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裁缝
□ 曹保明 文/图
|
崔月玉和她的母亲
|
每当金达莱和百日红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田野上开放的时候,一个叫崔月玉的人就该下乡了。她挎着一个篮子,走进田野,走进大山,也走进村落人家的院子。她把花儿采下来,干什么呢?原来,她要把花儿的颜色过渡到朝鲜族服饰上。因为她是一位著名的朝鲜族服饰艺术家,大伙都叫她巧手裁缝。
一
巧手裁缝崔月玉有个传承“源”,那就是她的妈妈金贞姬。女儿的手艺完全是从母亲那里传承过来的。
19世纪末,崔月玉的先辈金河延、元银淑等人落户于吉林省安图县,他们把从小学过的传统服饰技艺和织布方法传授给自己的长女金贞姬。贞姬小的时候,胆子就很大,手也很巧。她小小年纪英勇送信的故事还一直在流传。
9岁那年,贞姬认识了一个小伙伴叫英姬。英姬是一个革命者。一天,英姬需要把一封很重要的信送给游击队,可是鬼子们已经盯住了英姬。这时贞姬说:“把任务交给我吧。”她把信件缝进了衣服的飘带里,走出了屋子,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把信送到了游击队手里。后来,英姬逢人便说,忘不了那个勇敢的小姑娘,忘不了那个走向敌人封锁线的衣带飘飘的贞姬。
崔月玉是贞姬的第三个女儿。小时候,她天天围着母亲转,看着母亲画画、设计、裁剪,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那些故事都是母亲在小油灯下讲的,手艺也在一个又一个油灯之夜学成。
在崔月玉的记忆里,家中困难,母亲总是用她的巧手缝些烟荷包、绣花枕头,然后拿出去换些零花钱来用。她的童年,就是看着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剪啊,缝啊,然后把做成的物件装在筐子里,挎到集上去卖。女儿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中。
一天,天阴了,眼看就下起了暴雨。可是,母亲依然挎着小筐,装着夜里做好的绣品荷包走了。女儿月玉心疼地哭起来!她暗下决心,要替母亲分忧。手被针扎得不断淌血,她也不停歇,终于做出了一小筐精美的荷包。
那一夜,暴雨如注。很晚,母亲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很远的集市上赶回来。她一看女儿被针扎破的小手,再看一眼女儿绣出的一个又一个好看的小荷包,便一下子把自己的乖女儿搂在了怀里。
二
在母亲的教诲下,崔月玉很快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女裁缝。谁家有重要的日子,地方上举行纪念活动,或者过年过节要穿新衣,都会想到要请崔月玉来做,似乎不穿上她做的服饰,就不能称之为过节。
经过几十年的磨炼,现如今,一个出色的朝鲜族服饰艺术家已经诞生。崔月玉在2006年被吉林省命名为民间服饰杰出艺术家,2009年成为国家级朝鲜族服饰艺术传承人。
每个星期,住在延吉的崔月玉都要去乡下看望母亲。母亲住在离市区34公里处的老家,她不愿离开这里。平时,母亲总是把布料摆在炕上裁剪。一到星期天,女儿就该来“讨艺”了。她总是找出几件旧衣裳铺在炕上,一边讲裁剪的过程,一边告诉女儿制作朝鲜族民族服饰的手艺和秘诀。女儿呢,一边帮妈妈摘豆角,洗大葱,一边认真地听,细心地记。朝鲜族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就在这口传心授中传承下来。
三
每次回乡,崔月玉等于走进了大自然的艺术天堂。天是蓝的,草是绿的。大自然和生活的一切美丽,都被她纳入到民间服饰的制作技艺里。她每次都要从家乡的院子里带回几束花,回来插在窗台上的瓶子里,浇上水,让花儿盛开。她时常把花带到印染作坊去,与出缸的布料颜色进行比较,并试图从中提取染料。她想让衣服的色彩与大自然的色调一样多彩和美丽。
崔月玉始终认为,这种天然的色调同裁缝的手艺一样重要。妈妈曾告诉她,从前朝鲜族使用的染料不是化学工业所产生的,完全是从天然的草、树和矿物质中提取而来,所以朝鲜族服饰的色彩美丽、鲜艳而又自然。她不能丢掉这门传统的印染手艺。
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自然色彩。她总是走到自然之中,按着妈妈的讲述,把什么树出什么颜色,什么草出什么颜色,什么花出什么颜色,在大自然中搜集来。所以人们看到,崔月玉作坊做的服饰,无论是花瓣、花纹、花色、底色、边纹和图样,都和大自然的色彩一样。它们带着大自然的印迹和原色的芳香,把人装扮得美丽又大方。
崔月玉还致力于传承人的培养,她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将技艺传授给儿子、儿媳和徒弟,培养了第四、第五代传承人。
崔月玉喜欢听母亲唱《织机之歌》,每次去看母亲,她都轻轻地唱着:“哎嗨哎嗨呀,织麻布的姑娘,低声哼唱爱情曲,又忧又愁泪淋淋,白天织的是日光缎,夜晚织的是月光绫。哎嗨哎嗨呀,织出匹匹日月锦,让抗联穿上去送情报,织出件件新布片,让郎君衣绸着锦绣,我们的手艺就留在了世上,织吧织吧,默默地织出鲜艳……”她觉得这首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