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童鞋们:我们也来笑笑兄弟学科吧?

材料啊材料!
现在也为寻找这些直接材料而头疼呵!
不耻下问一下:这份发刊辞可以见到吗?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回复 29# 的帖子

这做学术史的确实厉害。。。功夫都下到了“日记”的字里行间。那可是12卷,600万余字!

不过摆谱摆到现在才揭开谜底,该自罚什么呢?

还有你写博士论文和博士后报告的时候,《顾颉刚日记》大概只有台湾版的吧?现在大陆出了吗?

如果没有,你让大家去检看日记就忒难了一点吧。

当然,我同意“踏破铁靴”……嘎嘎~~

TOP

刚刚在豆瓣看到:
《顾颉刚日记》全书共12册,定价:9500台币。我公司售价2660元人民币。北京XXX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TOP

还有,楼主怎么看这篇文章:

顾颉刚改日记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viewthread.php?tid=3270

TOP

朱某人如果没有看过原本,只凭整理者的几则“凡例”,就敢用来批评日记者,我只能用“人小鬼大”几个字来形容。
学问做到这个份上,别的我也不好说什么了。
不说,是因为不屑。

施某人做博士论文时,几乎找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主要当事人家属,而且一一登门拜访,几乎搜罗一切可用的一手资料。
别的不好说,
就史料的搜罗方面来说,
尤其是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相关的史料,我相信自己已经近乎做到了极致;
对于顾颉刚傅斯年关系史料,我拥有的应该更全面些。
至于具体引用哪些史料舍弃哪些史料,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那就全凭个人判断了。

常有人以为民俗学与史学或别的什么学科比会有些自卑,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别人要有是别人的事,我没有。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千万别用什么“博导”“名师”来自取其辱。
是骡子是马,大家一起遛遛就是了。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2-2 08:5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0-2-1 22:12 发表
材料啊材料!
现在也为寻找这些直接材料而头疼呵!
不耻下问一下:这份发刊辞可以见到吗?
《发刊词》好象不是很好找。
我不知道哪些书里面收了这篇文章。
我看的是原本的《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存中山大学校史资料室。
《顾颉刚全集》中肯定收了这篇文章,但全集还在中华书局待印。

TOP

回复 35# 的帖子

是呀,我当时完成钟老民俗学史课程的作业也是中大阶段的学术史。
当时自己感觉还不错,现在一想就只能成匹跛脚骡鸟

下线填表去鸟,回头聊。。。

TOP

我的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
有位老师曾委婉地批评我在论文中没有与其他学术史家展开充分对话,
我当时唯唯诺诺表示接受批评。

其实,不对话是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对话。
大部分学术史家在论及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这一段历史的时候,
所依据的材料多是以讹传讹的二三手材料,
我和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
彼此很难对话。

TOP

回复 38# 的帖子

這個偶就很難同意樓主了。
学术对话哪里有信息对等基础上的对话?古人没有四库全书的全文搜索更没有公共图书馆,错引的典故多了去了,今天许多学者以挖出某本古籍用错了材料为荣,这更是信息不对等。
既然别人用了讹传的材料,而天下除了楼主及小于10人的圈子知道他们研究的弊病,其它读者不是专攻,当然没有金睛看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像楼主发起这贴子的初衷一样,在你的研究中不厌其烦(“屈尊”?)去一一挑明。
当然你可以说不用学术对话,看了你的书自然明白别人怎么用错材料。可是现代学术分工越来越细,很少有这个研究课题之外的学者还有心思通过一本书去琢磨另一本书,除非你明白地说出来谁谁谁哪里有待商榷。
同行们在著作里互相引用,对对话,吵吵架,事实上是有利于学科的和谐发展的。

TOP

接受批评。
好在博士论文还没来得及出版。
我前段时间下载了一百多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及其主要成员在那段时间学术活动的论文,正在广泛阅读中,刚好可以边读边对对话,把一些对话内容加进修订中的论文中。

TOP

回复 39# 的帖子

爪哇堂兄的意见,对。
道理上对。但在操作上有难度。
因为对大多数学者而言,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见他人之所未见,想他人之所未想。
与别人商榷,不是自己的职责,至少不是主要职责。
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除非事关重大,否则事实上很难让学者放下新的研究不做,
而对自己看来显而易见的问题“不厌其烦地去一一挑明”。

不过从旁观者或是后来人的立场,
自然希望论文中对其他研究的问题指出的越明确越好,哪怕只是在注中捎带一笔。
因为许多问题如果不是大量地占有材料,特别是决定性材料,
是没有那么“显而易见”的。
而对某一问题而言具有决定性的证据,如果与论文主题并非直接相关,
也很可能最终被舍弃。

但这大概更多只能作为分外的希望,而不应当成任务去要求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2-2 22:23 发表
接受批评。
好在博士论文还没来得及出版。
我前段时间下载了一百多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及其主要成员在那段时间学术活动的论文,正在广泛阅读中,刚好可以边读边对对话,把一些对话内容加进修订中的论文中。
施兄好气量,看来要有望外之福了。也多亏了爪哇堂兄!顶!

TOP

回复 41# 的帖子

不过从旁观者或是后来人的立场,
自然希望论文中对其他研究的问题指出的越明确越好,哪怕只是在注中捎带一笔。
因为许多问题如果不是大量地占有材料,特别是决定性材料,
是没有那么“显而易见”的。
而对某一问题而言具有决定性的证据,如果与论文主题并非直接相关,
也很可能最终被舍弃。

這段話深得吾心。
私以爲,國內不少論文沒有好好利用注釋來進行學術對話,這些對話可能對於作者來說是額外負擔,對於讀者卻是買一送一的意外之寶。英語論文的注釋在這一點上進行得比較充分,當然像時下許多台灣論文就因爲太想表明自己什麽材料都看過了,反正失之瑣碎甚至把觀點淹沒在材料裏。
該怎麽對話,找誰對話,怎樣給論文搭建一個學術討論平台(說不好聽是寫這論文是奔誰去的朝誰開火),眼下是偶寫文章較費心之處,頭疼ing。

TOP

引用:
原帖由 爪哇堂 于 2010-2-2 22:39 发表
私以爲,國內不少論文沒有好好利用注釋來進行學術對話,這些對話可能對於作者來說是額外負擔,對於讀者卻是買一送一的意外之寶。英語論文的注釋在這一點上進行得比較充分,當然像時下許多台灣論文就因爲太想表明自己什麽材料都看過了,反正失之瑣碎甚至把觀點淹沒在材料裏。
該怎麽對話,找誰對話,怎樣給論文搭建一個學術討論平台(說不好聽是寫這論文是奔誰去的朝誰開火),眼下是偶寫文章較費心之處,頭疼ing。
是啊,虽然可以说是技术性问题,但都是大问题。期待爪哇堂兄分享心得!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2-1 23:46 发表

施某人做博士论文时,几乎找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主要当事人家属,而且一一登门拜访,几乎搜罗一切可用的一手资料。
别的不好说,
就史料的搜罗方面来说,
尤其是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相关的史料,我相信自己已经近乎做到了极致;
对于顾颉刚傅斯年关系史料,我拥有的应该更全面些。
至于具体引用哪些史料舍弃哪些史料,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那就全凭个人判断了。

常有人以为民俗学与史学或别的什么学科比会有些自卑,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别人要有是别人的事,我没有。
这是一个学者的底气所在。这种底气是熬苦熬出来的。鲁迅先生有言:“现在要图,惟只在熬苦求学!”
对一个人的尊重,也是对这种熬出来的成果的尊敬!
多炼熬功,不笑兄弟学科,也至少让别人少笑自己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