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陶立璠]传统村落不再辉煌,却留下历史记忆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陶立璠]传统村落不再辉煌,却留下历史记忆

【陶立璠】传统村落不再辉煌,却留下历史记忆


              ——《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读后


    河北郑一民先生寄来厚厚八卷本《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以下简称《图典》)。我知道这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程”的产物,而且是这一工程的首部成果,可喜可贺。记得2017年的8月25日,我还应邀到北京图书博览会,为河北教育出版社隆重推荐该书,没想到很快就见到《图典》的出版,而且是厚厚的八卷。
    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也有机会到全国各地进行传统村落考察,曾先后考察过江西吉安的古村落,广东兴宁的客家围龙屋,湖南花垣的茶洞古镇(边城)、里耶古镇,湖北咸宁的古村落,山西后沟古村落,浙江温州文成古村落、衢州常山古村落以及少数民族古村落等。当然也到过河北蔚县众多的古村堡,邢台沙河古村落、井陉石头村、张家口堡子里、涉县古村落、邯郸古村落等。每到一处,看到历经沧桑,仍保存在那里的古村落、古建筑,就像展读一部中国农耕文明的厚重历史。彷佛看到华夏文明延伸的根基,回味久已阔别的田园风光。这些不就是独具特色的东方风韵的村落社会吗。在中国古村落的生存现状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地域、民族差别多大,古村落的创建与传承都记载着民族的、地域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中,无论是普通民宅,还是豪华宅邸,都有着别致的建造技艺,绝佳的民间艺术,优美的传说故事透漏出的民间审美情趣。更不用说居住在那里的淳朴勤劳的主人,他们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者、传承人。身临其境,会使你深深地受到感染、感动,留连忘返,产生无边的遐想。通过访谈,你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古村落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正在向你陈述农耕文明,乡村文化演变的历史和命运。当我们的社会走向城镇化、信息化、工业文明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古村落的叙说,更不应忘记那里曾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基。
    时下谈到传统村落,最时尚的词是“留住乡愁”。我也常常为这句话所感动,但看到传统村落生存的现状,却要流泪。不是感动的泪,而是伤感的泪。感伤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传统村落消失得太快,留下来的已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具有东方神韵的传统村落,现在完整留存下来的还有多少。曾经生我、育我的村落消失了,“乡愁”又在何处。当然时代在前进,村落在发生变化,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展开和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古村落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群落、建筑样式和人们生存的空间,而且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这种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来自惨痛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和“危房改造”、“棚户改造”,使许多具有标志性的城市文化街区大面积消失,全国变得千城一面,有些成为丑陋不堪的水泥森林。人们担心下一个厄运即将降临到农村,降临到古村落头上。这不是没有根据的猜测。冯骥才先生多次讲过,中国“几乎每年都会消失将近9万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里就包含大量的古村落。”至于造成如此多的自然村落和古村落消失的原因,人所共知,勿用赘述。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古村落的生存现状终于牵动了国家的神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手,进行古村落的普查和认定,使古村落保护的民间声音终于变成政府行为。本来保护社会文化资源就是政府的责任。
    古村落是中国最后处于濒危并急需保护的文化空间,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保护什么,如何保护,仍是困扰人们的话题。目前民俗学家、建筑学家、古村落研究专家已经发表了许多意见,但是如何将古村落视为一个文化整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是最关键的。这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村落的田野考察和村落民俗志建设,这是保护工作的前提。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河北的郑一民先生和他的团队。当“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程”启动之后,他们率先行动,对河北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考察。“在短短的一年中普查、发掘、记录了217个传统村落,共获得图片近25万张,文字600余万字。”(郑一民序)这就是传统村落文化引发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使“乡愁”由概念变为实践,如论是曾经生活在这些村落的人或是匆匆过客,都会留下无限的感慨。
    其次,《图典》编辑图文并茂,特别是村落古建筑图版,既表现出古民居建筑的精细(如雕刻),又表现出古建筑的壮美(如村堡、寺庙建筑)。包括那些残垣断壁,屋瓦窗棂也透出时代的沧桑,读之令人感动。阅读文字,会使你更多了解一个个村落背后的历史故事。讲好村落故事,也是《图典》编辑的初衷。遗憾的是限于篇幅,在这一方面没有展开。河北是京畿之地,元明清时期,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北进水楼台,村落建筑必然受到首善之区文化的影响。《图典》所收录的村落,无论是山区村落,还是平原村落,在其历史沿革,村落民居建筑,装修等,都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这种村落建筑的文化概念,今天已经消失了。丑陋的水泥建筑民居,摧毁了村落建筑文化的空间。历史上,中国民居建筑历来有徽派和晋派之分。河北村落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官宦人家,富豪大宅,还是普通百姓的住宅,都体现出晋派建筑风格。《图典》详细展示了这一建筑风格,其文化史价值体现十分明显。
    其三,《图典》的出版,对传统村落保护而言,既保留了民居生态档案,又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依据。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工程。保护传统村落是对村落文化及其载体所构成的文化形态的整体保护。《图典》的出版给传统村落的保护以很好的启示,即在传统村落保护中,重视村落建筑群样式及建造技艺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传统村落是基层社会的文化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一切物质生产、生活按照节令顺序展开。如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家族兴衰史,关于村落的传说故事,都是古村落保护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内容又都体现在人们对村落建筑和文化的认同上。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牵挂着故土,这就是村落凝聚力所在,也是村落文化传承的动力。
    其四,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既是村落文化保护的基础,也是传统村落如何建设的基础。我们相信《图典》的出版,必会对河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建设,包括旅游事业的发展,都会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如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图典》的启示是重要的。即传统村落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包括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建筑样式,建筑规格,公共建筑与民居的建设,村落的传统生活与信仰习俗、伦理道德等,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图典》编辑应有的含义。
    “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程”的展开已经好几年了,目前这一工程也许还在进行中,我们盼望像河北《图典》一样的著作,更多的出版,展示传统村落的风貌和保护实绩;我们同样担心这样浩大的工程,如不留心呵护,认真地组织实施,会不会流产?担心也许是多余的。但时代在发展,留给我们工作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这一工程稍有停顿,就会“时不再来”,就会失去宝贵的机会。在河北《图典》出版的时候,这种期望和期待是必然的心理。
    传统村落不再辉煌,但《图典》的出版却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和印象。


2018(戊戌)初伏于五柳居

TOP

传统村落不再辉煌,却留下历史记忆

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和印象--这就是一大功绩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