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遗产旅游:民俗学的视角与实践 (《民俗研究》新刊特别策划)

引用:
原帖由 风林火山 于 2014-1-19 11:07 发表
前段时间刚刚买了几本书,主题就是遗产旅游,分享一下

1.《游客凝视》 [英] John Urry 著 杨慧 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社会文化与旅游人类学 译丛)

...
请问,这个杨慧,是山寨版的杨老师么?

TOP

回复 14# 的帖子

老师批评的是,我之前确实没好好看注释十七,抱歉
首先要检讨我不善于用印象民族志论证国家、地方、民间权利之复杂,近来老眼昏花讲话草率。其次澄清下我为何有此感觉,从文中措辞“劈头盖脸疯狂的水战”、 “好像并非专业演员” 、“比刚才街道上的边走边舞显得热情投入得多”、“嘈杂无序的人群涌来涌去”、“强烈的阳光和人群的密集度让这些色彩更加眩目”、“渲染着庆典氛围的热烈红火”、“腊条”、“似乎没有人注意到”、“似乎也只关注着自己的赕佛”这些表述看,许多细节表述可以斟酌,亦可言这样措辞是严谨。作者之所以写这些细节,是为了呈现权利的复杂性。如“显然”、“装扮”、“与民同乐”、“似乎”、“是”、“所谓”、“显得”这些“印象”中,有问题倾向性和导向性。表象呈现下的国家、地方、民间仪式的权利关系是否也是“印象”。正如田野要论证的是多面傣历年给研究者以旅游内部视角权利复杂互动的“印象”和启示,目的已达到。(这篇总体优秀的论文,蛋中挑骨确实不公平。)作者老师经过严格的美式学术训练并有驾驭能力,期待这将有助于我们“面向当下”愿望之达成。也谢谢楼上老师批评。

TOP

回复 17# 的帖子

就职业而言,我的确是教师。但就论坛上的探讨而言,你我都是民俗学网的会员,在同一个平台分享各自的想法,并无身份的差别。 不当之处,也请多多指教!

TOP

回复 16# 的帖子

杨慧是云南大学教授,在旅游人类学领域著述甚多。

TOP

引用:
原帖由 杨利慧 于 2014-1-20 21:20 发表
杨慧是云南大学教授,在旅游人类学领域著述甚多。
惊现杨老师!!!!!!
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过会儿再笑。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谢谢诸位对本专栏的兴趣,这些评论也有助于更深入的学术探讨。上面有同人说到《印象“泼水节”》“仅凭观看或一定程度参与了2次泼水节,就得出这么一大堆结论,况且都是欧美学者研究过的”,却是不太了解有关情况。李靖博士先后受训于北大民间文学专业和宾大民俗学专业,对田野作业和民族志书写有深刻了解。傣族泼水节是她跟踪多年、持续调查的一个研究话题,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她好几个月实地居住在傣族村寨中,后来再到景洪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走访调查。这整个过程包括一个月时间在佛寺每天学傣文,了解佛寺生活,并跟随了总佛寺佛爷的节庆组织过程,走访了景洪政府机关及旅游局以及市民等田野活动。泼水节这篇文章,就是在这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虽然泼水节只有三四天。所以,绝非只是“仅凭观看或一定程度参与了2次泼水节”。

TOP

回复 21# 的帖子

谢谢老师们。我为我的错误评价向作者表示歉意。其实我本意是对该文的极大兴趣。

另外,杨慧老师是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目前讲授英语专业课程。有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习的经历。曾任教于西南林业大学。

TOP

回复 8# 的帖子

焦老师上面提到的问题,我和作者张巧运沟通了,想请她回复一下,以便同人之间能有及时的交流,促进学术的讨论。昨晚收到她的邮件,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在咱这个论坛上发言,所以委托我把她的回复转帖在这里:

谢谢两位老师的点评。针对你们的问题,我在此解释一下:
1.关于“阿巴寨坐落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勒母纪乡”,“汶川并无勒母纪乡,也无阿巴寨。作者文中谈的可能是龙溪乡,该乡出名的寨子有阿尔村,下分有阿尔寨和巴夺寨。”

回复: 请老师参看注释[7]: 在当地村民的要求下,本文出现的乡名、寨名、河名、人名和建筑物名均是化名。

2. “跟紧邻的藏区(九寨沟黄龙景区)和彝区(大小凉山景区)的旅游业一比现实中并不依传统,四川羌区并不紧邻彝区,相反,其中间隔着成都平原和龙门山脉,是两个地理与文化体系不存在紧邻关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

回复:文中本意是比较四川最著名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区,即阿坝州以藏族民俗风情和藏区自然风光为主的九寨沟黄龙景区,大小凉山区域里丰富的彝族文化和壮丽山水,以及在大地震后迅速发展出的羌区灾难旅游和民俗旅游。从整个四川省少数民族旅游区的分布来说,以成都平原为中点,三个区域两北一南,共同体现四川民族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用词不太恰当引起误会,抱歉。

