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22民间文学N301第二十三小组

2022民间文学N301第二十三小组

请大家展开讨论:结合专业谈论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本帖最后由 宋睿仪 于 2022-9-14 17:12 编辑 ]

TOP

汉阳高龙龙舞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多种形态,龙的形态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组成。龙舞中蕴涵着开拓奋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阳高龙是湖北特有的一种龙灯艺术,盛行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江堤乡、永丰乡及蔡甸部分地区。它起源于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汉阳高龙采用竖式舞法,与其他各种龙灯均不相同,其扎制、开光及相关的焚烧抢福活动也颇具特色。高龙的龙头高4米多,重40公斤,显得格外高大威猛,舞起来更是气势非凡。高龙舞表演场面宏大,气势壮观,其中舞龙头的动作套路包括叩高龙、扫高龙、举高龙、抖高龙等,表演者口衔齿托,将几十公斤重的高龙舞得飒飒生风,活力四射。】

我个人的经历:在疫情之前我们的街道每年元宵都有舞龙的活动,有一年就使用了这种高龙,高龙不同于常见的布龙,布龙由龙头和相连的布制的长长的龙身组成,需要一队人马配合舞龙,在空中翻飞盘旋追逐龙珠,高龙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灯,是硬质、直立的,体积更大,重量更重,往往只需要一个人舞龙。

结合我的专业来谈,我会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舞龙文化的宣传教育:我认为可以利用电化教育的技术,比如教育录像可以用于虚拟参观和访问,那么在教室这样的有限场合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各种龙舞,还可以使用虚拟现实的技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习者亲身体验舞龙,使学习者进一步了解龙舞文化,喜欢龙舞文化,寓教于乐,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同时激发大家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鼓励大家进一步了解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还有一个与之相似的例子,我们学院赵刚老师的团队曾经开发了一个可以手势控制的电子屏用于景区内的文化传播,该设备可以通过对手势或者动作的捕捉识别指令,呈现不同的当地非遗知识,我认为这也是教育技术应用于非遗文化宣传的途径之一,且突破了教室的局限,面对更广泛的人群。

TOP

天下第一陵——伏羲太昊陵

我的家乡河南淮阳是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区,最大的特色就是全国最大的内陆环城湖和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伏羲陵。
     我们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到过很多《诗经·陈风》的作品,陈风指的就是古名陈州的淮阳。然而淮阳的历史比想象中的更加久远,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长达六千五百年的历史。我关于故乡印象最深的便是每年的太昊陵庙会,每到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大家都去朝圣伏羲,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都不足以形容其盛况,甚至在2008年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的庙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去伏羲陵烧香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习俗,但是身在其中的我感受到的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祝愿家人平安健康或是家族人丁兴旺亦或是子女学业有成。太昊陵香火不绝,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与祝福也一直都在。

TOP

鄂州非遗——雕花剪纸

流行于鄂州的雕花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早年的《武昌县志》中就有清代光绪年间雕花剪纸发展状况的记载。1885年鄂城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制作出售的雕花剪纸行业。1935年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成立,以戴汉生、廖云鹏为会首,会员达到150人,剪纸艺人活动的范围遍及周边五省,在以鄂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域内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剪纸行业。鄂州雕花剪纸艺人身背花样箱,手摇货郎鼓,走村串户,出售“花样”,影响广远。
鄂州雕花剪纸是湖北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题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雕花剪纸主要包括帽花、鞋花、拖鞋花、袜底花、扣带花、背心花、兜花、围涎花、枕头花、帐沿花等品种,创制过程中刀剪俱用,完成的作品构图匀称,风格流畅细腻,生动传神,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为一体。新中国成立后,人称“花样窝子”的燕矶、华容等地成立了雕花剪纸互助组,先后创制出两千余种剪纸花样。
        近年来,鄂州雕花剪纸艺人年事已高,健在者寥寥无几。雕花剪纸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日渐凋零,几近失传,急需有关方面迅速展开抢救保护工作。
      我曾亲自参观过鄂州市博物馆,被雕花剪纸的精美与生动所触动,剪纸虽然只是一张纸,却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美好期望,作为师范生的我,在未来教育的时候应该主动肩担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

