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注】隐蔽的搭台者:现代性的嵌入

【关注】隐蔽的搭台者:现代性的嵌入

  

隐蔽的搭台者:现代性的嵌入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更新日期:2009-12-25 10:43
  《中国民族报》
7月3日:《应该传授少数民族学生什么样的知识?》



  ·网络与技术·

  有谁做手机生意,不是为了赚钱呢?但彝族人阿瑟似乎不是。阿瑟组织公司推广手机——彝文手机。

  彝文手机的登场,是2009年的一件大事。相较已经问世的维文手机、藏文手机,彝文手机的轰动之处,在于过去几十年间,彝文一直在难以挽救地滑向边缘。但如今,现代通讯技术伸出一只手——就像彝族远古英雄支格阿龙那只神奇的手,它一把便将彝文从历史的重重褶折之中,拎了出来,然后,把它放在潮流之上,放在现代生活的中心。

  阿瑟说他推广彝文手机是缘于对彝族文化的热爱。这是可信的。假若现代化没有那么大规模地威胁传统文化的生存,不会有那么多的忧患者;不会有那么多的阿瑟。

  但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惯相信,现代性的扩张总是以覆盖地方传统为能事。然而,现代性不仅制造了很多的阿瑟,而且还制造出了彝族手机!这件事便既让人狐疑又值得琢磨:现代性,到底是要湮灭传统文化,还是要复兴传统文化呢?

  曾有那么多理论假设与现实对策,都建立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抗”基础上。但事到如今,现代性恰好构成了复兴传统文化的某种动力。你去看看,2009年的“manchusky”QQ空间,那里有2756名注册会员,每天通过互联网,孜孜不倦地讨论和学习满语。“谁说满语正在消亡?”QQ空间的负责人之一王硕,对于当下盛行的“满语危机论”,怀着强烈不满。

  互联网,是现代化、全球化的核心装置。如果把现代化、全球化对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掩杀,比作一具利刃,那么,互联网技术就是锋刃之上最凌厉的那一部分。但奇怪的是,就在这凌厉锋刃所卧之处,传统文化却找到了栖身之地;甚至,它有望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某种生存与传播之道。于是,我们只得相信:现代性是一个奇怪的复杂装置,它既发动对于地方民族传统的覆盖与消融,也发动地方民族传统的复兴与再生。

  不过,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工具,能够说明多少问题呢?

  ·政府意志·

  下面这件事,称得上2009年的另一个地标性文化事件——云南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局,与1000多商户签订了包括统一穿着民族服装等内容的“责任书”。胸有丘壑的网友立即发出质疑:这不是在利用民族文化攫取经济利益吗?

  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局及时接招,回帖:号召商户统一着民族服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决定,有利于将大理古城打造成精品旅游区,以及提升古城的民族文化内涵。

  商户穿什么衣服经商,多么微不足道的事啊!但是,在行向现代化的道路上,穿什么衣服,突然演化为一个攸关全局的环节,一个可被无限放大的细节。它被设计为打造“精品旅游区”的一个重要道具。于是,服装便不再只是服装了,在行向经济现代化的隆隆战车上,它是一个关键部件。

  战车组装者以及零件配置者,当然是地方政府。有意思的是:改革开放之初,地方政府所做的事情恰好相反。那时,“民族传统与现代化”是两个难以调和的对峙者与碰撞者,地方政府的使命,是将传统残余一一拆除,以使得现代化理想能够更加风驰电掣。

  但现在,一切都倒置过来。民族传统作为一个重要零件,组装进了现代化的战车中。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的事实是:现代性成为民族文化表层复兴的一个发动机。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对立——20世纪最著名的观念。但现在,没有人会简单地相信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纠缠在一起,它们相拥,一同出现在2009年的舞台上。

  只是难以分辨:谁是主角?谁是配角?

TOP

现代化让人又爱又怕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还潜水啊,我也要用假名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