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经济学的主体、对象、主义、方法、主题、内容、范畴、体系(文本全文)
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5期第27~37页
刘永佶,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 明确民族经济学的主体是各民族有意识的劳动者,是民族经济学得以成立的根本。在规定主体的基础上,确定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民族经济发展与关系的矛盾,才能使这门学科的研究得以进行。社会主义是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和指导原则,在社会主义原则指导下运用实证与抽象辩证统一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探讨各民族劳动者自主发展经济的目的、方向、根据、条件和方式为主题,以揭示和论证民族经济发展及民族经济关系中的矛盾为内容,规定民族经济矛盾的范畴和体系。只有明确了这些基础性规定,民族经济学才能得以形成和展开研究。
【关 键 词】民族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研究/民族新兴学科
〔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7)05-0027-11
民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的提出和形成,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和要求的。民族经济是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具有明确的主体性,虽然对象是相同的,但不同研究主体的利益和意识的差异,使之在研究中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其集中的观念就是主义。在主义的指导下,研究者依主体的要求,形成其方法,确定研究主题和内容,其中的集合点和主干概念,是范畴,各范畴的内在联系,就是体系。
一、主体:各民族有意识的劳动者
民族经济学的主体,从总体上说,是世界上存在的各个民族的人。民族是人类历史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形式。但民族内部又是分为阶级的,民族经济的研究,又要受各民族中阶级、阶层利益的制约。因此,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不可能有代表全人类各民族所有人的民族经济学研究,研究的主体只能是按阶级、阶层划分的不同民族的群体,由代表其利益的研究者对民族内部及民族间的经济关系与矛盾进行探讨。
经济学是随着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而出现的,其主体,最初是主导工业革命的资产阶级。产业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意识由马克思等思想代表从政治经济学上加以概括,并对现实经济矛盾进行系统抽象,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是产业工人和全体劳动者。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基本内容,它的形成,是从对工人和全体雇佣劳动者个体经济意识的概括形成的观念和对现实经济矛盾的抽象所得出的概念体系。它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立与斗争,成为经济学的两大派系,它们各自有其主体,相互的斗争是各自主体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体现。
在经济学形成初期的两大派系中,主体性表现为阶级性。当时经济学只在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存在,所体现的矛盾,也主要是这些国家内的经济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推广,不仅阶级性依然,国度性也随国际间矛盾的激化而显现出来。20世纪初,俄国革命的胜利及中国革命和东欧等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两大派系曾一度表现为国际性两大阵营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的民族性一直被忽略,或者被包含于阶级性和国度性之中,民族经济的研究也就未能形成专门的系统学科。
民族作为一个社会范畴,是历史形成并在现实中仍然保存的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民族对经济的制约与经济的民族性,民族间经济的关系,是不可回避,也是不容忽视的。民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势必随经济学的演进和分化而形成。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的学科创新中,施正一等学者提出了“民族经济学”,并逐步写出了一批教材、论著和论文。迄今,二十余年内,“民族经济学”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系统中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民族经济学从无到有,进而还有一个不断发展、充实、完善的过程。这里,必须明确的就是其主体性。我们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学这一大派系的成员来研究民族经济学的,为此,我们是以各民族具有自主意识的劳动者为主体,是作为他们的利益和意识的体现者来研究经济的民族性和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经济关系的。
现在,并不是所有民族的所有劳动者都成为民族经济学的主体。作为劳动者,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要成为民族经济学的主体,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劳动者要具有自主意识。这包括三个环节:一是阶级意识,即认识到自己是劳动者阶级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二是民族意识,明确自己的民族属性及本民族的发展程度和总体利益;三是发展意识,作为劳动者要成为本民族的社会主体,并将自己的利益与民族的发展统一起来,为了发展而进行自主联合的奋斗。中华民族的劳动者在一个多世纪的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已经具有自主意识,虽然还不充分,但都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内在精神,也正因此,民族经济学才首先在中国形成。
民族经济学的提出、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各民族有自主意识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变革社会运动及其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为根据的。中华民族及其各支民族,以至全世界各民族的劳动者,将在社会主义的总体指导下,不断地在变革社会的运动中充实和完善民族经济学。