TOP

本周讨论【家乡的非遗美食】

本周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家乡的非遗美食】

TOP

非遗美食——周口逍遥胡辣汤

说到河南美食,大家应该能想到胡辣汤,离乡的日子我时常会想念那份味道。早上喝一碗儿热气腾腾的胡辣汤,再搭配经典老三样——水煎包、油馍头和肉盒,让人十分怀念。
  正宗的胡辣汤中只用胡椒不用辣椒,而是胡乱辣,各种辣味加在一起。据我所查,适量食用胡辣汤有温中散寒、醒脾开胃、行气除湿等作用,而它的发展也大有渊源,相传逍遥胡辣汤的来源可追溯到宋徽宗年间。宫中御膳厨师,以少林寺“醒酒汤”和武当山“消食茶”二方为基础,做出了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汤。该汤既消减了茶之苦味,又去掉了汤之辣味,且能醒酒提神,开胃健脾。御厨奉与徽宗品尝,龙颜大悦,问之为何汤,御厨回答是“延年益寿汤”。遂留御厨于宫中,并赐御厨姓赵。后宋朝遭遇“靖康之乱”,金兵攻破宋都开封,赵御厨因兵乱南逃,落泊于西华逍遥镇,“延年益寿汤”也随之落户于此。经过民间若干年的加工发展,一种以适合北方人口味、辣味醇郁、汤香扑鼻的胡辣汤在逍遥镇诞生。希望大家都能有机会品尝胡辣汤这种美味。

TOP

非遗美食——武汉小桃园煨汤技艺

煨汤文化在武汉源远流长, “无汤不成席”也成了宴席上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武汉煨汤技艺(武汉小桃园煨汤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说到武汉的煨汤文化,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排骨藕汤。当天气渐凉,适合煨汤的藕也要上市了。或许是“千湖之省”的缘故,藕和湖北有着说不出的缘分,夏天的藕带脆嫩清甜,秋冬的滑藕片裹着汤汁,甜、脆、多汁,等到深秋或冬天,藕汤的季节才正式来临。为藕汤的使用藕与炒滑藕片的菜藕不同,本地人称之为“粉藕”,顾名思义,是可以煨粉的藕,粉是与脆相对的一种口感,与煮透了的土豆相似。选藕是有学问的,煨汤非粉藕不可,如果使用菜藕,即使长时间的煨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食材,煨汤的容器,我们称之为“铫子”也是一门学问,铫子不好,也会影响煨汤的效果。在湖北煨藕汤,往往选用粗砂铫子,将洗净切块的藕与排骨或者筒子骨一起长时间的小火慢炖,随着食材的精华逐渐融合在水中,香味也从盖子的缝隙里钻出调皮的刺激着我们的嗅觉,藕的香甜和肉香结合,令人食指大动,那醇厚鲜甜的汤仿佛已经在舌尖了。
       在武汉,煨汤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怀,童年里家家添的一碗堆的冒尖的藕汤,就是冬天的温暖,在那缓缓上升的热气里,我们穿越时空,看见童年的倒影。

TOP

非遗美食——鄂州樊口武昌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主席的一首《水调歌头·游泳》使武昌鱼传遍大江南北,1965年武昌鱼被正式定名为湖北省地方风味菜肴,成为鄂菜的当家美食。武昌鱼制作技艺也成为了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武昌鱼的原产地不是现今的武昌,而是现在的鄂州市,在三国时称“武昌”。据史书已载,孙权巡游湖北鄂城,发现城南几十里许有座小山,名叫武昌山,以武为昌,正合以兵戎起家的孙权心意,即将鄂城改为武昌,同时还发现这里有一种滋味特美的鳊鱼,遂命名为“武昌鱼”。孙权定都武昌后,尽情享受武昌鱼,并用来赏赐功臣。说明三国时期武昌鱼美味已被推崇。

