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立秋习俗
立秋之瓜话老北京十香瓜
中国天气网 2009-08-05 14:39:39
老北京人有“春吃萝卜秋吃瓜”的讲究。立秋之日,不但要肥酒大肉地“贴秋膘儿”,而且还要吃个瓜。家长给孩子买个瓜吃,必祝之曰:“吃个瓜吧,秋后好肥得滚瓜溜圆的。”在习惯上,立秋之瓜须早吃,故偏重于甜瓜,京谚曰:“早甜瓜,晚西瓜”。
甜瓜,亦名“香瓜”,起于初夏,终于晚秋。好瓜气味甘美芳馥,嗅之沁人心脾,酒肉之余,食之足以解腻。
旧京,香瓜的品种很多,品质各有优劣。
最早成熟的是“葫芦酥”,名列于五月之时鲜,鲜嫩多汁,瓜贩子称之为“水头好”,但香甜不足,瓜贩子说“五月鲜儿,水浇蔓儿,不保口头”。
二为“羊犄角蜜”,颜色与葫芦酥相同。唯顶丰而尾尖,其形如角,故号称“羊角蜜”。气味均佳,只是近尾处,苦不可当。这一品种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已很少见于市面。
三为“琉璃瓦”,色青而略间黄,酷似宫殿上的琉璃瓦,品质上乘,但产量太低,当年亦不多见于市。
四为“苹果青”、“竹叶青”,皆以颜色而得名,品质平平,好的甚少,然而产量较高,每逢旧历六月间触目皆是。
五为“蛤蟆酥”(蛙酥),色青个大,品质低劣,以“傻子卖豌豆——着吃多给不贵”而闻名,由于价格低廉,成为一种“穷人乐”的时鲜。
六为“倭瓜瓤儿”,色泽青绿,形似蛤蟆酥,但细而尾尖,唯瓜瓤呈桔红色,颇似老倭瓜。其品质不佳,产量也不高。其献身瓜市有如佛钵之县花,为时短暂。
七为“三白”,较葫芦酥略小,如羊犄角而圆,顶上有小凸瓞,其籽、皮、瓤三者皆白,气香味甘,但熟期较晚。这种“三白”自清光绪末年即不多见,以后则或为龙鳞凤角的珍品。民国以后,三街六市,所有瓜贩均异口同声吆嗬“冰糖味的三白旱香瓜儿”,其实都是用“锦皮三白”、“红籽三白”冒充顶替的,欺骗不识货之人而已。
八曰“老头儿乐”,形在瓜中硕大无朋;味在瓜中则淡而无味,色青黄不等,皮厚肉面,老人吃起来不费牙,食之足以饱人,是瓜中的下品。
九为“黄金坠”,是瓜中不可食之“特品”、“异品”。个头极小而扁圆,色黄如乳鸭。唯味甘芳,香气袭人,嗅之则令人欲醉,但食之却苦涩不堪,故富有人家购而陈于室内果盘中,以为薰香之用,其味胜于香椽佛手。
十为“十道黑”,形如黄金坠而略大,色白有黑绿色条纹,望之黑白分明,极富观感之美,足以赏心悦目,然不能吃,嗅之有生瓜气,没有实用价值。诚然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空有一副革囊”而已。
编辑:刘晓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老北京立秋要“贴秋膘”
中国天气网 2009-08-03 10:39:48
根据老北京习俗,立秋这天要多吃肉“贴秋膘”,储存下丰厚的资本好过冬御寒,家家要炖肉,或者炖鸡、炖鸭等。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因为在夏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北京人在这天吃炖肉别提多讲究了,特别是汉满两族。首先家里的主妇要到市场上买一大块非常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净,在炉子上坐好了锅,里面除了切成方块的肉和水以外,还要放上葱、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酱、盐、用文火炖。在这里面的料包可不简单,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蔻、砂仁、桂圆、小茴香、甘草等等二十多种中草药香料组成,炖出来的肉香味扑鼻。可以说在这一天里,整个北京城完全沉浸在炖肉的香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