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美国博士生系列讲座综述
美国博士生系列讲座综述
系列讲座之一
题目:Folklore the Way I Learned it: Concepts from a US Student
(一个美国博士生所理解的民俗学的概念)
讲座人:Curtis Ashton
时间:10月20日
地点: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西701
第一部分:Curtis Ashton介绍了自己的学术背景。
他在印第安纳大学师从于理查德.。鲍曼攻读民俗博士学位, 2007年来到中国,选取了北京东岳庙作为学位论文的调查地点。
此外,他还对政治人类学、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奥运会、家族史、民俗和万维网等等有浓厚的调查兴趣。
第二部分:他介绍了自1990至2000年之间美国学关于民俗概念的相关理解。
从体裁的角度来说,民俗是一种表达性文化。从群体的角度来说,民俗是“一些小型群体的艺术行为方式”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说,民俗既是传统,又是不断变异的,它是传统性和创造性的结合体。作为一门学科,民俗学的主要方法是民族志和解释分析的方法,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理论是表演理论。
1.民俗作为一种表达性文化
所谓的“lore”(俗)既包括非物质层面因素也包括物质层面的因素,非物质层面的因素有信仰、态度、价值观念等等,物质层面包括口头艺术、物质文化、惯习等。俗是一种生活模式,俗可以是传统的知识,也是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习俗。
2. 民俗是群体的行为方式
阿兰.邓迪斯说:“谁是民?”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是民。道比认为,每一个人拥有多重的群体身份(角色)。人的身份(角色)有两种:先天赋予的和后天取得的。先天赋予的身份(角色)包括年龄、种族、性别、阶级等;后天取得包括国籍、宗教、教育、职业、婚姻、家庭地位等。每一个民俗之民都在不同的群体中拥有多重的身份。
3.民俗是传统的也是不断变迁的
所有的群体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传统,同时,所有的个体又是都处于不断创造之中的。。所谓的传统都是不断被创造发明出来的,往往以一种稳定的形态呈现出来,而传统本身是不断变化的。传统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种“活态传统”,因此,传统总是会有这样的困境:总是要消亡的。
4.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
如何抓住正在消亡的东西呢?记录下来!民俗学的主要方法是民族志的方法,所谓民族志就是对一个民族的图像的记录描述。民族志主要是写“他人”,民族的主要的两种的趋向是马林诺夫斯基提倡的科学民族志和格尔次提倡的文化解释的民族志。
撰写民族之的一般步骤是:搜集民俗资料→ 观察→呈现→ 解释→ 分析→形成民族志
第三部分 民俗学研究的当前热点问题
“folklore”作为一门学科合适吗?
民族自志和民族志的声音
因特网和数字民俗的民族志
文化旅游:商品化
参考文献:
• Oring, Elliot. Folk Groups and Folk Genres, 1989
• Schoemaker, George, ed. Emergence of Folklore in Everyday Life, 1990.
• Toelken, Barre. Dynamics of Folklore, 1992.
• Jones, Michael O. Folkloristics, 1995.
• Dundes, Alan. International Folkloristics, 1999.