营养价值
武昌鱼鱼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17%,属于优质蛋白质。鱼肉肌纤维较短,组织结构松软,消化吸收利用率高。鱼皮、鱼鳞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鱼体中含有钾、钠、钙、磷、铁、锌、铜、硒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鱼骨等组织中的矿物质含量较高;武昌鱼具有补虚、益脾、养血、祛风、健胃之功效,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

制作技巧
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武昌鱼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从传统的蒸、煮、炙三种,发展到清蒸、油焖、网衣、滑溜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别具一格,特点是口感滑嫩,清香鲜美。清蒸武昌鱼选材要求高,通常只用团头鲂。成菜鱼形完整、色白明亮、晶莹似玉;鱼身缀以红、白、黑配料,素雅绚丽。口感鱼肉鲜美,汤汁清澈,原汁原味,淡爽鲜香,外带姜丝麻油,香气扑鼻。

在我国悠久灿烂的鱼文化史上,武昌鱼以其优美的体形、甘醇的味道、丰富的营养以及灿烂的文化名扬四海。如今,武昌鱼已经成为湖北和鄂州的一道当家名菜。无论是外地客人,还是国际友人,到了鄂州,都要尝一尝武昌鱼。品尝武昌鱼,除了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我们从中也能体会到楚地深远的历史与中华美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TOP

本周讨论的主题是【家乡的非遗民间故事或传说】

TOP

非遗故事——武汉黄鹤楼传说

黄鹤楼传说是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楼为故事发生地域或与其有关的传说组成。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丰富多流。它的源流,始于三国、南北朝。其时战乱频仍,政治黑暗,人生痛苦,为佛、道二教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们希冀超脱苦难的现实,把希望从今生移到来世,从地上转向天国,幻想超尘出世,羽化而登仙,于是“仙人乘鹤”的故事便应运而生。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南朝祖冲之《述异记》,但此书已失传。现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保存在萧子显《南齐书》中,以后又有四部正史和一些重要典籍、传奇记载。
  黄鹤楼传说大体分为三类,即神仙传奇、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其基本篇目有《子安驾鹤》、《费祎升天》、《仙人吹笛》、《橘皮画鹤》等数十篇。
黄鹤楼传说始于南北朝时代,最早记录黄鹤楼传说的是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的志怪小说《述异记》载有江陵荀瓌在黄鹄(鹤)楼遇见驾鹤之宾的故事。公元526年,萧子显在《南齐书》中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鹄飞过黄鹄矶”。
唐朝时期,驾鹤之宾的故事变成了费祎驾鹤返憩于黄鹤楼的故事;
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个老兵在黄鹤楼仙人洞遇见仙人赐金的传说,苏东坡写长诗《李公择求黄鹤楼》记其事;
元代时期,吕洞宾与黄鹤楼的故事已流传甚广,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即有吕洞宾在黄鹤楼卖墨的故事,而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和杂剧中,还出现了“刘玄德黄鹤楼私遁”的传说;
明代时期,吕洞宾在黄鹤楼的故事越传越丰富,如说他在黄鹤楼卖桃,及一小吏食枣仙去之类;同时还流传着辛氏在此卖酒遇仙的故事;
清代时期,与吕洞宾有关的建筑越来越多,如吕仙亭、吕仙祠、吕祖阁等建筑都是祀奉吕洞宾。元明清时代的黄鹤楼,以吕洞宾的故事为最多。
自近代至当代,又出现了一些平民传说,如“黄鹤楼上吃西瓜”“黄鹤楼上飞金叶”“黄鹤楼上看翻船”等。

