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制作葫芦笙的一把好手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制作葫芦笙的一把好手

制作葫芦笙的一把好手

□ 宋明 文/图
中国民族报》2007-11-23
  “他是四川做葫芦笙做得最好的人。”
  在一条竹板上逐个刻制簧片
  他制作的葫芦笙,吹出来的调调就是不一样。
把簧片安装在竹管一侧
悉心授艺
  四川省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杉木沟村二社位于二半山上,在冬日温暖的阳光里,常有一个傈僳族老人在屋前的坝子里制作葫芦笙。他平时放牛放羊忙,但冬春时节傈僳族民俗活动多,乐器需求量大,所以他总将放牧活儿尽量让晚辈去打点,而自己的主要精力是制作葫芦笙,这时,一件件精美的葫芦笙便会在他的手上产生。
  张清明,德昌傈僳族中民间乐器制作艺人。他今年 64 岁,总爱穿件绿衣服,包着傈僳人传统的黑头帕。他告诉笔者,每年的腊月到第二年的正月他做的葫芦笙最多,从二十七八岁开始做葫芦笙,至今已有 30 多年,算起来已经做了上千把葫芦笙。
  傈僳人喜欢葫芦笙,过去男子几乎人人有一把葫芦笙。每当布谷鸟叫的时候,他们会把心爱的葫芦笙挂在墙上,因为祖先说种庄稼的时候不能吹,吹了庄稼收成不好。只有到了农历的七月半之后至次年布谷鸟叫前,庄稼丰收,婚礼增多,阔拾节到了,于是葫芦笙声声在傈寨里飘荡。傈僳男人们高兴要吹,忧伤要吹,谈情说爱要吹,连哄孩子也要吹……
  使用葫芦笙最多的是婚礼上的打跳,常会有众多葫芦笙手汇聚吹奏,让山野里葫芦笙声震荡。在过去缺少娱乐活动的年代,葫芦笙乐给贫瘠生活中的傈僳人以精神寄托。因此,傈僳族人中会做乐器的人不少,张清明不仅能做葫芦笙,而且还会做口弦和三弦。他做的葫芦笙连外省也常有人慕名来购。在当地人心目中,他是四川傈僳人中乐器做得最好的老艺人。
  说起做葫芦笙,张清明回忆:“当初我是想学吹葫芦笙的,我能吹几十个调子。因为老丈人会做葫芦笙,我经常在旁边看,自己也试着做,慢慢地就能做了。”
  记者曾亲自观看他做葫芦笙的过程。现在的乐器都是7个音,而葫芦笙只有5个音,也就是靠 5 个竹管组成,因此这竹管的长短非常讲究。他先用刀刻出竹管,再用小刀雕刻竹簧片。虽然是小小簧片,但制作水平却有高下之分。做好簧片后,老人会烧上火,用锅铲盛着清油放在火上,再将数个簧片放入铲中,待油沸,稍煮后捞起,装入竹管,置于葫芦,然后用黄蜡烤化糊在上面固定好,葫芦笙便大功告成。
  老人对制作葫芦笙非常有经验,他边做边念叨:砍竹子要选择好材料,只能用老绵竹;刻制簧片最关键;清油煮簧片要掌握好火候与时间;调音;将簧片安装于竹管内,用黄蜡封装……
  他曾经是个好猎人,周围的山上处处留下过他狩猎的脚印。禁猎后他不再打猎,但山上鸟儿的鸣叫给了他音乐的灵感,使他成了一个出名的乐器制作艺人。
  近两年来,数名德昌傈僳人到云南傈区寻亲,发现云南那边的葫芦笙已经很少,与之相比,德昌傈僳人中这种乐器还很多,德昌还有许多葫芦调和演奏者,而且制作技艺保留得极好。但张清明还是有些担心:“办酒时没事的人忙着搓麻将和扎金花,好多人都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吹葫芦笙。我们傈僳人将来怕没有会吹葫芦笙,会做葫芦笙了。”
  他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近年来因为傈僳人忙着种烤烟发展经济,加之有了电视,村里人的娱乐活动多了,所以吹葫芦笙和制作葫芦笙的人越来越少。德昌傈僳族中现在会做葫芦笙的仅剩十多人,张清明是其中最重要的老艺人。张清明 7 个儿女中,也只有1个儿子会做,但水平与名气远远不及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