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兴国之本
——访《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作者、我国著名民族学人类学家
徐杰舜教授(三)
《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书影
【人物小语】
“中国民族团结的这块‘磐石’在冲突、磨合和整合中凝结而成。那么,这块磐石的最终用途是什么呢?在一次学术顿悟中,我感到其将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奠基石。中国民族团结的最终结果,应该是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西部时报2009.07.28 A4 记者 李盎
记者:在《磐石》一书里,您在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和现实,以及跨文化的国际比较中,从不同视野阐明了一个观点,即民族团结是兴国之本,并表示,中国的民族团结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那么,从辩证的角度出发,我们如何评价中国的民族团结?
徐杰舜:中国的民族团结虽然已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深知,现在中国的民族团结是历史上中国民族团结发展的一个结果,在这个平台上既实现了中国各民族长期历史互动的整合,也沉淀下来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种种因素。这种状况告诉我们,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虽然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民族之间还存在着种种差异和差距,在某些民族之间或某些方面差异还很大,差距也还很大。因此,各民族在互动中仍然有可能发生矛盾、纠纷,甚至冲突。换句话说,从民族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不断地上新台阶,在新的整合中走上新的民族团结的平台。
记者: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您认为中国民族团结之路将如何走得更好?
徐杰舜: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民族团结发展战略的思路。从我积累了40多年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经验,尤其是近几年专门研究中国民族团结问题的体会来看,第一,要不断地、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凝聚力关系到民族价值观的取向,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升华,关系到爱国主义的弘扬,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平衡。所有这些,都是民族团结核心的内涵之所在。所以中国民族团结的核心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第二,要不断地、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中国的民族团结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中华民族的认同既包括对领土、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认同,也包括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认同。这种认同的核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意识。第三,在中国虽然汉族人口众多,但其只是中华民族“多元基层中的一元(费孝通语)”,所以汉族并不能够代表整个中国。而各个少数民族也只是中华民族“多元基层中的一元”,所以谁也不能够代表整个中国。那么,谁有资格代表整个中国呢?只有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才能够代表整个中国。因此,中华民族的认同把国家与民族协调了起来,这对中国56个民族之间的互动、磨合、认同和融合是有积极意义的。最近在长沙举行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时,贾庆林就指出:当前,两岸同胞大交流方兴未艾,两岸各界大合作势不可挡,两岸关系大发展前途光明。全面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一致愿望,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也为拓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两岸同胞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大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高层次,扩大领域,丰富内涵,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建设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这种对中华民族认同的确认,对于加强中国民族团结的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记者:在这里您把中国民族团结发展的思路集中到中华民族身上,为什么?
徐杰舜:这样的思路主要来自我的学术感悟。我从1961年进入中央民族学院分院(现中南民族大学)师从岑家梧等老师学习以来,先后学习和从事民族研究近50年,特别是自1979年底开始进行汉民族研究以来,积30多年汉民族的研究成果,我提出了关于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又自200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开展中国民族团结研究以来,在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2个民族省(云南、青海)、一个非民族省、两个大城市(上海、深圳)10个田野点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团结的口号理论化、实证化了。在该项目的最终成果——《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民族团结的磐石理论。这两个研究项目,使我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学术感悟。一是汉民族这个“雪球”在滚动中形成,在滚动中发展。那么,这个“雪球”滚动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长期思考的结果,汉民族这个“雪球”的滚动形成和发展实际,是从多元走向一体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汉民族就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形成的民族融合阶段性成果。从汉民族的案例中,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多元一体”。二是中国民族团结的这块“磐石”在冲突、磨合和整合中凝结而成。那么,这块“磐石”的最终用途是什么呢?在一次学术顿悟中,我感到其将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奠基石。中国民族团结的最终结果,应该是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些观点在我出版的新书《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中都有表述。
记者:您认为,从多元走向一体是中国各民族互动整合认同的历史趋势?
