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复旦大学开班
2021年7月11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的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复旦大学光华楼正式开班。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主持了开办仪式。郑土有教授对各位授课老师和青年教师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于本次研修班的开办背景、主要目的等进行了介绍。本次研修班主要围绕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前沿问题进行探讨,致力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理论话语体系。研修班共邀请十三位学界知名学者进行授课,来自全国三十五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参加此次研修班的学习和研讨。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对于各位老师表示热烈欢迎。陈校长希望研修班学员能够打开研究教学思路,提高理论水平,推动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在各高校的持续发展。一直以来,复旦中文系都有注重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传统,例如老校长陈望道创办并主编的《太白》半月刊,专门有“民俗志”的栏目;复旦校歌的作者刘大白先生提倡白话新诗的创作,谢六逸先生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者之一,赵景深先生是中国现代俗文学的重要开拓者等。改革开放以来,复旦大学中文系民俗学学科更加注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理论体系,并致力于理论与田野的结合。陈校长认为,如何致力于实现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目前学科建设亟待思考的问题。
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朱刚教授指出,虽然目前教育部学科目录尚未将民间文学列为中文学科的二级学科,民俗学也是被置于社会学之下,但我们可以以跨学科的视角不断促进这两个学科的发展。朱刚教授充分肯定了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的重要性与发展意义。本次研修班将中国民俗学会这一学术共同体与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起来,有助于复旦大学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最后,朱刚教授表示在疫情之下中文系一定全力做好服务工作,希望该研修班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在开班仪式上致辞。叶涛教授对于来自全国各个高校、各个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点的青年骨干教师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复旦大学和中文系为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提供良好平台表示衷心感谢。四十多年前,老一辈学者钟敬文先生和中国民俗学会举办过民间文学教师进修班和民俗学培训班,为民俗学、民间文学的恢复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对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四十多年发展,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就喜人。在当前非遗保护的背景下,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叶涛会长在致辞中特别指出,学科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各位青年教师身上。
在开班仪式上,中国民俗学会顾问、华东师范大终身教授陈勤建通过分享个人求学经历,以点带面地阐述了当下民俗学与文艺理论建设的关系。陈勤建教授在回顾其当年参加钟敬文先生主办的民俗学进修班时,用“三分失落,三分惊喜,三分不安,一分焦虑”来形容其处于学科起步阶段的复杂心情。从文艺学到民俗学,对于陈勤建教授来说是偶然的个人学术转向,也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学习西方到关注本土文化的必然趋势。
开班仪式结束后,全体教师在光华楼下合影留念。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