TOP

平信桥——韩信的故事

在我的家不到两百米的距离,有一座名为平信桥的小桥,这座桥的故事就如它的名字一样,背后有着汉高祖刘邦智擒大将军韩信的故事。
  韩信,秦末淮阴人,没落贵族出身。其幼年就胸怀大志,后经多方辗转归顺汉主刘邦,经萧何力荐被拜为大将军。韩信不负众望,他带领大军出奇制胜,所向披廉,伐魏、举赵、降燕、破楚将龙且于潍水,定齐地。在刘邦麾下建立盖世功业,被封为齐王。汉五年,与汉师相会围项羽于垓下,逼得项羽于乌江岸边刎颈自尽,后被刘邦徙封为楚王。韩信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兴三杰。项羽败亡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1年,韩信收留敌将钟离昧被告发。本来韩信功高盖主,就令汉高祖心存芥蒂。加上这一事件,更使高祖刘邦大怒,欲亲征讨伐韩信,被谋士陈平劝止。汉高祖六年,陈平献计道:“南方有云梦泽,以天子令召诸侯在云梦泽会猎,陈城(今淮阳县城)在韩信封地西界,且在去云梦泽的驰道上,令诸侯们在陈城会合,到时候韩信必出城迎候、令武士擒拿即可。刘邦采用陈平之计,故到湖北云梦泽巡察、命韩信只身前往陈城之地迎驾。韩信闻召后非常恐惧、有心叛离刘邦、又恐负刘邦知遇之恩。内心犹豫不决之时,有手下人献计:斩钟离味人头、献刘邦以示忠心。钟离味闻言怒斥韩信:“只要有我在军中,你见刘邦无性命之虞,但你卖友媚主不是君子!”言毕自杀。韩信果然持其头出陈城西门迎候刘邦、被武土捉拿,载归洛阳。
  当韩信的囚车从淮阳西门经过时、淮阳百姓均知韩信此去必凶多吉少。刘邦因其无反叛实状,贬其为淮阴候,但一直被软禁在京城。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北征平叛。因禁在长安都城的淮阴侯韩信,被刘邦夫人吕后及谋士萧何算计,诱骗至洛阳长乐宫钟室被众言女杀害。后人在韩信墓前的祠堂书有对联:“生死两妇人、成败一萧何”,恰如其分地诠释了韩信一生。韩信死后、刘邦以道家“阴阳五行”论中阳克阴的理论,把韩信的落难地陈郡更名为淮阳国、封儿子刘友为淮阳王、内隐含黜治淮阴侯韩信之意,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而淮阳百姓因韩信被捉于陈地,为不忘其在陈作战功绩,便改准阳西门为平信门,门外护城河上拱桥改名为平信桥、城西乡改称“平信乡”。

TOP

梁子湖的故事

鄂州梁子湖,因湖中梁子山而得名,并以梁子山为界,分为东梁子湖和西梁子湖。东梁子湖属鄂州,西梁子湖属江夏。
  梁子山,民间习惯称梁子岛。梁子岛上的居民,又具体称梁子山为大山、长山,或者笼统称之为后山。《武昌县志》载:“梁子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梁子湖中,高里许,周十余里。石壁峭立,四面临水。北曰七星山,西北隔水里许曰师姑墩,西距江夏青山三里,南为梁子镇,隔水里许为香炉山。”
  相传在很早以前,今梁子湖所在地界为高唐县。高唐县城里有孤儿寡母,家贫人善,舍己助人,远近闻名。一天,一道人乞讨着来到母子家门前,有意向其吐露:“高唐县将要沉陷。只要县衙门边石狮子口里流血,你们就赶紧扎一木排自救,可保无事。”说完便消失了。
  母子俩几分惶惑,又不敢声张。这以后,母亲天天一大早就打发儿子到县衙门口去看石狮子口里是否流血。日子长了,被县衙斜对面的一屠夫发觉。屠夫问明原委,想开个玩笑,于是当夜,他将一盆猪血泼在石狮子口里,看上去狮子口里血流不止。
  第二天一早,大嫂的儿子跑去一看,连忙跑回家将此事告诉母亲。母子俩赶紧拆了茅屋,扎成简易木排。果然还未过中午,天崩地陷,大雨倾盆,高唐县瞬间成了一片汪洋。母子俩依靠提前扎好的木排,躲过劫难,漂到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山上,靠着在山里开荒种地,下湖捕鱼,安定下来。随着四面八方投靠的人慢慢增多,山边渐渐形成了一个热闹的水上集镇。人们为纪念收留他们的娘儿俩,便把这座山叫作“娘子山”,把这个环山的孤岛叫作“娘子岛”。当地方言“梁”与“娘”同音,以后逐渐被称为“梁子山”“梁子岛”。沉县为湖的这片湖被称为高唐湖。
        这便是梁子湖名字背后的故事。