二、对象:在明确经济的民族性前提下研究民族的经济发展与关系的矛盾
一门科学能否成立,不仅要有主体,还要有特定的对象。从主体对对象的研究,形成主义、方法、主题、内容、范畴和体系——民族经济学的对象,是在明确经济的民族性前提下,研究民族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关系的矛盾。
民族经济学对象的确定,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如果从字面上理解,“民族经济”就是现实存在的各民族的经济。从一般意义上说,政治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科学,也都是对各民族经济的研究,但这些学科都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了经济的民族性和民族经济发展与关系的规定,力图形成一种超民族、超国家的一般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的特殊性就是在对现实经济的研究中,注重经济的民族性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与关系。民族经济学简单说就是以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但并非对各民族的经济活动进行平面性式描述,那样的话,有多少民族就会有多少民族经济学,研究工作几乎不可能进行。必须找到民族经济中特定的性质、关系和矛盾,而这些性质、关系和矛盾又是政治经济学及其经济科学所未曾涉及或不能系统研究的。
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进程,由家族、氏族、氏族联合体、部落、部落联盟演化而来。今天的世界上依然有几千个民族,经济的民族性和民族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关系的矛盾,是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体现并面临的问题。在经济的全球化密切交往中,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仅靠传统意识和习惯,已不能明确地认知和处理相关问题。特别是对在工业化大潮中落后的民族来说,经济的民族性和民族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关系的矛盾尤其重要,这些民族的劳动者,不仅意识到民族性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普遍的存在,也深切地感受了民族经济发展与经济关系的矛盾对他们的影响。具有自主意识的劳动者,在争取自由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问题的理性认知。
与其他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一样,民族经济学的对象中也包括其主体。民族经济学不是外星人考察地球人的调研报告,而是作为现实民族成员的劳动者对自己经济活动和关系的研究。其目的也不是“客观地”描述地球上各民族的经济状况,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本民族经济,处理好民族间的经济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素质技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和争取自由发展。这不仅是经济的民族性的体现,又是民族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关系矛盾变化的内在条件。
民族经济学的研究,不是孤立进行的,作为它的研究对象的民族经济发展与关系的矛盾,也不是单独存在的,不可能像物理学、化学那样,只取某一具体物质,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进行独立观察,或以化学试剂进行分解。民族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民族性和民族的经济发展与关系的矛盾,是存在于实际民族经济活动中的,是与政治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机统一的,是生动的民族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当我们规定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不能陷入幻觉,以为这个对象是单独存在的。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既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必须与政治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科学的研究密切联系,同时还要关注民族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注重吸收其成果,并以之为参照,丰富、充实和提升民族经济学的研究。
毛泽东指出:“当作一门科学,应当从分析矛盾出发,否则就不能成其为科学。”①民族经济学以经济的民族性为前提,以民族的经济发展与关系的矛盾为对象,就是对这一特定的矛盾的专门系统研究,在明确对象的前提下,形成由主体的阶级意识集中体现的主义所指导的研究,也就是统一的对矛盾的实证与抽象,规定范畴和概念,构建体系,从而使民族经济学成为系统科学。
三、主义:在社会主义本质和原则指导下的各民族劳动者经济意识的概括
主义是一个学说体系的基本观念,是该学说的集中概括。社会科学的各学科所涉及的范围有大小,层次有所不同,而且因国度、民族、阶级的差异,导致众多学说。但不论哪个学说,只要它已构成一个体系,就要有基本观念,就有其主义。由于科学层次的一般与特殊,学说也有抽象和具体之分。抽象学说的主义与具体学说的主义,并不是各自分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抽象学说的主义,是总体的、一般性的,是对具体学说的指导,具体学说的主义既是抽象学说主义的展开和具体化,又是对抽象学说主义的充实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反馈、作用于抽象学说的主义的改造和完善。
现代人类关于社会总体矛盾的学说,有两大抽象学说,其主义,一是资本主义,二是社会主义。这是最一般意义上的抽象学说的主义。
民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体的经济学科。从总体上论,也应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主义作为其一般指导,但如我们在论主体时所说,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迄今仍未专门、系统地研究民族经济学,因此,今天的世界上尚无资本主义指导的民族经济学。我们是以社会主义为一般指导来研究民族学的,在没有形成明确、精练的具体观念时,仍以社会主义来表示主义,即“社会主义民族经济学”。
社会主义②不是“上帝”的教义,不是天命的体现,不是自然的“客观规律”,不是绝对精神的召唤,也不是圣贤们的设计。它是近现代以来地球上大多数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本质发展和人性升华内生的精神,是人类社会矛盾演化的必然。
