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马强 白兰】市场、移民与宗教的根植

【马强 白兰】市场、移民与宗教的根植

  

市场、移民与宗教的根植

  ——浙江省义乌市伊斯兰教民族志研究

  □ 马强 白兰



  20世纪末,中外穆斯林快速移植浙江省义乌市,当今,义乌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穆斯林居住社区,这里的伊斯兰教具有复杂的族群背景,在教派特征上表现为多元一体性。在这里,市场、移民与宗教社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商业活动如何影响人们的宗教行为和生活,以及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宗教的根植面临着怎样的文化适应与考验?

  据《义乌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义乌共有户籍人口697368人。除户籍人口外,还约有160多万流动人口在义乌活动。

  有研究表明,历史上穆斯林先民曾在义乌留下足迹。据《金华府志》记载,元代曾有17位回回官员在此任职。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这里的回族仅有两人,1964年有11人,1982年有19人,他们主要是因工作分配、婚嫁、经商等原因进入义乌的。

  大批穆斯林进入义乌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有回族、维吾尔族等前来从事商品贩运、开设小型餐馆等。1998年后不断有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等国家的穆斯林前来义乌订货。2000年后,外籍穆斯林商人不断增多,并且逐渐由行商变为坐贾。阿拉伯商贸公司的开办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回、维吾尔等民族的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到此担任翻译。那些语言技能熟练、懂得外贸出口程序、掌握了一定数量外籍客商的翻译人员又逐渐脱离原服务公司,自己独立开展业务,从而出现代理商贸公司不断增加,穆斯林人口数量也逐年增长的势头。

  来自国内外的穆斯林主要从事外贸及餐饮业

  义乌穆斯林主要从事外贸出口、清真餐饮(包括餐厅、超市、清真肉食品屠宰、运输、销售等)、纺织品加工(衣服、礼拜毯、纱巾等)和幼儿教育四大行业,其中前两种行业占主导。

  由于迁移人口的流动性强,来源复杂,各种商业代理公司遍布义乌各写字楼及居住社区,要统计这里穆斯林人口的准确数字几乎不可能。笔者根据义乌清真大寺自2006年2月以来统计的参加主麻日聚礼的人数资料,以及田野调查获得的穆斯林餐厅、工厂、超市、摊点、各临时礼拜点等的情况,估算义乌穆斯林最大人口数为21310人,最小人口数为10310人。

  按照迁出地分类,义乌穆斯林分为国外和国内两大部分。国外穆斯林主要包括阿拉伯人、非洲籍黑人、印巴各族、中亚各族、东南亚各族等。国内穆斯林主要是来自西北、西南及中原地区的回族,以宁、新、青、甘、滇、豫等省区较多,其次有来自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族,另外还有个别来自西北地区的东乡、撒拉、保安等族。

  宗教活动场所从无到有

  在义乌清真大寺建立前,穆斯林的聚礼场所已经历了数次搬迁。根据1989年就在义乌贩卖皮毛的甘肃省礼县盐官镇人马送弟口述,1990年就有40多位盐官镇人在义乌贩运皮毛,其中有十几位哲合忍耶教派的阿訇,曾在义乌老火车站三岔路口附近的森工大楼(已拆除)设立过礼拜点。同期,在另一处还有一个维吾尔族设立的礼拜点,后来随着城市改造和扩建都停止了活动。

  2001年,义乌市政府为方便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批准在红楼宾馆设立了浙江省首处县级接纳国外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伊斯兰教临时活动场所。到2004年春季商贸活动期间到此参加聚礼的人数已超过2000,礼拜者的队伍延伸到马路上,经常造成交通堵塞。鉴于此,义乌市政府决定建立义乌清真大寺。截至2007年8月底,义乌共有包括清真大寺在内的各类伊斯兰教活动场所13处。除了3处外籍穆斯林建立的礼拜点没有专职的教务负责人外,其余各场所的教务都由中国人负责。

  义乌穆斯林主要是国内外流动人口,一旦有人亡故,通常都会运回原籍埋葬。但外籍人士亡故后因涉及外交事宜,需办理很多手续,落实伊斯兰教规定的速葬习俗具有一定的困难。对此,义乌市政府在奇山陵园的一角开辟了穆斯林墓地,截至2007年10月已有13位中外亡者在此安息。