徐杰舜:我说过,从汉民族的案例中,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多元一体”。这是我在对汉民族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启示。首先,汉民族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从公元前2l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公元3世纪初东汉灭亡,前后2300余年,可以窥见中华民族这个更高认同层次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也绝对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过程应该比汉族漫长得多。
其次,汉民族的结构复杂,内部差异巨大,构成汉民族的族群很多,人口多少不等,文化因素的认同也不一。有的成片聚居,如闽南人,广府人等;有的大分散、小聚居,如客家人,平话人等;有的处于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呈“族群岛”,如广西的“高山汉”等;有的聚居在城市,如北京人、苏州人等;有的聚居在农村,如贵州的屯堡人等。这样,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族群组成的汉民族,构建了汉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模式。在这里,各个族群单位是“多元”,汉民族是“一体"。从汉民族的结构,可以看到形成不久的中华民族也是有族群结构的,其结构比汉民族更复杂,内部差异更巨大,构成中华民族的族群更多。
再其次,汉民族是—个“和而不同”的整体,汉民族是一个内部差异巨大,但同时又是—个被高度认同的民族共同体。所以,汉民族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却达到了“和而不同”高度认同的境界。对此,可以举出—些特殊的例子来说明。如甘肃永昌县 “古罗马人”,虽然有许多的证据表明“永昌罗马人”之说为伪说,但中国典籍中史不绝书地记载着这一区域存在一股强大的非汉族势力,他们被冠以骊旰、秦胡、卢水胡等称谓,他们曾支持过董卓、马超,曾参与建立北凉、后赵等割据政权,隋朝以后他们逐渐与当地汉民族融合。学术界对他们的血统来历一直有分歧,较有影响的有伊朗塞种人说、希腊帕特里亚人说,诸说都肯定他们属于印欧人种,即白种人。只有苍莽的祁连山才知道这个神秘种族的真正来历,才知道他们几千年来与汉民族互动、融合的每一个细节。但不管永昌县“古罗马人”体质特征与汉民族有多么不同,今天的永昌县“古罗马人”习俗、语言,乃至他们身上的质朴与浮夸,都是中国农民式的;他们填写有关表格时,在民族一栏上,都工工整整地写着:汉族。不仅如此,河南开封市的“犹太人”、福建泉州市锡兰王子的后裔、广东鹤山市鲜卑族的后裔等,当填写有关表格时,在民族一栏上,也都工工整整地写着:汉族。这类事例,不胜枚举,都证明了汉民族内部尽管差异巨大,但却高度认同,真正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境界。汉民族起源的“多元”,经过长期的互动、磨合、整合和认同,终于“混血”而成为高度认同的“一体”。从汉民族的这种整体性,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也一定是一个 “和而不同”的整体。人们不仅在学术上、文化上高度认同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在政治上、法律上高度认同中华民族。
最后,汉民族之所以能从多元走向一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认同强化了汉民族的凝聚力。人类学家们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不同的族群能否凝聚成一个民族,关键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汉民族“滚雪球”式的形成为例,先秦时代的夏、商、楚、越诸族之间之所以能在滚动发展中凝聚成“雪球”,而且越滚越结实,文化认同是其重要的原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使汉民族像“雪球”凝聚般从多元走向一体,在越滚越大的同时,也越滚越结实了。从汉民族的这种凝聚性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这种凝聚力一定使中华民族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通过汉民族研究我认为,人们既可以把汉民族当做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可以从中窥见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多元一体”。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中国各民族互动整合认同的历史趋势。
记者:您关于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论述,为中国民族团结发展的整体性研究打开了一个新视窗,相信其中可以探讨的话题很多,但限于篇幅,今天就暂时谈到这里。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徐杰舜:不客气。最后我要特别强调,面对全球化,在“属于中国的就是属于世界的”这个事实面前,中国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单独面对世界、面对全球化,而只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构相匹配的中华民族,才能面对世界、面对全球化。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就是属于中国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结束语:
到本期为止,徐杰舜教授的访谈文章暂时告一段落。不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的角度,不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的视野,这个关注中国民族团结10余年的资深学者始终在阐明一个观点——民族团结是兴国之本,只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国家的稳定才能安如磐石,而中国民族团结的最终结果,是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终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是一种历史的洞见,中国民族团结之路任重而道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