社会主义的形成,是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是工业生产方式中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提高和要求成为社会主体的斗争的集中体现。劳动者争取其人身权、劳动力所有权和相应的利益,进而争取民主权和对其劳动创造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斗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它的理论和运动,都是由此而发并作用于此的。劳动社会主义制度,是劳动社会主义运动的结果和进一步变革运动的社会形式,是争取劳动者更加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根本点,是在保证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的同时,将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劳动者个人。进而在这两个所有权的基础上,建立由民主法制为内在机制的公有制。据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劳动者在争取建立、完善公有制和民主制进程中的自由发展。这个本质规定展开为原则,即以民主促进劳动者的自由联合。
对于社会主义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来说,其大前提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它的基本观念。社会主义民族经济学就是要在这个基本观念的指导下,概括各民族劳动者的经济意识,进而揭示论证经济的民族性和民族的经济发展与关系的矛盾。这里,既要充分考虑各民族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和意志,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原则,还要注意各民族劳动者在文明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注重探讨各民族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及经济结构的区别。由此而形成对民族经济学基本观念的规定,也就是社会主义在民族经济学中的具体表现。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就要在这具体的基本观念指导下,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实现其主义。
民族经济学的主义,以明确和实现各民族劳动者主体地位为基点,在这个基点上,要注重各民族的平等和自主发展,使社会主义与各民族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和意识统一起来。以社会主义启发各民族劳动者的自主意识,以各民族劳动者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来充实社会主义。
四、方法:实证与抽象的辩证统一
方法是主体依其主义对对象进行研究的程序和技能,方法不是先验的,而是在主动的研究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思维的创造。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者,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是,研究的方法就是辩证法。这是不错的,但也是不够的。辩证法是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它对所有的科学研究和行为都有指导意义,是方法的一般,一般的方法。具体到经济学,特别是民族经济学的研究,辩证法必须具体化,要在对特殊经济矛盾的研究中,形成特殊的方法,不是只在教科书的导言中,概要地引用一下哲学教科书中对辩证法的论断,就等于确定了本门学科的方法。而要在民族经济的研究中,体现辩证法的指导,并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形成与本学科相应的方法。
基于民族经济学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其方法应是实证与抽象的辩证统一。要点有:
1.在明确民族经济学的主体和主义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为指导,概括作为主体的各民族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和意识,确定民族经济学具体的主义,即其理念和主张。这不是单纯的演绎,更不是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做一些描述就完成了,而是实证与抽象辩证统一的首要环节。各民族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是现实的、具体的,必须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和占有充分的材料,才能得出实在的认知。不能凭想当然,或按社会主义一般的理论规定,加以演绎。实证不仅是要调查,更要研究,即把调查得来的材料,即劳动者个人对其经济利益的表述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形成具有共性的总体意识。这实际上已是在进行抽象。在此基础上,将抽象思维推进,对劳动者总体意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概念性规定,并对之进行论证。这样得出的结论,具有其具体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可以归结为研究的主题,展开于研究内容之中。
2.民族经济学的方法,是辩证法的具体化。辩证法不是在世界某个地方存放的物,也不是某个神圣的说教,而是根源于人的本质,体现人性升华的精神,是社会变革的方法。从哲学层次上对辩证法的规定和论证,是已有人类思维对其社会变革的总结,是继续变革思维的前提和原则。对于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来说,辩证法无疑也是前提和原则,但这个前提和原则要具体化于对各民族劳动者经济利益和意识的概括上,体现于对经济的民族性与民族经济关系和矛盾的研究中,即在研究的各层次、环节中都要贯彻辩证法,并以所发现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来丰富、充实、改造、完善民族经济学的方法。
3.民族经济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方法上更要注意实证性。与政治经济学的注重从阶级关系探讨经济矛盾相比,民族经济学侧重经济的民族关系。阶级性与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阶级性具有全人类的世界一般性,只要处在同一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下,如封建领主制社会和资本雇佣劳动社会,其阶级关系就是领主与农奴、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矛盾。任何民族,只要处于某一社会形态,其阶级关系即具有一般性。经济的民族性与民族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阶级关系,是阶级关系的特殊存在形式。对这种特殊,既要从阶级规定的一般进行演绎,更要从实际进行归纳。这个归纳过程在方法上更要求实证性。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人种、地域、政治、文化、宗教、风俗等各种具体因素,都是经济的民族性和民族经济发展与关系的必要内容。对此,是不可能从一般规定进行演绎的,相关的一般概念只是研究的指导,研究的主要功夫,要放在调查和实证上。在这一点上,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一些“田野调查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要注重对这些学科成果的吸收。
