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上海会议感想~~~
中文10701班
李玲玲
悠悠中华,千古文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岁月的冲洗,它依然丰富多彩,傲然耸立。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像远古的神话,故事,传说,民间歌谣;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信仰,禁忌等等,这些大量非物质文化的流传和保护,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先民的生活,中国古代历史等各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历史无法重演,也无法回头,在现代社会,对先民的了解,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一艰巨的任务,对当代学者及社会大众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需要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近几年由于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民俗学界的专家和学者的兴趣更高,于是在2010年7月21日集全国专家,学者,高等院校的老师,学生在继前七届中国青年文化论坛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第八届中国青年文化论坛:“ 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召开可谓是民俗学界的一次大聚会。
我们长江大学的四位本科生在文学院副院长孙正国老师的带领下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下面谈谈有关这次会议的感想:(对这次会议的感想我乡用五句话来谈)
1,一次充满希冀的他乡之行
2,一次领略学者风采的零距离倾听
3,一个意义重大的群英聚会
4,一个保护民间文化的似锦前程
5,一个懵懂青年的深切感慨
一,一次充满希冀的他乡之行。
长江大学非遗学社自成立以来,虽然才有一年多的历史,但他是丰富的,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伴随他的是一群跟他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师和同学。一路走来,有艰辛,但更多的是快乐。今年7月我们四位同学有幸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上海会议。
(自己的一点感触:第一次去上海非常非常的激动,虽然做了近一天的车,从第一天上午到第二天上午。但是在到上海之后,也没有感觉特别累,可能是太激动了。大概上午10:30左右到达华东师范大学,放好行李,领取会议资料,袋中有会议手册,会议资料等,当我打开会议手册时,心理有些矛盾,是即兴奋又有压力,因为参加会议的全是全国民俗学界的大学者们,就是学生也是名牌大学的博士生,研究生,是一次很好的向他们学习的机会。三天的会议,跟老师们接触学习了很多,跟学长学姐们学习,交流也收获了很多,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收获巨大的旅程。)
我们四人作为长江大学的学生代表,在会议期间虚心向老师们请教学习。在学生组会议讨论期间,通过讲述自己的论文,得到老师的指导和认可,同时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观看视频短片时自我感觉有种出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大胆地向老师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尤其是在观看范长风老师的《扎山》时,我们针对不懂的地方提出了很多问题,范老师都一一详细作答,同样也得到了他的肯定。本以为作为本科大三的学生在众多学者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本有些自卑,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会议中在交流时我们向老师们介绍了我们自己(当时被老师们开玩笑的称为我们是未来的“长江学者”)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老师们的谦虚,真诚,他们是真正的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我们充满着激动和希望而来,满载着一月和感动而归!
二,一次领略学者风采的零距离倾听。
会议期间,田兆元老师作为这一届论坛的坛主,主要负责组织召开这次会议,为我们安排了几位重量级人物的讲座。他们分别是:20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老师,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桂妹老师;21日晚,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钟宗宪老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老师;22日下午,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永超老师等来自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高等学府不同专业的老师,他们都对民间文化有着相同的兴趣,同样地热爱。他们深入民间文化当中,到民众中进行调查研究。像刘晓峰老师的关于“日本民俗”的讲座就是根据自己的亲自调查结果为我们讲述他的重大成果。萧放老师是根据自己的主攻方向“岁时节日习俗”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每一位老师都有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都有着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学生讨论专场,学生们的讨论得到老师的指点。作为本科生的我们虽然理论知识水平有限,还没有达到研究生的水平,但是我们的大胆实践,积极参与的精神得到了总评议老师的肯定,并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第一场本科生专场,在阎淑凤学姐和苏长鸿同学做完论文陈诉后,总评议田兆元老师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希望我们本科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视野要开阔,思想要活跃…….;在本科生第二场,总评议人是刘晓峰老师,在听完我的关于“马山民歌的调查与研究”之后作了评议,他认为马山民歌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歌,刘晓峰老师曾经来过荆州,对荆州有一些了解,他希望我们有幸能在这样一座古城学习,要充分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会议期间通过与大学者们面对面地交谈,一次零距离的倾听,我们受益良多。
三,一次意义重大的群英聚会。
“名校精英齐聚上海,八旬老人现身论坛。”
这次会议的召开,尤其是在讨论专场,老师们各自针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相互交流,讨论。由于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者,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各具特色。这是一次广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了解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次会议最有纪念意义的一点莫过于我们捡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的开创者“罗咏麟”老先生。罗咏麟老先生作为上海地区民俗学的开创者,一生都在从事民俗学工作,把必胜的精力都投入到民俗学当中,为我们后人学习研究民俗学流下了丰富的资料和珍贵的经验。在庆祝会上,老人用颤抖但有力的声音为我们讲述了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治学态度。一个百岁老人的谦虚之词,一位良师的谆谆教诲,一位真正的民俗学者的伟大心声。
四,一个保护民间文化的似锦前程。
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学会议的召开,又一次拉近了民俗学界,民俗学爱好者们的心灵的距离,又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次深入地学习和交流,意味着我们的民间文化,我们的“非遗”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认可,支持和保护。开幕式时所有人带着激动和希望,会议期间探讨着保护之路,闭幕式时,从行动出发,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总结,并提出希望,把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发扬光大。华东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实践性的效果。他们专门成立了搜集有关非遗的物品的“博物馆”,是由学生们自发地搜集整理,这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我们的家乡做起,从保护我们家乡和自己身边的非物质文化做起,发扬这种精神。为了表示诚意,湖北民族学院的柳倩月老师献上了她的家乡的“西兰卡普”,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珍品,引人注目。苏长鸿同学代表我校向华师大“博物馆献上了具有我们荆楚特色的“虎座凤架鼓”也是当场的一个亮点。
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需要以这种精神去传承,前辈们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为我们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接下来需要我们去更加努力地建设它,这一次,开创了保护民间文化的似锦前程。
五,一个懵懂青年的深切感慨。
三天的短短“旅程”,两地(大陆和台湾)民间文化的深切交流,一次意义重大的峰会,让一个懵懂的青年感触良多:感激,感慨,感动。“感激”首先是激动,能有机会参加这次会议,能向老师们学习,感谢所有的人。我们为了这次会议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去展现我们自己,但同样在会议中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样作为本科生与其他参加会议的名校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有比较才有差距,有差距才有进步,这一点是要充分认识到的,这也是我有所感慨的地方。其实,最多的还是感动,年近九旬老人的述说,毕生精力地奉献;他乡学者不远千里,跨越海峡地奔赴,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的齐聚………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跋山涉水地调查,平易近人地性情,和蔼可亲的谆谆教诲,每一处无不充满着感动。
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全国性的大型会议实在不易,一次夏日的上海之行收获很多,感触颇深,一言难尽,言不尽意,在这里只写下一点点的感动之语。
2010年9月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