  不断壮大的清真餐饮业

  根据最早在义乌开设清真餐馆的青海回族林占海口述,1997年,义乌只有两家清真餐厅,一家是维吾尔族餐厅,另一家就是他开设的伊布拉欣餐厅。2001年,随着义乌穆斯林人口的增加,牛肉拉面馆才大量出现。据义乌清真大寺管理委员会统计,目前,青海人在义乌开设的兰州拉面馆有150多家。另外,新疆、河南、云南、甘肃、宁夏等地的回族、维吾尔族开设的小餐馆约有20多家。义乌大型清真餐厅始于2001年,截至2007年10月底,义乌大约共开设了43家大型清真餐厅,其中8家先后关闭或转让。剩余的35家中,外籍穆斯林开设或中外联合经营的有23家,国内穆斯林开设的有12家。这些餐厅主要分布在商贸区和中外穆斯林较为集中的生活社区。

  自2004年以来,截至2007年10月底,义乌专门经营清真肉食品的店铺大致共有9家,全部由国内穆斯林经营,主要销售牛、羊、鸡肉,批零兼营,外籍穆斯林餐厅的肉食品也多由此供应。

  在穆斯林聚居社区附近,有一些小吃摊点,经营者多为西北的回、维吾尔等民族,这些摊点数量不多,但方便了周围穆斯林的生活。

  宗教文化教育由民间自发组织

  义乌穆斯林来自国内外各地,以成人为主,普遍具有伊斯兰文化知识背景,内部拥有大量的教义阐释者,他们能够作为社区精英宣传伊斯兰教教义,独立进行社区教化。义乌清真大寺因距离穆斯林生活区较远,不能充分发挥日常的宗教教育功能,宗教文化教育活动就主要由民间自发组织,主要有以下一些方式。

  主麻日聚礼学习是主流渠道 穆斯林每周五都会到清真大寺参加聚礼活动,阿訇在此宣讲教义,解决穆斯林在现实中遇到的教法问题。但因义乌穆斯林族群复杂,语言各异,阿訇的汉语宣讲让外籍人士很难获益,如何通过大寺对全体人员予以教法解答,并对重大事情进行民主协商是目前清真大寺面临的困境之一。

  宗教活动点的劝鉴 在各宗教活动点,有负责教务的阿訇,或是前来义乌经商的国内外民间宗教人士组织的学习。他们的宣讲内容多为提醒穆斯林要两世并重,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崇拜和纪念安拉,遵从先知的教导,遵纪守法,合法经营,力行善功,善待他人,等等。

  周末定期学习活动 活动主办者通过网络召集大家每周在某住户家中或某公司聚会,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往往与宗教功修或义乌穆斯林现状密切相关,例如缴纳天课、处理利息、区分回扣、跨境婚姻、子女教育及与非穆斯林的交往等问题。参与者人数不等,每次大约在15人至70人之间。

  家庭聚会和斋月互访 大家一起礼拜,学习经训,能够通过集体的行为传承宗教传统,借以教导子女,联络朋友及家人之间的感情,加深信仰者的信念。

  旅游休闲 义乌穆斯林通过媒体和通讯工具等组织的以旅游休闲为主要内容的聚会活动,往往也是传播伊斯兰知识的教育活动。届时大家一起游玩,一起礼拜学习,既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充实宗教知识,很受广大青年人的欢迎。

  网络通讯工具 网络聊天和通讯工具既是从事商贸人员日常处理业务,获得商业信息的工具,也是穆斯林相互交流宗教知识和信仰心得的网络空间。

  网络社区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网络社区已经成为宗教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穆斯林网论坛“义乌社区”板块开办于2005年1月28日,同年网名为艾哈迈德者又开办了“义乌穆斯林”,这是目前能够阅读汉语的义乌穆斯林最为重要的两大网络互动平台。

  纸质媒体 现在主要有《时光》,该内部交流报纸重点发表宣传伊斯兰教基础知识和反映义乌穆斯林生活的文章。时光伊斯兰文化咨询服务部同时经营部分有关民族、宗教的学术书籍和宣教书籍,方便了义乌穆斯林的阅读需求,尤其对那些经常与穆斯林客户打交道,希望了解其风俗习惯的汉族读者有很大帮助。此外,清真大寺编印有《走进伊斯兰》的宣传册。

