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给文化上道哲学课

给文化上道哲学课

给文化上道哲学课

作者:陈禹州 
——————————————————————————————————————————————————

中国管理传播网 2008-12-17 15:48:27



  最近看到太多的事实,与许多的企业老总在一起时,每位老总常常很自豪,放在嘴边的不是“文化”就是“理念”的名词不离口,让我一下子感觉中国的中小企业怎么在金融危机的时刻就都“文化”起来了?经营着百货商场的谈“文化”,经营着缄性水的在谈“文化”,经营着葡萄干的也谈“文化”,真是文化多多呀!

  然而,听多了许多企业老总的“文化”观点后,让我总感觉不是滋味,觉得他们谈的“文化”里总是缺乏点什么。因此,就试图通过自己这么多年来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现象进行简明扼要地做个说明,以期能够给我们的企业老总们一个参考。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中国江南某地乡下。俭朴的农家妇女正坐在门坎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没曾想一邻居来访,而且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农家妇女立刻起身,急急忙忙地进了里屋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邻居说话。这是个简单的、平常而又司空见惯的例子,不只是在江南,在中国大地的许多农村你都能经常见到。

  从人的着装发展来看,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会因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是在中国传统意识里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何谓底蕴,不过就是,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也自然会知道的礼数,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这种情况我们就称之为文化。可以说在广大的农村,我们可以见到很多不识字的农妇,这个时候,我们讲的是她们没有知识,不认识字;但绝对不能说没有文化。在以上的例子,农妇或许不知道孔仲尼老先生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是她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礼”。

  打开世界地图,再看看世界历史的介绍,让我们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的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斯多得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这种“美”在我看来就是文化。

  谈到文化,我们不得不追本溯源。在“文化”研究的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研究者一般会从宏观上把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类。在通常情况下,文化研究者们又往往根据各自不同的视角,进一步对文化的结构作出不同的分类。而从不同的社会功用上,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层次上,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次,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也有的学者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

  那么,什么是文化?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在世界各地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最后,人类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文化的定义,到目前为此至少有160多种,其根据大部分来自于1952年的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的所列。这其中尚不包括中国、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有关的种种“文化”的定义。1952年至今,又过去了整整40多年,这期间,世界各国、各地有关“文化”的新的定义仍然层出不穷。最近,我就发现有些专家已经将企业文化的定义统计到240多种。也就是说,我国仅从80年代重新出现的“文化热”现象,各家关于“文化”的定义,其数量之多,已经达到了很难精确统计的地步。

  因此,给“文化”下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没有争议的确切定义,这是多年以来中外所有研究者的愿望,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究其原因,大概一方面是由于多维视野的文化理论的争鸣与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语源学角度上各种语言歧义的客观存在。依据不同的文化理论,自然会得出不同的“文化”定义。而在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中,又因为国度的不同,“文化”一词的内涵也就显得不尽相同了。

  从上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汉语中的“文化”一词,既是中国语言体系中固有的传统词汇,又是近代以来外来语言的翻译词汇。

  作为翻译语汇的“文化”,当初是借用了日文译词,其词的原型是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英文作Culture,最初有改良土壤、栽培植物、种植树木等含义,并由此引申出教育、修养、人类能力的发展、礼貌、知识、情操、风尚等意义,这就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一词所具有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所以,学者们便用“文化”对译Culture这一外来语汇。遗憾的是,这种“大一统”的做法并没有完全解决“文化”的概念问题。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文化的论述从周代开始就一直延续到现在,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都非常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的“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来进行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类文化界说。

  而当我们打开《现代汉语词典》时,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这里的“文化”一词,在我看来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综上所述,现代人们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事物上时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是就指“狭义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所说的含义外,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还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如华夏文化、餐饮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等等,用在企业身上的就出现了大家熟悉的企业文化、组织文化、品牌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销售文化了,于是,“文化”就毫无穷尽。

  唉,真是的。真是越讨论就越复杂了!

  一直以来我就很“偏激”地这样认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道理,当今天我来看“文化”的概念时,这种云里雾里的定义真的让我找不着北。于是,我想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说明文化是个什么东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看似复杂而又几十年、上百年来人们难以下决定的事呢?我想一定有,我认为如果一件事情都不能用简单的话来进行表述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应该成立。因为,我相信“简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秘方”。今天当我们面对文化这一概念时,我相信你也会象我一样期望找到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解决你心中的疑惑。

  在我通读“文化”的定义描述后,我回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与所见所闻,认为这个“文化”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而已,因为没有人的世界,就无法去说有没有“文化”的存在。那么,人才是“文化”的中心,从而说明人自身与外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就是一种文化的表现。也就是说“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认识和评价。而这种认识和评价的中心点,就是我们常讲的核心,是一个认识、一个观点,我们统称为价值观。就怎么简单。

  所以,价值观的形成和统一就成为一个地方或区域、国家的文化。就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来看,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原本应该是一种“巫蛊”的文化,当然有的学者称之为“巫史传统的文化”,也不算错。后来到“春秋”时期,由于“百家争鸣”的强大力量,儒家思想取得了主流的地位,道、法、释等又作为补充的形式并存,才在中国的大地上得以发展开来。

  而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体现为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统一。他们认为“精神”决定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是在于“精神”的健康。即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的存在,就不应该算是一个健康的人,这种观点到今天仍然主导着文化的发展,从而被世界遵循。

  这样看来,我们就不难得出文化的本真意义,说直接点其实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文教化”的“人化”;儒家思想在中国能取得主流的地位不就是一个“教化”就解决问题了吗?所以,世界各种其他对文化概念的表达,不过是“人化”意义上的各个侧面或表达形式而已。几十年来,世界上的许多专家、学者到目前之所以对文化的概念认识混乱不清、争论不休,在我看来他们恐怕是没有摆正这两者的关系。因此,文化可以说是以文来化自然和人自己,最终不断提高人类生存发展的境界。

  在我们的企业里,事实上就存在着一种“文化”,只是这种文化没有经过梳理并在企业里固定下来进行传承与推广,所以才有许多的中小企业去谈论“文化”的问题时感觉很高深而不得要领。市场营销也是一样,营销的目的就是为了售卖,而售卖也可以看做一种文化,因为售卖是人与人打交道的过程,所以才产生了售卖的艺术。而“理念”就简单得多了,就象我们看电视里对白的“念想”一样,是指导我们做事所遵循的一种哲学思想。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今天,我要让许多和我一样不明白的人明白。文化是一种生存方式,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那怕有些地方现在没人了,我们仍然可找到文化痕迹。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其核心就是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

  我深深地知道,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作者简介:陈禹州,中国品牌问题解决专家,中国名甫中小企业营销专家顾问团首席品牌官。中国品牌竞争战略、快速构建品牌、实效营销的研究与实践者。曾服务过爱翔摩托、宏大房地产、九美缘系列乳胶漆、天山剑酒、海记品鸽餐饮连锁、佳农棉花、新世纪购物广场、台湾新概念百货、一庭香月美健、昊斯化妆品等十余个项目的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与规划。

  编撰有《领导艺术》、《企业形象》、《品牌战略》、《企业文化》等系列书籍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以“工夫在诗外”的独特观点著称于业界,是中国品牌竞争战略、实效营销咨询最具逆向运作的杰出代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