系列讲座之二
题目:Walls That Talk
(古墙的诉说)
讲座人:Curtis Ashton
时间:11月10日
地点: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西701
本次讲座Curtis Ashton主要介绍了他在东岳庙的田野调查的经验。
系列讲座之三
题目:American Folklore Study: A Disciplinary History
(美国民俗学:一个学科的历史)
讲座人:Curtis Ashton
时间:11月23日
地点: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西701
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了美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的发展
1888年美国民俗学会成立。美国民俗学自建立之初就存在着三种学术趋向:学术研究 、公众宣传 、流行艺术
20世纪以来
美国民俗学学术研究有两个倾向:人文倾向(文学)和社会科学倾向(人类学)
文学倾向的主要代表人物
弗兰克斯.詹姆斯.查尔德(Francis James Child)
哈佛教授从事于中世纪文学研究,对旧式英语和苏格兰传说。
乔治.兰迈.凯瑞哲(George Lyman Kittredge)
查尔德的学生,他被鼓励向“传统文化的携带者”收集歌谣传说,在哈佛大学建立的调查档案。
斯蒂斯.汤姆逊
他是凯瑞哲的学生,是印第安那大学的教授,主要从事于歌谣、故事的研究,他把芬兰方法介绍到美国并且演变成故事形态学。
埃克尔.泰勒(Archer Taylor)
把《美国民俗学》重新拉向人文方向。
理查德.多尔逊(Richard Dorson)
哈佛大学毕业,在印第安那大学建立民俗学系。
人类学倾向的主要代表人物
博厄斯
哥伦比亚的教授也是哥伦比亚博物馆的馆长,他放弃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提倡“历史特殊论”,主张民族志调查,建立了人类学的四个领域,是《美国民俗学期刊》的编辑。
亚历山大.F.查博伦(Alexander F. Chamberlain)
他是博厄斯的学生,是克莱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露丝.本尼迪克特
博厄斯的学生,撰写了《文化模式》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
他是多尔逊的学生,伯克莱大学的民俗学和人类学教授,实现了向解释人类学的转向,提倡心理分析的方法。
20世纪末
美国民俗学三种学术趋向逐渐汇流
21世纪以来
在美国很多大学里面民俗学系被取消了。大部分的民俗学家仍在英语文学和人类学系从事研究,大部分的公众民俗家们大都经过了学术训练,一些流行艺术家也和民俗学们一起工作。
系列讲座之四
题目:Folklore Methods: The Changing Nature of Ethnography
(民俗学研究方法:民族志的发展)
讲座人:Curtis Ashton
时间:12月8日
地点: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西701
本讲主要讲述了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族志的发展。
一、当前的关注的热点问题
Folklore是一门学科吗?
民族自志和民族志的声音;
因特网和数字民俗的民族志
文化旅游:商品化旅游民族志/旅游者的民族志
二、1888-1986之间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
怎样抓住即将消失的东西呢?记录下来!民俗学资料记录的方法有:文学、考古学、声音录音、图片/图像记录等
民族志是一门科学还一门文学艺术呢?
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民族志不等于游记,它需要调查者独自一人在一个地方带上很长一段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搜集当地的事实,通过地图、图表等描述下来,这样记录下的民族志相当于对调查地点的一种“社会构建”。
格尔次认为民族志应该是基于参与者观察基础上的解读,通过深描,从局内人的观点
阐释。田野可以是在自己的家乡,不必非得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格尔次认为民族志是阐释意义的而不仅仅是描述事实的。
三、1986年后民族志方法的反思
1.文学修辞的应用
民族志者在写作中: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所向无敌的英雄和一个标准的科学家;把当地人看作是静止不变的,没有事先与当地人的许可。这里仅仅是把民族志当作了一种体裁,而且还有很浓厚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2.民族志诗学
认为,现代记录技术手段的改进改变了记录的内容、语境、方法和理论;当文本转变成语境时总会了信息的流失;于是,丹尼斯.泰迪洛克和戴尔.海默斯试图通过转录和翻译的方式来获取当地的审美。这种方法实现了从客观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3.《写文化》(马尔库斯和克利福德,1986)的新的方法
《写文化》这本书中,主要是反思民族志的效果,按照这本书的观点,田野调查都是有政治趋向性的。克利福德认为所谓的对话实际上是发生在“自觉的,有政治意义的主体”之间的。马尔库斯通过在“多个调查地点”对 “立体的、全面的、流动的文化现象”的调查寻求文化的同一性。
四、如何做田野调查呢?
经典的方法: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呆上一年,记录下来,然后对“信息提供者”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在结尾的地方写上一些对那些处于困境的文化要加以保护的情愿。
新的方法:承认在田野中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参考多个文本,选取多个调查地点,通过“多种声音”呈现不同主体的观点,最后分析文化是处于流变中的,没有必要担心,尽量的为解除当地的贫困做些活动。
参考文献:
Malinowski, Bronislaw. 1928 [1964].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New York: Dutton.
Geertz, Clifford. 1973.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Tedlock, Dennis. 1992. “Ethnopoetics.” In Folklore, Cultural Performances, 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 Richard Bauman,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ifford, James, and George Marcus, eds. 1986.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rcus, George. 2007. “Ethnography Two Decades After Writing Culture: From the Experimental to the Baroque.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80.4, (Fall): 1127-1145.
Anagnostu, Yiorgos. 2006. “Metaethnography in the Age of ‘Popular Folklor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19.4 (Fall): 38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