TOP

本周讨论主题【家乡的文物】

请大家讨论【家乡的文物】

TOP

文物故事——金代白釉黑花梅瓶

梅瓶原称“经瓶”,最原始的用途与贮酒有关,后来则逐渐演变成一种陈设用品,用于插花与观赏。这一历史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都有所反映。在出土的一对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上发现了“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的诗句,可见当时的梅瓶确实被作为盛酒用器,其腹大口小的造型,的确方便盛酒与倒酒。明代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梅瓶的观赏价值,其优雅造型,也符合皇家敦厚宏阔的美学标准,又可以为酒桌宴饮增添不少风雅。因此,梅瓶的储酒功能被逐渐弱化以致遗忘,明清传世或出土的梅瓶,大多是以陈设器、观赏器而存在。
饮酒、插梅,作陪古人的浪漫生活,或许正是这件金代白釉黑花梅瓶的原本使命。而出土于周口一条古河道的它,又不禁让人对它的身世浮想联翩。
回望周口漕运史,悠悠水波,承载了多少南来北往的清梦和佳话?船行缓慢,无数漫长的航程,又烦扰了多少心神,滋生了多少愁绪?这件梅瓶,或许就是船上的人为解长途漫漫无聊之闷,喝完酒后随手丢进了河道中;或许是瓶中之花凋零后,瓶子也成了弃物……它的主人或许是个官吏,或许是个商人,或许是个酷爱喝酒的诗人,又或许是繁荣的周家口吸引了远方客商携美眷定居……它在古河道中沉睡千年,怀着古人慢生活中的一抹诗意,一觉醒来,抹一下惺忪的睡眼,不论秦汉,无论魏晋,不觉已换了人间。浮沉千年,它幸与世人见面,无论如何,到了周口市博物馆,请一定要去与它打个照面。

TOP

家乡文物——曾侯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州市郊外的鼓脚出土了2400多座墓葬,出土了土制礼器、乐器、漆木、金玉器、武器、车马和简派15000多件。这么丰富的墓葬表明墓主人是当时的诸侯国君曾侯乙。
         在曾侯乙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曾侯乙编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出土时,场上所有人都为这件精美的铜器惊叹不已,2400多年来,大小编钟整齐地挂在木制钟架上。只有中间位置为楚惠王赠送的钟,重量过重落在地上,楚侯乙的碑文也证实了墓主的身份。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huī)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64件铜制双音钟,十二律齐全(除楚王送的铜钟),其表架长78厘米,高265厘米,重5吨左右。整个编钟分为三个层次,八个编钟挂在曲尺形状的铜木钟架上。每个钟可以演奏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钟的音域为五个半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十二律一致,可以旋转。
       曾侯乙编钟,音域广阔,音色优美,代表着中国古代铜铸造技术和音乐的高水平。曾侯乙编钟铭文中,有关记事、音标、律名关系的错位金句2828字,以及钟架梁、编悬器上的玉器铭文、玉箱铭文共3775字,是研究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对研究我国音乐器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实物价值。这个编钟也是国家首次禁止出国展览的展品,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的宝物,可以看出曾侯乙编钟的重要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