4.实证基础上的抽象。实证是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也是重要环节,但研究不能满足于实证的结论,更不能停止于田野调查。民族经济学不止是描述经济的民族性和民族经济发展与经济关系,更要从中揭示其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此,必须进行抽象。当然,实证过程中也在进行抽象,不过是初级形式的抽象,还要在实证已有的初级抽象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其思维形式主要是分析和综合,并规定概念,改造和完善概念,进而构筑概念运动的体系。
5.以初级概念体系为前提的进一步实证。民族经济学的形成,以概念体系的建立为其标志。概念是不断运动的,概念体系也在不断演化。作为一门科学,民族经济学这个学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是一个学说的概念体系,而应有若干个学说体系相互支撑和补充,乃至辩争。从发展的过程看,民族经济学的学说体系是逐步建立和演化的。先是初级的研究,这有实证的探讨,也有从政治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体系的推演。民族经济学最初所使用的概念,也往往是从其他经济学科中“借用”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这种靠“借用”而建立的初级体系,严格说还不是民族经济学的体系,而是从政治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体系出发对民族经济问题的推论和探讨。在这种推论和探讨过程中,逐步明确民族经济学的特殊对象,即其专对的特殊矛盾。针对这个特殊对象的探讨,逐步规定民族经济学特有的概念,由少而多,建立起体系。之后,就要以这个体系为前提,展开有明确对象和专注的实证研究,更为深入地调查,发现和占有更多的材料,为进一步的概念运动,创造必要条件。
6.在反复的不断深化的概念运动中,辨证处理实证与抽象的关系。在民族经济学的演进中,特别是多个概念体系形成后,处理实证与抽象的关系就更为重要。因为已经形成了概念体系,一些研究者或政策论证者就会把既定的概念作为前提,作为根据,将概念规定和论证视为“公理”、“原理”,由概念来演绎民族经济发展与经济关系中的具体现象,说明新问题。这是一种惰性和教条主义的方法。已经规定了的概念,是以前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以后研究的承接点。在后的研究者,要接受以前的概念,由此继承前人的研究。但不能把概念作为“公理”“原理”,而是在继续研究中充分地利用以前的成果,借鉴前人的经验。研究就是要创新,就要在对既有和新的现象材料进行实证的基础上,不断抽象,规定新概念,改造和完善旧概念,充实已有的概念体系,甚至创建新的体系。
7.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丰富研究方法。民族经济学有若干层次,经过从抽象到具体的展开,具体层次要体现于政策和经营管理之中。这是民族经济学与实践的连接,也是其社会作用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将不断检验民族经济学的理论和主张,为民族经济学的发展提出要求和改进的目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对民族经济学方法的总结和验证,也是其发展的依据。为此,要注意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以求理论在民族经济的发展,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五、主题:探讨各民族劳动者自主发展经济的目的、方向、根据、条件和方式
主题是主义经方法的展开,是主体对对象研究的集中体现。主题,即所要论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主体的利益和意志的集合,但它又必须与对象的实际相统一。民族经济学的主题,是逐步确立,并在研究的进程中不断明确和提升的。
我们研究的民族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民族经济学,其主体是有自主意识的各民族劳动者。这是民族经济学主题的根据,以实证与抽象辩证统一的方法对经济的民族性和民族的经济发展与关系矛盾的研究,其目的是由主体的利益和意志决定的。因此,我们将民族经济学的主题规定为:探讨各民族劳动者自主发展经济的目的、方向、根据、条件和方式。
社会主义民族经济的发展,目的则在为劳动者的自由发展,也就是劳动者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创造必要条件,同时使劳动者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其素质技能,而这又是民族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根本。由此才能实现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
目的决定方向。民族经济的发展方向,即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和发挥的方向,是如何利用资源,并采取什么体制,形成什么结构和机制,进而如何管理和经营的方向,也是如何处理民族间经济关系和矛盾的方向。民族经济发展的方向,取决于民族经济的主体及其奉行的主义。以劳动者为主体,由社会主义指导的民族经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提高和发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巩固并提高其社会主体地位。方向决定经济发展中资源的利用,制约经济制度和体制,形成经济结构和机制,支配经营管理的方式。在以提高和发挥劳动者素质技能即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围绕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和发挥而利用资源,以劳动者为主体建立能促进其素质技能提高和发挥的机制,形成相应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民族经济的结构,应把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和发挥作为核心,虽然也要以工业为主干,但其产业和行业、企业的设置,就不是以获取“最大化”利润为方向。不是什么行业可以赚钱,就发展什么行业,对那些危害人类的军工、毒品等行业要清除,对那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业要限制、要改造。至于经营管理,则要服从提高和发挥劳动者素质技能这个基本方向,由此而达到社会主义民族经济发展的目的。
