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辽大走出去的民俗学人(排名不分先后,请勿跟帖。)

王志清   博士
1、《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艺人生存现状调查》,
   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国家级刊物)
2、《蒙汉文化交融的社会记忆—以阜新地区的巴拉根仓故事为研究对象》
   发表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省级刊物)
3、《从传统到当下:民俗学视角下的丁村家戏的传承与变迁》
   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6期(国家级刊物)
4、《佛光掩映下的民俗生活史—以阜新地区的巴拉根仓故事为研究对象》
   发表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省级刊物)
5、《巴拉根仓故事的民俗功能解析》,
   发表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省级刊物)
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传承发展策略探究—以“谭振山民间故事”为例》
  发表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省级刊物)
7、《借名制—民间信仰在当代的生存策略》
   获中央民族大学第三届“博学杯”论文竞赛一等奖 , 拟选入民俗学专业的论文集
8、《巴拉根仓故事中风水传说的民俗解读—以阜新地区巴拉根仓故事的类型故事文本为例》
  发表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省级刊物)
9、《“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与阐释—论江帆持续性追踪研究故事讲述者的启示意义》
拟发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 文化艺术出版社
10、《地名透视的村落历史—一个农区蒙古族村落相关地名及其叙事的解读》
    拟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会议论文集》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2582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李扬,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即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师从乌丙安先生学习民俗学。1985年研究生毕业并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李嘉诚奖学金赴香港大学留学,师从陈炳良讲座教授,1994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5-87年任辽宁省文联民研会编辑。1987-97年任汕头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1997年调至中国海洋大学,同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学,在国内和海外出版的专著、译著、编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西方民俗学译论集》、《美国民俗学》、《人与兽:一部视觉的历史》、《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文学的方式》等14部(部分合作),发表论文、译文、文学作品等逾百篇。曾应邀赴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地参加AFS(美国民俗学会)、ISFNR(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主讲的《民俗学》入选“山东省高校首届百门精品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校各级科研和教学奖励20余项。现主讲本科《民俗学》、《民间文学》、校通识课《民俗文化》和研究生《叙事学》、《中国古代民间文学史》、《民俗理论研究》、《专业外语》等课程,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方向)。


本信息由李老师本人提供。非常感谢李老师的热心回复。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关溪莹(1974-),女,辽宁本溪人,文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吉国秀,辽宁清原人。1993年7月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1998年9月考入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2001年7月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钟敬文先生和万建中教授学习民俗学。2004年6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至今。

    研究领域:区域民俗学;民俗学方法论反思

   代 表 作:《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镇为个案》




    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

1. 《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镇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
2.《中国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1,第二著者。

论文

1. “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基于辽东Q镇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3)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与性别评论》第1辑收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
2. “知识的转换:从民众的知识到民俗学者的知识”,《民间文化论坛》,2006(3);
3. “文献、田野与自我:关于民俗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民俗研究》,2005(3);
4. “婚姻支付的变迁:一个姻亲关系的视角”,《民间文化论坛》,2006(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8)全文复印;
5. “当代婚姻与民众生活”,《民俗研究》,2004(4);
6. “清原镇族际通婚的变迁”,《满族研究》,2006(1);
7. “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辽宁大学学报》,2007(5),《新华文摘》,2007(23)论点摘编;《新华日报》2007年12月10日、《浙江日报》2008年3月10日、《山西日报》2008年1月21日、《甘肃日报》2008年1月2日以及人民网等转载,
8. “地方性知识的当下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06(6);
9.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合作机制: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6(3),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5)论点摘编;
10. “民间社会网络: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政干部学刊》2006(3);
11. “文化全球化:表述、想象与反思”,《辽宁大学学报》2006(4);
12. “婚姻习俗研究的路径:评述与启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2);
13. “功能、文化整体观与田野作业”,《民俗研究》2003(1);
14. “发展与论争:人类学视野中的田野工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4)。

获奖及荣誉称号

1. 《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2007;
2. 《中国节》,“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2007;冰心儿童图书奖,2006;
3.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07;
4.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2007;
5. 沈阳师范大学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07;
6. 沈阳师范大学“青年科研标兵”,2006、2007。

主持的科研项目

1. “老工业基地变迁的社会文化维度:领域、功能与风险”,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2007-2010;
2. “西塔朝鲜族社区文化资源集聚机制研究”,国家民委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基地联合项目,2008-2010;
3. “东北转型进程中的社会网络基础及其功能释放研究”,辽宁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2005-2007;
4. “民间网络资源与区域社会稳定”,辽宁省人文社科A类项目,2006-2007;
5. “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冲突与交融”,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2-2004。

中国民俗学网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expert/index.php?ExpertID=121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倍感亲切的吉老师,向你问好!
金天一
      1949年3月2日生,副教授 。
      1976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1986年至1987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综合大学进修。
      1995年至2005年被韩国庆熙大学校聘任专任教授 。
      主讲课程:戏剧理论、电视编导学、屏幕技巧学、编剧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在韩国期间讲授古汉语、医古文、中国国情学
      研究方向:影视理论、民俗学、社会学
      主要论著:国内发表的学术专著《电视编导学》;《屏幕技巧学》;合著《满族文学史》;《沈阳市朝鲜族地方志》;论文《中国古代戏曲道具引论》;《满族讲祖故事发展及其演变》;《身披科技光环的奇葩-电视编导学》等几十篇。到韩国后发表的译著有《悟导彼岸-Oughtopia》;《国际光明社会运动白书》;《地球村的和平》;《21世纪人类社会的课题》;《文化世界的创造》;《人类哟!祖国哟!同胞哟!》(诗集);《2002年足球世界杯韩国十大城市简介》;编译《重建人类社会的灯塔》;专著《韩国当代哲学Oughtopia解析》;论文《中国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与妇女地位的变化》;《韩国当代哲学的奇葩Oughtopia》等十多篇。
      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崇山中路66号 辽宁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      邮政编码:110036
      办公电话:0086-24-62202491
      E-mail:tyjz21@sina.com

TOP

辽大民俗学真是人才辈出啊。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回复 22# 的帖子

我也不好意思的跟一个:如此壮观的队伍,俩字儿形容——霸气!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陈映婕·简介


陈映婕,女,浙江杭州人。


2001年浙师大文学学士,2004年辽大民俗学硕士,2007年北师大法学(民俗学)博士。


浙师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


从事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西方民俗学理论与流派等课程的本硕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民俗学理论、村落民俗、节日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发表主要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课题多项。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厚颜跟帖!赞一个!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