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大师李祥霆:“清微淡远”不是最高境界
中新网 2012年07月13日 15:32 来源:天津日报
昨晚,津门观众在大剧院欣赏到了一场古琴雅集音乐会。在现代化的大剧院里欣赏古朴雅致的琴声,对许多观众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他们纷纷表示,古琴是中国几千年的古乐器,听古琴演奏就像在进行一场文化“寻根”之旅。参加这场演出的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8位古琴大师,各演奏流派的掌门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昨天下午舞台试音期间,中国琴会名誉会长、古琴大师李祥霆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李祥霆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曾师从查阜西学习古琴,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琴大师。他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继昆曲被授予这一称号后,中国第二个入选的项目。古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活着的”、成熟的音乐艺术,也是流传在中国古代文人和贵族间的艺术。在商周时期,古琴是上层统治阶级和官员的必备修养。自清朝后期,古琴曾随着国乐一起衰落。上世纪30年代时全国能琴者不到200人。而如今,他估计全国能琴者超过30万人。
李祥霆对记者说:“古琴现在进入了发展的大好时期。人们接触古琴的方式越来越多,它为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甚至追求。”
李祥霆告诉记者:“目前社会上对古琴还存在一些误解,认为清微淡远是古琴的最高境界,还有的认为古琴不是艺术而是‘道’,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他强调说:“清微淡远只是古琴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艺术类型,绝不是最高境界。我认为古琴的艺术本质和境界乃‘涵天地之所有,秉古今之所怀’。人们用古琴来抒发对天地的认识和感悟,及对人生社会的感情体会和精神寄托。”
面对古琴的发展传承问题,李祥霆表示,当前古琴发展状况良好,已经到了如“初夏之暖”的境地。他说:“古琴能经过几千年流传到今天,早已证明它的艺术价值。它今后必然能得到更好发展,真正的艺术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见习记者 翟志鹏 本报记者 赵建伟 摄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