民族经济发展的根据,就是各民族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及其提高素质技能的自主意识。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将劳动力与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统称“资源”或“生产要素”,这是由资本雇佣劳动制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性质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的根据就是资本所有者对这些资源的控制和配置,劳动力与其他资源都是条件。社会主义民族经济学以各民族劳动者为主体,劳动者及其劳动力不是被人配置的资源,而是自主发展的根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被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学规定为资源的技术本身也属于劳动的范畴,是劳动的技术;而管理,有三个层面,一是生产经营中的管理,二是所有者对其资金的管理,三是行政性管理,其中第一层就是生产劳动过程的内容,与技术一样,应纳入民族经济发展的根据,而非资源。至于第二、三层面的管理,也不应归入资源的范畴。
明确了民族经济发展的根据,也就清楚了其条件。条件是围绕根据而发生作用的,也是根据转化为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民族经济发展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提高和发挥为根据,这个根据的提高和发挥,必需的条件就是自然资源和资金。这里,我们不再使用从斯密以来就沿用的“土地”,而用自然资源,理由很简单,土地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主要是针对农业的,而现代经济不仅有农业,更有工业和服务业,自然资源作为经济范畴,则不仅包括农业用的土地,还包括矿产资源、能源、植被,以及地理位置、气候、海洋、空气等。资金,是对应资本而言的,但资本是在货币形式上所体现的特殊的人与人经济关系。资金则是以货币形式所包括、掌控的人为生产资料。自然资源和资金两个范畴,构成以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和发挥为根据的民族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个条件是物的,它们的差异,明显制约着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影响着民族经济发展的程度。但与根据相比,条件是第二位的,也是被动的,民族经济发展的主动因素,是其根据,根据对条件的有效利用,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民族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其社会的方式,分几个层面,一是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大体上经历了采集狩猎、畜牧、农业、工业几种生产方式。现代人类总体已进入工业生产方式,但有的民族还停留在农业生产方式或畜牧业生产方式。民族经济的发展,从人类总体而言,就是要求进入工业生产方式的民族进一步发展工业生产方式,促使那些尚未进入工业生产方式或在工业发展中落后的民族,尽快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化,并加快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速度。由生产方式的转化带动生活方式的转化。生产方式不同于产业和行业,工业生产方式中也包括农业和畜牧业,但是以工业的技术、经营方式来从事这些产业或行业。
二是经济制度,这是特定生产方式下人与人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和相对稳定的形式。现代人类各民族因生产方式的差异,仍存在几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一为资本雇佣劳动制,二为社会主义的民主劳动制,三为集权官僚制,四为封建领主制。从民族经济的发展论,与工业生产方式相对应的经济制度,初期是资本雇佣劳动制,进而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劳动制。对工业生产方式发达的民族而言,其经济发展的制度形式,应是从资本雇佣劳动制向社会主义的民主劳动制过渡。对工业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则应根据具体情况,或是采取资本雇佣劳动制,或是采取社会主义民主劳动制。至于中国这样的工业生产方式不发达,但已在革命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民族经济的发展,应在社会主义原则指导下,改革初级公有制,向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转化。
三是经济体制,这是经济制度的阶段性体现,也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式。不论哪种经济制度,其演化都要经过若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经济体制,即对人与人经济关系的具体规定,它表现为权利体系的演变。如资本雇佣劳动制已历经统制、竞争、市场三种经济体制,实行资本雇佣劳动制的民族经济,因经济体制的差异而制约其发展水平。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劳动制度的民族经济,也会经历几个阶段,以调整经济关系,促进经济发展。
四是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是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体制在各民族经济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劳动者与自然资源和资金所体现的人为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它包括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和资金(本)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以及流通、分配、消费等结构。经济结构的关系及其运作,形成运行机制,具体制约着各民族经济的发展进程。
五是民族经济的经营管理,这是更具体层面的民族经济发展形式,是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展开,它直接制约民族经济的发展。
六是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方式,包括一国内各民族的经济交往和国际民族经济的交往。民族间的经济交往方式由民族经济发展所制约,但同时又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式。
六、内容:揭示和论证民族经济发展及民族经济关系中的矛盾
民族经济学的内容,是其主题的展开,是研究主体按其主义的方法对对象进行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这就是揭示和论证民族经济发展及民族经济关系中的矛盾。
民族经济是个矛盾系统,它的发展,是矛盾的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民族内部的各种经济矛盾,又有民族间的经济矛盾。
民族经济的矛盾,是历史形成的,它分为若干层次,其中基本的矛盾,就是劳动者素质技能与地位的关系,这个矛盾扩展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形成制度性矛盾、体制性矛盾、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的矛盾、经营管理的矛盾、民族间经济关系的矛盾。这些层次构成一个系统,民族经济学的内容,就是对这个矛盾系统的揭示和论证。
