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调查分析(下)
新华网武汉12月16日电(记者刘紫凌 魏梦佳)湖北省委、省政府近期推出的“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引起当地各界人士的关注,纷纷为此建言献策。综合各方面观点,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在“坚持科学开发 谋求和谐发展”这一点上基本形成共识。具体而言,则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要明晰发展定位,实行科学开发。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明波表示,鄂西地区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却也十分脆弱分散,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利益主体多元化,整合资源、做大产业面临不少障碍。必须借鉴国内外新经验,增强生态文明、资源整合、集群发展、精细经营等理念,决不能走低水平、粗放型发展甚至破坏性发展的老路。同时,明晰发展定位、创新发展路径、优化发展策略。通过科学开发增强其生态文化资源的可视性、可体验性,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要统筹发展规划,构建整体开发体系。对本地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进行详细普查及评估,邀请文化、旅游、环保、林业、生态、营销、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多领域专家编制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成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各市州发展规划为基础、景区景点规划和项目规划为重点的四级规划体系。
三要坚持交通先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抓紧建设十堰—恩施的快捷通道,使十堰与豫、陕、渝、川相连,恩施与湘、黔、渝相通,促进鄂西与周边地区的开放合作,为游客进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辟更多“端口”。加快构建鄂西对外辐射的立体交通网络,推进跨省、跨区域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建设,有序发展水陆空交通,支持改扩建6个支线机场和等级航运码头,建成国际空港和航空一类口岸,形成南北通达、东西交汇、连通世界的对外辐射交通网,使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方向的游客都能便利快捷地进入旅游圈。
同进还要完善重点景区内部交通网络和配套服务功能。以三峡景区、三国文化景区、武当山景区、神农架景区、大洪山景区为核心,完善各景区间的交通网络,构筑便捷、舒适的旅游交通网。发展城市旅游专线交通、异地汽车租赁和各形式旅游运输工具,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完善旅游区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接待能力。
四要实施重点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鄂西地区目前缺少高质量的旅游景区,应加强旅游产品系统集成,打造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对此,湖北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提出了三点建议:
打造“四大品牌”。即以神农架、长江三峡等天然资源形成的自然景观品牌、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基础形成的历史文化品牌,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地域民俗品牌、以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为依托形成的工程建设奇观品牌。各地还应结合实际,推出个性鲜明、互补性强的拳头旅游产品。如神农架突出原生态特色,荆州、荆门、襄樊发挥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等。
打造“六大核心旅游区”。将“一江两山”(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旅游区)作为旅游圈内龙头进行重点扶持。同时,打造恩施生态旅游区、三国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历史文化旅游区,使这六大核心旅游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推广魅力三峡之旅、世界遗产三国文化之旅、清江民俗风情之旅、神农故里寻根谒祖之旅和“一帝一江三山”自驾游精品示范线。加强与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开辟湘渝陕三省旅游市场,如鄂渝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鄂陕共同推广西安兵马俑—随州曾侯乙编钟文化旅游线,鄂湘合力推介炎帝神农文化旅游线、土苗民族风情旅游线、三峡-张家界山水精品旅游线等,形成多元特色旅游文化群。
五要实行联合营销,塑造区域整体形象。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吕东升认为,鄂西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品级高,而目前市场分割比较严重,必须增强开放意识、合作意识,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用、客源互流、市场共建、节庆互动、利益共享,推动鄂西旅游业由景点景区的单元竞争向区域整体竞争转变。
实现营销资源全面共享,通过共享品牌形象、销售队伍、销售渠道及市场,“互为目的地、互为客源地”,实现旅游客源空间拓展,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共同策划营销宣传方案,统一营销宣传口径,如使用统一的旅游促销主题、宣传口号、形象识别标志等;搭建公共营销信息平台,汇集各市州旅游信息,整合发布,集中展示鄂西各地旅游资源、接待设施及旅游产品,引入组团式采购。
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特点,探索多种营销方式。如利用三峡国际旅游节、三国文化节、炎帝神农节等特色节会,举办“游三峡、探神农、品三国、听古乐”等体验活动;把旅游圈的宣传营销与贸易、文化交流、对外交往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赴周边省市和重点客源地举行巡回宣传促销和旅游推介活动等。
六要加快行业改革,培育市场主体。要加快旅游行业改革,推进旅游行业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鼓励国有旅游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鼓励旅游事业单位转制为旅游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合作开发、合资、参股、委托经营等方式,取得对景区的经营权,实现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要支持企业联合重组,鼓励旅游企业跨区域经营,通过兼并、收购、控股、上市等多方式发展壮大,实现规模化经营,形成旅游产业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要争取培育一批本地旅游上市企业。
七要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对旅游设施、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环境、旅游促销等方面投入,争取生态环保、民族、贫困地区开发等方面的国家扶持政策,资金调度方面优先保证鄂西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建立旅游圈财政投入机制和旅游业发展促进机制。加大对旅游圈财税减免、转移支付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开发奖励、重点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和政府营销等。积极引导外资、港澳台资金和本地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
同时,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市场化运作中的经营开发行为,防止旅游企业囤积旅游资源和低档次粗放式开发现象发生;制定旅游圈管理的地方法规、规章,组织旅游企业建立诚信机制,促进地区间旅游协会合作;联合整顿规范旅游市场,重点打击“黑车、黑社、黑导、黑店”等非法经营旅游业务行为,以及强买强卖、价格欺诈、违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
八要坚持和谐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加大投入保证必要的维修保护和开发运营经费,完善重点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历史文化名镇(村)、重点乡土建筑群等生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示范工程;加强旅游圈生态环境保护,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加强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对景区内的原始自然资源和景观,须有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把旅游圈建成生态示范圈、环境友好圈。
九要加强资源整合,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体系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一体化发展。引导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相关产业链长面广的庞大产业集群,使鄂西地区经济增长依靠产业协同拉动。
十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在发展活力。要强化政府主导机制,建立旅游圈8市联席会议制度,交流旅游发展经验,研究探讨推进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旅游业合作发展的协调机制。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各级政府须在金融、财政、税收、土地、市场开发等政策上扶持旅游业发展,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外地资本参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旅游、园林、文化及景区管理部分职能,对市、县两级旅游局进行“大局制”改革试点,强化政府对旅游的管理和宏观调控职能。创新旅游经营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开发模式和经营方式,实现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联营、重组,向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创新景区(点)合作机制,对共同管辖的景区、能够形成资源优势互补的景区,由圈内城市共同开发。如整合大洪山旅游资源,共同创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整合荆州、荆门、襄樊三国文化资源联合打造三国文化区等。
(责任编辑 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