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2年5月19日辽园读书会汇报

2012年5月19日辽园读书会汇报

周波
        拟汇报书目:《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洁净与危险》、《文化与交流》、《宗教人类学导论》、《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
       因为毕业论文和仪式有关,所以我恶补仪式方面的理论。前两本是以前研一读书会读过的,当时看得一知半解,所以现在重读一遍。
1、特纳 著《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2006.4第一版
      特纳在1966接手摩尔根讲座之后,发现“摩尔根十分严谨地记录下了很多宗教仪式,却很明显地倾向于把宗教研究放在与亲属研究和宗教研究并不平等的地位上,没有把很大的注意力投入到宗教记录之中去。”他认为:宗教信仰与宗教行为应该是主题。作者形成这样的认识,也是在对恩丹布仪式的田野工作中逐渐得出的认识。特纳进行仪式研究时供职的研究所是对殖民地“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使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加清楚地见到他们所涉及的各种力。”特纳的贡献在于将仪式的“力”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地位。
      第一章中作者对伊瑟玛仪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运用了结构主义理论指出仪式内部的结构的多重组合关系象征着生命对死亡的战胜。特纳指出:在象征的领域把每一个象征单独拿出来,与其他的象征分别开来,它的多重实在是最为显著的特征。我们在分析象征的意义时,必须在整体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背景来感知。我们应当寻找在不同的层次之间互相联系的象征,从而阐释当地文化。
        第二章“双胞胎”在非洲的恩丹布人中引起了困境。从生理和经济上来说,它代表了过度。而在分类中又给人们带来不小的困扰,因此别的非洲社会可能会杀死双胞胎或其中的一个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在恩丹布双胞胎仪式上,母亲会跳舞并恳求观众提供衣物和钱。仪式以过度生育的方式,充分地展现了性行为的“动物性一面”和“人格性一面”。特纳发现仪式中平等主义色彩浓厚。他描述了仪式中的猥亵行为,并认为这些行为“在具有社会秩序的服务之中加入无秩序的力量”,反而使统一体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特纳借鉴了范热纳的“通过仪式”理论,并重点探讨了其中的阈限阶段。他以“交融(其他译名:公共域、共同体等)”来说明阈限阶段的特征。交融具有无结构的特点,交融的最大化能够引起结构的最大化,从而产生革命式的斗争,以此来达到新的交融。交融分为:存在性的交融、规范的交融、空想的交融。
      特纳最后写道,社会是一个过程—一个辩证的过程,其中包含着结构和交融先后承继的各个阶段。他认为仪式的阈限对于结构等级中的人都是一种“需要”的满足。
2、道格拉斯 著《洁净与危险》,民族出版社,20089月一版
       道格拉斯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污垢,它只存在于关注者的眼中。去除污垢并不是一项消极行动,而是重组环境的一种积极努力”。她肯定了个体的积极能动性,“禁忌有赖于某种形式的团体性共谋”。道格拉斯不提倡在宗教的定义精雕细琢,主张对不同民族关于“不同的命运”和“在宇宙的地位”的众多观点作一个比较。同时,只有先正视自己关于污染的观念,才能期望去理解其他民族的相关观念。道格拉斯对于污染的理解的比较的和相对主义的立场值得我们学习。
       有污秽的地方必然存在一个系统。污秽是事物系统排序和分类的副产品(道格拉斯语)。分类是人类的一个基本思维,随着历史的发展,污秽和系统也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道格拉斯和特纳一样认为无序既象征着危险,也象征着力量。
3、利奇 著《文化与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09一版
        利奇此书的每个小节篇幅不大,但是观点都很发人深思。
       利奇认为经验主义(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结构主义)—是互为补充而不是彼此矛盾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他更声称自己1954年的风格属于理性主义,1961年属于经验主义。我们在借鉴外国理论时,不能因为别人说这个理论过时了就彻底的否定它。每个理论范式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不是绝对的矛盾关系。
      利奇区分了代号与符号两个术语:代号关系是接近的关系,因而主要是转喻关系;符号关系则是相似的关系,因而主要是需要作进一步解释的隐喻关系。他还区分了信号和标志:信号永远是因果关系的组成部分,标志是一种指明关系。术语的界定是因为意义产生于两种方式的互换之中。
      利奇在此书中对仪式象征的探讨很多,对涂尔干和范热纳理论的借鉴较多。另外他所制定的图表,比较好懂,不故弄玄虚。
4《宗教人类学导论》、《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介绍仪式理论的概论性的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