通观历史和现实,人类各民族经济的兴衰,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技能与社会地位这个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具体的表现,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而是经济制度、体制、结构与机制、经营管理、民族间关系等矛盾。在民族经济学的主题中已把探讨这些矛盾作为民族经济发展的要点,在内容上则要进一步落实主题,展开探讨这些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作为基本经济矛盾的。这种观点的主要问题是忽略了生产和经济的主体性,不能明确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及其争取成为社会和经济主体的趋向。因此,我们将经济基本矛盾规定为劳动者素质技能与社会地位的矛盾,在
http://www.pipa.com.cn/default.asp?id=996此规定的基础上,再来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是以劳动者为生产和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关系不过是劳动者社会地位的社会形式,它集中表现为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首要在于劳动者的经济权利,资本雇佣劳动制以前的统治阶级是控制劳动者的人身权及其劳动力所有权,进而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在生产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并由此掌控生产力。资本雇佣劳动制中,劳动者争得了人身权和劳动力所有权,资本所有者只能牢牢掌控对资本化了的资源和生产资料所有权,以此保持在生产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并控制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民主劳动制中,劳动者不仅拥有自己的人身权和劳动力所有权,而且拥有由劳动创造的生产资料及资源的所有权,并由两个所有权派生集合为公共占有权,劳动者以民主法制控制占用权,这样,劳动者才真正成为社会主体和经济主体,从而使其素质技能与社会地位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就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任何民族的经济发展,都有其阶段性,阶段性的标志,一是制度,二是体制。经济制度是在由劳动者素质技能决定的生产力要求并制约的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它表现在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权利及与之相对立的统治阶级的地位、经济权利上。制度主要体现于劳动者的人身权、劳动力所有权和对生产资料及资源的所有权层次。这些基本权利及其派生的占有权、使用权能否属于劳动者,有多少属于劳动者,是衡量经济制度性质的标志。这些基本权利是任何经济制度中都存在的,不属于劳动者,就要属于非劳动的统治者。这样,就构成阶级的对立。一个民族的经济自从形成,就有其制度,并由权利关系构成其制度矛盾。由于制度层次在经济矛盾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制度矛盾是民族经济在特定社会形态的主要矛盾,它决定了民族经济的性质。从全人类论,总体上经历了奴隶制、封建领主制、集权官僚制、资本雇佣劳动制、社会主义民主劳动制等经济制度,但不同民族,由于发展程度的差异,并不见得都经历这些制度。到现代,大多数民族都进入资本雇佣劳动制,但仍有少部分民族停留在封建领主制,也有一部分民族因社会主义革命而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民主劳动制。各民族内部制度中的矛盾,以及民族间因制度的差异而造成的矛盾,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民族经济的发展,首要和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决制度层面的矛盾。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阶段性形式,一种经济制度贯穿于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其间会分成若干阶段,在这些阶段,经济制度要具体化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基本权利体系的展开,制度的基本的所有权关系不会改变,不同体制的差异,主要在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层面。这里比较突出的,是实行资本雇佣劳动制的民族,有的表现为自由竞争体制,即主要由资本所有者个人行使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并购买劳动力使用权,组织并主导经营,排斥或削弱国家干预。有的则进入市场体制,不仅要强化国家干预,还由资本所有者将其生产资料所有权派生的占有权集合成股份公司,由行使占有权的机构掌控对经营权行使者的聘任,并指导公司的经营。与此同时,雇佣劳动者也将劳动力所有权派生的占有权集合于工会,由工会与公司交涉劳动力使用权的出卖及其价格、条件。这种体制上的差异,不仅会在各民族间同时存在,也会随本民族经济的发展而演化。再如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劳动制的民族,其经济体制有统制体制与计划市场体制、计划体制等的差异,以及体制的转化。经济体制上的矛盾,是民族经济发展在特定社会形态各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制度矛盾的具体化,改革与解决体制层面的矛盾,是民族经济在制度未发生质变时期的主要任务。
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是经济体制矛盾的具体形态,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矛盾在这个层次上得到充分展现。对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来说,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是特殊性最为明显的,各民族经济的差异,在这个层面的矛盾中表现得相当突出。因此,对这个层次的研究,也是最能体现民族经济学特殊性的内容。经济结构,是劳动者素质技能与自然资源和人为生产资料由经济制度、体制的制约而形成的组合方式。运行机制则是经济结构的运作所体现的功能。以现代两种主要经济制度,即资本雇佣劳动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劳动制为例,前者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结构,是资本结构,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是从属于掌控生产资料和资源的资本结构的;后者则反过来,以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为主,集合了生产资料和资源的资金结构为辅。这两种结构组合形成的矛盾,具体化于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具体结构中。各民族经济发展的差异,就体现于这个结构系统及其各环节上。不同的结构形成不同的功能,其机制的运作,具体地制约各民族经济的发展。
