有一死以报丈夫耳!”丞相道:“此非我儿以盛衰改节,皆因出乎不得已,何得为耻!”父子相抱而哭,玄奘亦哀哀不止。丞相拭泪道:“你二人且休烦恼,我今已擒捉仇贼,且去发落去来。”即起身到法场,恰好江州同知亦差哨兵拿获水贼李彪解到。丞相大喜,就令军牢押过刘洪、李彪,每人痛打一百大棍,取了供状,招了先年不合谋死陈光蕊情由,先将李彪钉在木驴上,推去市曹,剐了千刀,枭首示众讫;把刘洪拿到洪江渡口先年打死陈光蕊处,丞相与小姐、玄奘,三人亲到江边,望空祭奠,活剜取刘洪心肝,祭了光蕊,烧了祭文一道。

李彪,代表因果报应,自然要来同受罪罚。木驢,木马盧,业、意、柳;即因果报应的原理,业在意中阴阳平衡的过程。活剜取刘洪心肝,心肝者乃凡夫魂魄之舍也。因此代表彻底放下迷惑颠倒,消除业力之源流。祭了光蕊,放下妄想颠倒,是拯救自性光明最首要的方法。

三人望江痛哭,早已惊动水府。有巡海夜叉,将祭文呈与龙王。龙王看罢,就差鳖无帅去请光蕊来到,道:“先生,恭喜!恭喜!今有先生夫人,公子同岳丈俱在江边祭你,我今送你还魂去也。再有如意珠一颗,走盘珠二颗,绞绡十端,明珠玉带一条奉送。你今日便可夫妻子母相会也。”光蕊再三拜谢。龙王就令夜叉将光蕊身尸送出江口还魂,夜叉领命而去。

三人望江痛哭,早已惊动水府。丞相与小姐、玄奘,恰恰是性相用三德,三德一心自然感动天地。龙王乃性德之象征;所赐之物也是自然道德能力。从道义看光蕊,即心之机,如意珠一颗;如意是心机之德。走盘珠二颗,真俗二谛为行相;绞绡十端,细薄的纱十衣,衣是外表,表现形式有多种,十是圆满之数。明珠玉带一条,明心见性一法可度。以此之道,可与三德相印。

却说殷小姐哭奠丈夫一番,又欲将身赴水而死,慌得玄奘拚命扯住。正在仓皇之际,忽见水面上一个死尸浮来,靠近江岸之旁。小姐忙向前认看,认得是丈夫的尸首,一发嚎啕大哭不已。众人俱来观看,只见光蕊舒拳伸脚,身子渐渐展动,忽地爬将起来坐下,众人不胜惊骇。光蕊睁开眼,早见殷小姐与丈人殷丞相同着小和尚俱在身边啼哭。光蕊道:“你们为何在此?”小姐道:“因汝被贼人打死,后来妾身生下此子,幸遇金山寺长老抚养长大,寻我相会。我教他去寻外公,父亲得知,奏闻朝廷,统兵到此,拿住贼人。适才生取心肝,望空祭奠我夫,不知我夫怎生又得还魂。”光蕊道:“皆因我与你昔年在万花店时,买放了那尾金色鲤鱼,谁知那鲤鱼就是此处龙王。后来逆贼把我推在水中,全亏得他救我,方才又赐我还魂,送我宝物,俱在身上。更不想你生下这儿子,又得岳丈为我报仇。真是苦尽甘来,莫大之喜!”

这段还魂故事似乎很荒唐,但只是说明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与前面故事可以呼应的是,三德齐彰,光蕊出现,这是一种功态效应。

众官闻知,都来贺喜。丞相就令安排酒席,答谢所属官员,即日军马回程。来到万花店,那丞相传令安营。光蕊便同玄奘到刘家店寻婆婆。那婆婆当夜得了一梦,梦见枯木开花,屋后喜鹊频频喧噪,想道:“莫不是我孙儿来也?”说犹未了,只见店门外,光蕊父子齐到。小和尚指道:“这不是俺婆婆?”光蕊见了老母,连忙拜倒。母子抱头痛哭一场,把上项事说了一遍。算还了小二店钱,起程回到京城。进了相府,光蕊同小姐与婆婆、玄奘都来见了夫人。夫人不胜之喜,吩咐家僮,大排筵宴庆贺。丞相道:“今日此宴可取名为团圆会。”真正合家欢乐。

那婆婆当夜得了一梦,梦见枯木开花,世间道德回归,自然张氏的故事就来了。常怀助人之心,就是合于道德之行为,自然可以获得道德的彰显。真正合家欢乐,利人就是最好的利己。

次日早朝,唐王登殿,殷丞相出班,将前后事情备细启奏,并荐光蕊才可大用。唐王准奏,即命升陈萼为学士之职,随朝理政。玄奘立意安禅,送在洪福寺内修行。后来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玄奘自到金山寺中报答法明长老。

升陈萼为学士之职,随朝理政。光蕊代表世间善,则能利益世人。玄奘立意安禅,送在洪福寺内修行。玄奘代表在迷之自性,父子是一外一内,各安其德。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若能对外利众生,对内安自性,则尘缘已了,法缘必生。玄奘自到金山寺中报答法明长老。玄奘完成了明法的过程,只待机缘到来,修行证真了。

不知后来事体若何,且听下回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