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慧
杨利慧,女,1968年2月出生于新疆阜康县,籍贯四川省旺苍县。1991年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得民俗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从北师大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校任教。
2000年8月~2001年8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e and Ethnomusic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神话学、民间叙事学及当代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
学 历
1994.7~1996.7——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1.9~1994.7——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
1988.9~1991.7——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4.9~1988.7——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6.8~现在——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为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讲授“民间文学概论”、“神话学基础”、“民间叙事学”、“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1994.7~1996.7——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神话学研究工作,是中国民俗学专业第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员;
1991.9~1994.7——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兼任系教学秘书工作。
国外留学经历
2000.8~2001.8——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e and Ethnomusic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进行访问研究。
获奖情况
一、 国家级
1、 2001年9月,专著《女娲的神话与信仰》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
2、 2001年12月,与教研室同人一道,因“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得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4)。
二、 省部级
1、1998年12月,《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专著)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2000年2月,专著《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2000年6月,获得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简称“优秀教师奖”);
4、 2001年9月,与教研室同人一道,因“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4)。
三、 校级
1、 1998年11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一等奖;
2、 2000年12月,与教研室同人一道,因“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得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人排名:4);
3、 2003年3月,获“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第六届优秀青年教师奖”二等奖。
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1、1995年4月,于台湾省台北市参加“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史上的合理主义》(与钟敬文教授合著并为主要执笔人);
2、1995年11月,于海南省海口市,参加“海南省首届国际妇女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女娲信仰对于妇女的特殊功能》;
3、1997年6月,于山西省太原市参加“中国的祭仪、音乐与戏剧及其社会环境国际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街子乡的社火》(合著,第一作者);
4、2000年10月,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Columbus, Ohio State)参加“美国民俗学年会”;
5、2001年3月,应邀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主讲了“女娲之神——当代中国的神话与民间信仰”(The Cult of Nüwa: Myths and Beliefs in Contemporary China)专题讲座;
6、2001年5月,应邀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系主讲了“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The Art of Chinese Folk Paper-cutting)专题讲座。
主要学术著作
一、专著:
1、《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2、《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3、《金猴献瑞》(第2作者,十二生肖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
二、编著:
1、《钟敬文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2、《雪泥鸿爪——钟敬文自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婪尾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三、论文或译文:
1、《怀念东方学者w·爱伯哈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1992年9月;
2、《女娲神话研究史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994年1月;
3、《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复兴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民俗学研究》第1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4、《女娲信仰对于妇女的特殊功能》,《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增刊;
5、《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史上的合理主义》(与钟敬文先生合著),《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6年3月;
6、《始母神—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2期,1996年5月;
7、《中原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习俗的考察报告》,《中国民俗学研究》第2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8、《女娲信仰起源于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测—从女娲的人首蛇身像谈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1996年11月;
9、《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粘连与复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1996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1998年3月;
10、《传承与变异—女娲神话的流变》,《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5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11、《甘肃天水地区的女娲信仰》,《民俗曲艺》(台北)第111期,1998年1月;
12、《街子乡的社火》(合著,第一作者),《民俗曲艺》(台北)第115期,1998年9月;
13、《生民造物的始祖与英雄——谈猴神话》,《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
14、《中国神话学的现状与未来》,《文艺报》1999年9月21日;
15、《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思想》,《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1999年9月;
16、《历史关怀与实证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之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1999年11月;
17、《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钟敬文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2002年3月转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世界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神话和故事》,《民族文学研究》2001第1期,2001年2月。
学术访谈和札记
1、《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札记》,《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2001年6月,第二作者;
2、 《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的学生培训与课程设置》,《民俗研究》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第一作者;
3、 《心灵深处的怀念》,《大公报》(香港)2003年1月23日摘要刊登;《群言》2003年第3期全文刊登;《中国教师》创刊号转载。
4、 《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2003年3月,第一作者;
5、《阿兰·邓迪斯:精神分析学说的执着追随者和民俗学领地的坚定捍卫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2003年9月,第一作者。
承担的科研项目
1、教育部2000年“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现代民间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异。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00~2005年。
2、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民间叙事的讲述与表演。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03.1~2006.1。
3、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的神话母题。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1996.10~1999.10。
4、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古代东方文化的曙光——中原神话文化价值论析。参加者,排序3;起止时间:1991.4-1996.5。
5、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独立承担;起止时间:1994.7--1996.7。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北京市海淀区第12届人大代表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委员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