经营管理,是更为具体的民族经济矛盾层次,它包括企业和个人的经营活动,也包括由政府从总体上对经济的调控管理。因体制的差异和结构的区别,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经营管理的差距相当大,而这又是民族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经营管理层次的矛盾是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层次。从方法和研究进程来说,这个具体矛盾层次是实证的着眼点,也是抽象的起始,进而是从抽象到具体概念运动的归结点。对这个层次的研究,切忌就事论事,而应通过从具体到抽象探讨其中的结构和机制、体制、制度层次的矛盾,再从制度、体制、结构和机制,以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说明经营管理层次的矛盾。
民族经济学在揭示和论证民族经济发展中矛盾的同时,还要对民族间经济关系的矛盾进行探讨。民族间经济关系的矛盾,是民族经济矛盾在民族间的扩展,它与国际经济关系矛盾类似,但也有很大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上并不都是单一民族的国家,有相当多的国家是多民族共存的,也有一部分民族是跨国度存在的,从而使民族间的经济关系和矛盾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这里,既有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因素,又有制度、体制及其包含的阶级、阶层等因素。这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构成错综的民族间经济关系矛盾。
民族间的经济关系矛盾不仅是复杂的,有时也是相当尖锐的,甚至表现为激烈的冲突。民族经济关系矛盾会以各种方式展示,大致可分为一国之内的民族经济关系与国际民族经济关系两种。国内民族经济关系是在一个总体性政权制约下的各民族经济关系。一般说,各民族实行的是同一经济和政治制度,但也有“一国两制”,甚至“一国三制”的情况,比如清朝时中国的汉族地区实行集权官僚制,而蒙古族(西北部)、藏族及西南少数民族部落地区仍实行封建领主制,个别地方还保有奴隶制,或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国际的民族经济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关系,二是不同国家同一民族间的关系。国家与民族都是历史形成的,由于战争等原因造成的地缘政治,使民族与国家有所区别,这在现代尤为明显。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在经济交往中的差异是明显的,但也相对简单,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是统一的。而不同国家同一民族的经济关系,就显出其复杂性,血统、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同的民族,其交往却要受国家制度、法律、政策等的分隔,又有密切联系的内在要求。如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与朝鲜人民共和国和韩国的朝鲜族是同一个民族,其交往,要受国度的限制,这种关系可以归结为民族内部的关系,但又是国家间同一民族的关系。
七、范畴:民族经济矛盾的层次与主干概念规定
范畴是主题的展开,是内容的各个要点和关节点。范畴,从汉字来理解,其意义是比较明白的。“范”义“模型、榜样”,“畴”意指“已耕作了的田地、田地的分界”,衍指“同类、同处”。范畴作为一个术语,可理解为对同一类事物的界定,或同一类型事物的总体规定。归总起来,范畴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对客体、对象的层次及其内容的界定;二是学说体系中的主干性概念;三是规定特定对象范围或矛盾层次的各概念;四是概念运动的关节点。而概念,则是概括起来的思想、观念。与范畴相比,概念的逻辑性更强,必须经过系统的抽象,达到分析和综合之后,方能规定概念,而且要有明确的定义和论证。而范畴就不一定要达到这样的程度,以其第一层含义说,只要对所研究对象的矛盾层次作出总体性界定,并以一个或几个术语表明这种界定,进而对其进行探讨,就形成范畴,这在逻辑进程中只要达到归纳,或是从更一般的概念加以演绎,都可以做到这种界定。当然,范畴的其他几种含义,则要达到概念的程度,而且是较抽象的、作为学说主干的概念的程度。
大体说来,民族经济学的范畴包括:
1.构成民族经济和民族间经济关系一般性的范畴,有民族、民族经济、经济的民族性、民族经济的政治机制与文化内涵、民族经济关系、民族经济主体、民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民族经济发展。
2.构成民族经济制度矛盾的范畴,有民族经济制度、民族经济制度与国家经济制度的关系、民族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进。
3.构成民族经济体制的矛盾,有民族经济体制、民族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体制的关系、民族经济体制改革。
4.构成民族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矛盾的范畴,有民族经济结构、民族经济运行机制、民族经济结构与国家经济结构的关系、各民族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民族产业结构、民族流通结构、民族分配结构、民族消费结构、民族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民族经济结构优化运行机制。
5.构成民族经济的经营管理矛盾的范畴,有民族经济经营、民族经济管理、民族经济中多种经济管理方式并存及其改进。
6.构成民族经济关系矛盾的范畴,有民族间经济关系、国内民族经济关系、国际民族经济关系、民族经济的融合。
7.规定现代民族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范畴,有民族经济现代化、现代民族经济关系中的“中心——外围”结构、民族经济依附、民族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
8.规定中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范畴,这是中国人进行民族经济学研究必须涉及的,包括中华民族经济、中华民族经济史、中华民族经济振兴、中华民族的工业化与现代化、中华民族经济现代化中各民族的和谐互助。
9.规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范畴,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的分布与经济状况、少数民族经济与汉族民族经济的关系、各少数民族经济史、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与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