  义乌伊斯兰教的特点是复杂性与国际性

  穆斯林群体的复杂性和国际性。无论与唐宋时期来华的中国穆斯林先民相比,还是与国内西北、西南及中原地区传统的穆斯林社区相比,义乌穆斯林群体都体现出了复杂性和国际性。这里的穆斯林群体基本涉及了国内外各个较大的穆斯林族群。除了国内回族和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外,国外大的族群主要有印巴人、中亚人、阿拉伯人、非洲黑人、土耳其人、伊朗人等,根据各自的国籍(或居住地域)、语言(或方言)等又能够细分出更多的小群体。义乌伊斯兰教的多族群、多语言、国际性特点也是义乌伊斯兰文化多元化的主要原因。

  教派的多元一体性。国内外通行的三大教义学派(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和四大教法学派(哈乃菲、马立克、莎菲仪、罕百里),在义乌穆斯林中都有遵守者。但总体上逊尼派教义学派占绝对优势,哈乃菲教法学派处于主流。其他教法学派的恪守者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而且只是在各自认同的小群体的交往中才会得到提醒和强调,鲜明的教派思想通常体现为个人行为。义乌清真大寺象征着宗教权威,奉行的主张具有统一教派思想的作用,使义乌伊斯兰教的教派体现出了多元一体的特征。笔者认为,文化在新的移植过程中其内部会变得更加宽容,以便强化内部认同,取得优势地位。

  义乌穆斯林人口以中青年居多。这里的穆斯林人口年龄结构基本介于18岁至50岁之间,他们思想活跃,具有创业理想和文化传播热情。他们普遍具有一定的伊斯兰教经学水平,注重宗教操守,能够解释教义,维护社群中的信仰认同。他们大多从事中间贸易,能够沟通厂家和客户,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受到义乌本地人的尊重。这里的穆斯林女青年较多,女性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参与也较多,在整个义乌穆斯林社区,尤其是在网络社区的发展中经常能够听到女性的声音,这在国内其他城市中较为少见。

  义乌穆斯林具有强烈的宗教身份认同。在义乌各种市场、公司、清真餐饮业较为集中的繁华街道及穆斯林居住较为集中的小区,随处都可以见到衣着符号鲜明的穆斯林妇女。那些不遵守伊斯兰服饰要求的人反而会感到窘迫,并随时能够得到来自信仰群体内部的劝鉴。各种款式的巴服、阿拉伯大袍和五颜六色的头巾成为引领这个城市的另一种时尚,服饰作为文化符号彰显了义乌穆斯林强烈的宗教认同。在笔者访谈过的多位女性中,很多人认为这里比国内穆斯林聚居地区的教门氛围更浓。当前,在义乌清真大寺、网络社区及现实互动中,大家出散财物,积极组建临时宗教活动点并参与集体礼拜活动,扶危济困,合法经营,共同自觉维护清真餐厅不卖酒的传统等行为,都表达了义乌穆斯林对宗教身份的认同,违反宗教传统的行为会受到社区成员的监督。

  载体的移植与宗教的传播。与早期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回族先民相比,当前进入义乌的各穆斯林族群的移植进程迅速,流动频繁。伊斯兰不再是初涉远洋的异质文明,异域的、区域性的、具有鲜明族群特征的伊斯兰文化在义乌都能同时展现。随着全球化背景下文明间交流渠道的拓展,以及国内各族穆斯林的宣传,伊斯兰文化载体的移植进程相对平缓。在义乌生活的汉族,尤其是长期与穆斯林外商进行商业交往的厂家,为了做到尊重和理解他者的文化,以便更好地合作和适应客户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原则,他们自身也需要了解必要的宗教知识。近年来因不同信仰群体间的互动,不乏个体归信伊斯兰教的现象。其中既有本地青年因商业互动、婚嫁等原因归信的现象,也有外地打工者因与穆斯林接触而归信的事例,但以女性居多。

