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看待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看待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看待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

卓新平



唯物史观是正确认识宗教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宗教问题的前提和指南。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根据这一原则和立场,马克思主义基于宗教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依据其具体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实,来理解宗教的本质、起源和发展。不同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实,以及不同的“社会基础”和“社会背景”,会产生出不同的宗教或教派。对同一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中共存的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也必须首先分析其“物质经济生活条件”的不同,然后才能具体说明它们在思想、文化、教育、社群、传承上的差异。因此,面对今天宗教多元发展的现象,我们应该首先以此方法分析宗教群体、社团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捕捉同一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物质经济生活条件”下发展变迁的原因、线索及特点,特别是应关注其在 “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变革和发展。
    方法论决定研究的出发点及其路向。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研究、客观分析、实事求是。马克思曾形象地比喻说,“我们不是到犹太人的宗教里去寻找犹太人的秘密,而是到现实的犹太人里去寻找犹太教的秘密”,“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这实际上已经指明,研究宗教这一人类精神现象的方法是要从产生这一现象的现实社会基础出发来分析、解剖相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囿于任何现成的判断和结论,而必须弄清这些判断和结论所依据的现实条件、历史背景,即不是从观念到观念,而是从现实中揭示观念;不是简单地应用任何判断或结论,而是首先弄清它们的来源和依据,这样才能科学地运用前人根据其现实而达到的科学结论。在今天中国的现实中,我们的关注点应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存在决定意识与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

    马克思说,“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而不是相反,正是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宗教意识”的产生。只是在这一前提下,马克思才针对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认为当时的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所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现实,“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宗教的方法论来正确看待社会与宗教的关系,应在弄清宗教现象所依存、所反映的现实的基础上来认识宗教、分析宗教、界说宗教,进而把握宗教与其存在的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与欧洲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存在”不应该产生出像19世纪西方那样的“社会意识”。我们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来认识和分析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准确把握中国当今社会存在的性质,具体、客观地分析、研究今天中国的社会状况,弄清这种社会存在与今日中国宗教发展的内在关联及其客观规律。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看到“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真正认识到当今中国社会的真实特征及其特色,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角度来认识和评价当今中国的宗教存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9-8-11 9:51:1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