民族经济学的研究中,必须涉及政治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的概念。对此,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其一,要坚持民族经济学的主体性和相对独立性,明确对象、主题和内容,以民族经济学范畴为主干;其二,注重吸收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成果,借鉴其方法和成果,这在民族经济学的起始阶段尤为重要;其三,民族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的概念在对象上有重合者,应突出民族经济学的主体性和特点,经改造,将这些概念纳入民族经济学体系;其四,对非重合又必须涉及的政治经济学及其他经济学科的概念,从其内涵和外延上分清与民族经济学的关系,在涉及其所规定的与民族经济学对象、内容相关问题时,利用其中所体现的成果,以扩展和充实民族经济学的研究。
民族经济学的研究,还要涉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的概念和范畴,也都应与对政治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
八、民族经济学的体系
体系是方法的具体形式,是范畴的连接与内容的论证方式。民族经济学的体系,包括一般民族经济学的体系和作为一个学科系统的民族经济学科的体系。
一般民族经济学是民族经济学科系统的抽象和核心学科。它是对经济民族性和世界多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经济关系矛盾一般性的规定,具有民族性和国度性,是特定民族、国家的研究者对民族经济一般的研究。本书就属这个层次,是中华民族的劳动者对一般性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经济关系的研究。由于其一般性,所以这个学科也简称为民族经济学。
民族经济学体现的要件,是其范畴。作为体系,要按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展示范畴的逻辑运动及其内在联系。
我们的民族经济学研究,是以社会主义为主义的,马克思的方法和体系是必要的历史与逻辑前提。因此,我们在设计民族经济学体系时,要以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为内在依据。然而,由于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刚刚起步,还达不到对所探讨的矛盾都做出概念规定,为此,就要以从抽象到具体为顺序,对其范畴进行体系安排。
前面论到的民族经济学范畴,作为对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经济关系矛盾的规定,是按矛盾的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来论述的,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依据。在建立论述体系时,还要进一步从逻辑的从抽象到具体加以推敲,以使之更能符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范畴运动的要求,由此在内容上再现对象的矛盾。作为一个学科系统,其体系也应按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来划分。其第一个层次,也是抽象核心层次的学科,就是一般民族经济学,这个学科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环节:1.对民族经济学主体、对象、主义、方法、主题、内容、范畴、体系等的规定;2.论述经济的民族性和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经济关系,这是对民族经济基本矛盾的规定;3.论述民族经济的政治机制与文化内涵,说明民族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内在统一;4.对民族经济矛盾的制度、体制、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经营管理进行探讨,这也是民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5.论述民族经济关系与交往,说明国内与国际民族经济关系的六种类型,以及民族经济关系中的矛盾;6.探讨民族经济发展,是对前几个层次的总结,并分析民族经济发展的规律;7.从现代经济大趋势来探讨民族经济发展的共性和个性,论证民族经济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必然,说明社会主义的大趋势;8.对中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探讨;9.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探讨。最后两个环节是中国人研究民族经济学所必须做的,也是我们的立脚点和出发点、归结点。
第二个层次,是对各个国家民族经济的研究。这里有三种情况:一是民族与国家合而为一,或者说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民族,如朝鲜和韩国的朝鲜族,日本的倭族(或称和族),其民族经济的研究与国家经济的研究是同一的;二是一国多民族,其民族经济与国家经济有统一,也有差异,对民族经济的研究与国家经济的研究有统一,也有区别,又有交叉;三是一国的统一民族,其中又分若干支民族,这在中国表现比较突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其内又有56个支民族。这个层次的民族经济研究,可视为国家或国度民族经济学。
第三个层次,是对各个国家内具体民族经济的专门研究,以中国为例,对汉族经济、壮族经济、蒙古族经济、回族经济、藏族经济,等等,都可以也应该进行专门研究。
第四个层次,是从一般民族经济学的范畴,对一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专题研究,如民族经济制度、体制、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经营管理等的研究。当前中国民族经济研究者着力最多的,也是这个层次,特别是其体制和结构及运行机制的研究成果显著。
第五个层次,是对国际民族经济关系的研究,包括两个或多个国家同一民族的经济关系和不同民族的国际经济关系。这种研究迄今还被包含于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中,或者从边境贸易等角度加以探讨,民族经济学在这个层次的研究,既是对前四个层次成果的集合,又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
明确民族经济学的体系和民族经济学科系统的体系,对于民族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对于各学科间在统一主题下的分工与配合,是必要的。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化,民族经济学与民族经济学科系统的体系,也要相应调整。
注释:
①《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第71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1998年。
②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证,请参见刘永佶著《劳动社会主义》,该书于2003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转载自
http://www.pipa.com.cn/default.asp?id=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