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教授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与公共民俗学
由西南民族研究院、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国际视野2014系列讲座”近日正式开讲。被邀请前来讲座的是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博士。3月6日下午,讲座在我校一教320教室举行。讲座由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杨正文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专家、教师和各学院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第一讲题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与公共民俗学”,主要围绕“非物质遗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公共民俗学”等关键词展开,从系统梳理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问题,到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多种文化事象及问题,基于学理的解释、揭示、评论和批评,根据民俗学的实践性和公共性,提出将民俗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参与等社会性学术实践定义为中国式的“公共民俗学”,但也应对其学术有可能被行政权力“同化”的危险性保持警惕。讲座中,周星教授旁征博引,其丰富的人生阅历、生动的教学风格深深感染了在场师生。现场气氛融洽,同学踊跃提问。
第二讲于3月8日上午举行,题目是:“面食之路与秃秃麻食” 。周星教授结合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通过梳理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麻食”的民俗语汇和文化功能,提出与“丝绸之路”相契合的“面食之路”,认为沿此路径形成了一个面食文化圈。之后,周教授还以其在黄河流域的“花馍”为切入点,对“花馍”的社会功能与其维系的人际情感、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予以阐释和解析,进而倡导民俗学者可从族别范式的角度和跨地区跨文化的路径中探究庶民生活。
两个讲座形成了理论探讨与案例研究方法论相互回应的学术话语。周星教授肯定了民俗学在当代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希望有更多中国民俗学、人类学的学者关照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最后,周教授对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期待民俗学学生在新的学术环境下能从学习中反观日常生活,推进民俗学的当代发展。周星教授的讲座具有高度的理论综合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强烈的反响,不少师生就民俗学方面的问题与周教授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