  宗教文化内部的传播主要是信仰群体内部不同教派追随者因日常互动而产生的改宗,外籍穆斯林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尤甚,但主要是国外伊斯兰思潮和新的教派运动对中国穆斯林个体的影响,大规模的改宗并没有出现。这种改宗既有传统教派的恪守者转而信奉国外教派的个案,亦有经过比较和了解,反而追随国内传统教派的事例。但内部信仰文化的交流以培养教派宽容思想为主流,大多数固守某一教派观念的个体,在信仰群体各种宗教思潮的合力作用下,会产生包容的教派观念,甚至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认为自己没有教派思想。

  文化偏见小,文化歧视少,这是新兴穆斯林移民城市的共同特点。义乌在20年前几乎看不到伊斯兰教的踪迹,因而这里没有因民族之间的历史伤痛而导致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文化偏见及心理隔阂。义乌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基本不存在文化隔离心态,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载体之间相互持有开放心态,日常频繁的互动为两者之间的了解提供了便利,既有利于国内外穆斯林尽快融入世俗的都市生活,又有利于在义乌生活的非穆斯林了解基本的伊斯兰教知识,使两种文化载体之间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融合。

  义乌伊斯兰教发展中的市场因素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移民的迁入,义乌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小商品批发城的形成,为传统上喜欢流动经商的中外穆斯林提供了良机。可以说,没有义乌迅速发展的市场,便捷的经济服务体系,丰富的产品,以及文化上的包容心态,就不会有大量穆斯林移民的进入。市场本身的优势是20世纪末义乌成为中外穆斯林移入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移民的进入时间看,这里晚于广州,但从移民的发展速度、数量、规模、行业参与、文化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这里已经远远超越了广州。

  迄今为止,义乌5次大的市场拓展,每次都伴随着城市的地缘扩张。市场的延伸,也将房地产、餐饮、加工、批发零售、旅游住宿等行业一并卷入。义乌穆斯林的居住格局和居住空间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宗教活动点的形成与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穆斯林自发建立的流动宗教活动点的增加,一方面能够反映前来义乌的穆斯林人数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能说明义乌穆斯林人口的散居化程度不断提高,并且有从城内商业区向城外新兴生活区扩展的趋势。

  地缘扩张与穆斯林社区的形成和变迁

  随着商贸业的发展,义乌城区面积以惊人的速度扩张,范围所及的村民不断被市民化。城市社区的地缘扩张同样引起了穆斯林居住格局的变化。义乌稠城街道所辖商贸区因清真餐饮业的兴起,至今仍是中外穆斯林最为集中的生活社区,外来人口的增加引起的城市居住社区的拓展,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迁入人口进入稠城街道的边缘地带。近年来穆斯林租房的发展趋势是距离商贸区越来越远。总之,市场边缘地带新兴的居住小区是外来穆斯林重点选择的生活空间,这些地方也孕育着未来的小型宗教社区。

  由此可能会有多个宗教活动点的形成,这一方面能够为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提供方便,为民间自发的组织学习和互动提供平台,避免少数人因长期脱离宗教熏陶出现信仰淡化的现象,起到社区监督和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维护不同信仰群体间的团结和友谊,发挥社会控制功能。另一方面也可能形成教派或地域人群集结的宗教社区,从而降低了原来只有几个宗教活动点时族群之间的互动和宽容,并可能会引起义乌清真大寺权威和穆斯林之间认同感的下降,产生各种分离倾向。

  作为穆斯林新进入的城市,伊斯兰教通过不同族群载体的活动已经渗入到义乌的各个角落。近年来,因人口众多,族群复杂,流动性较强的中外穆斯林的移入,给义乌城市管理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迁移人口要适应当地的文化,产生社区归属感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尤其是外籍穆斯林,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文化涵化过程。对一个以前从来没有伊斯兰传统的城市产生或培养归属感,需要城市管理者和穆斯林双方的共同努力。就管理层面而言,保持宽容的文化心态,采取适当的沟通措施,拓宽民间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渠道,发挥能够代表穆斯林利益机构的中间桥梁的作用,及时把握信仰群体的心态,将穆斯林真正当做义乌建设的新力量,在宗教生活、经济活动、文化教育、政治参与等各个方面都予以充分考虑,可能是培养穆斯林感情,促进伊斯兰教根植的关键。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