但是,藏羌彝三个族群历史上很有渊源,习俗上也有很多相似和可比较的内容。由于地理阻隔(特别是高大山脉)而形成相似却又典型区域文化的案例,在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中也屡见不鲜。但对羌族和彝族关系的讨论已超出本文探讨范围。

本文只为强调地震之前,以羌族村寨和羌族文化遗产旅游为主要目的地的旅游活动是很少的。地震前叫得出名字的可能就只有理县的桃坪羌寨。原文中也没有否认九寨沟黄龙一线旅游中有藏族和羌族旅游资源和表演杂糅的现象。这种民族区域内民俗元素的混杂而导致你中有我,相互借势的现象非常值得讨论,但这也超出本文讨论的范围。

3. “成都—汶川—理县—甘孜直至西藏的317国道边上,传统上,四川进藏国道为318,317很少有人走。317主要以进阿坝州为主。”

回复:317国道是四川进藏的北线。主要途径点是:成都—汶川—理县—马尔康—甘孜—德格,最后到达西藏那曲。相比而言,走318国道从成都到西藏路程短,风光好,也较被人熟悉。从汶川出发,沿317国道,可以经过 “桃坪羌寨”、“甘堡藏寨”,马尔康等等。笔者调查的寨子在317国道上,所以主要介绍了317国道上的景点。

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点评。

张巧运

TOP

回复 15# 的帖子

同意陌上花开的意见。严谨规范的学术论文应当将自己的研究置于学术史的发展进程之中——既需要在学术史的梳理中交代自己问题意识生成的来龙去脉,又需要在结论中突显自己对学术史的贡献。因此,交代自己的研究与其他相关研究之间的关联是学术研究应有的内容,也是学术伦理的重要要求。李靖此文的追求并不在于要把泼水节的过程描述得详尽细腻厚重——这一点固然至关重要,却是民俗学研究的初步。她更主要的追求,是通过这个个案,对现行的一些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进行理论上的反思:立足于泼水节的民族志个案,她对人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里流行的、注重从权力结构的分析视角来论述民族文化的现代变迁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与大多数研究注重对于节庆空间的单向权力结构进行分析的做法不同,李靖更注重权力的流动和对权力利用的创造性,细致考察角色的具体多元性、角色本身的行动话语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所上演的“戏剧”。她的理论观点对于国际国内广泛流行的单向权力结构的视角,是很好的补充和修正。

TOP

致歉声明

我就李靖老师“泼水节”论文,在此前发出了一些有失水准的不当言论,追悔莫及。但发出来的无法挽回。我仔细阅读文章后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幸亏几位老师提醒才正本清源,我作为管理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再次诚恳向作者及诸位坛友表示歉意。我收回相关不当言论,希望能得到作者谅解。学术交流应当有的放矢,而我的一时草率,导致自己陷于无知无畏的境地。十分感谢几位老师的批评与指正,也希望大家继续对我的浅陋处进行这样的鞭策。(至今回想起当时发帖的状态实在是着魔一般,与近来极不稳定的心绪有关。)并且我已意识到我的妄言为这一期重要的前沿理论策划开了不好的头,与我推进讨论的初衷相悖,真心希望大家不要受我影响,踊跃发言,推进这一期策划的深度研讨。
      鉴于这一鲁莽的行为已经对作者及论坛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主动暂停论坛管理员资格(但团队交代的寒假值班任务我仍希望尽力完成),深刻反思在论坛进行学术交流的发言作风,自我检查对论坛管理的不足,认真补习专业知识。一个月之后拿出反思成果再观后效,再行由坛友决定是否继续管理员资格。希望大家无视我的失误的评论,继续就这一期专题展开交流。希望我的粗鲁言论不会影响大家过年的心情,再次诚恳道歉并希望各位原谅!一月后见!

TOP

张多不必这样过于自责,经此一事,正可以引以为戒,今后多注意就是了。
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者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今后多看、多听、滞后一点发言即可。

TOP

张多,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所有评论都是“误评”,既然学术需要评论,从来也就没有误评的问题。再者,《印象“泼水节”》这样的字眼确实也不应是学术论文的题目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4-1-20 23:38 发表
张多不必这样过于自责,经此一事,正可以引以为戒,今后多注意就是了。
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者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今后多看、多听、滞后一点发言即可。
完全同意叶涛老师的看法!张多不必如此自责,对一些文章有自己的看法非常正常,能由此引发一些学术上的讨论,也是很好的事情。关键在于对自己不熟悉、不知道的方面,没有把握的地方,先调查了解思考清楚了,然后再发表评论。这样才能言之有据。

TOP

回复 25# 的帖子

每个注册成员也确实有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回帖、发帖的权利。管理员的职责在于严格遵守论坛规定进行版务问题的日常处理和运作。就此而言,你的发言行为本身并无不当,与你的管理员身份无因果关系。关于你的发言内容是否妥当、合适,这与每个人掌握的信息和知识量有关系,即便批评的意见不对,也不能因噎废食就害怕继续发言批评。但是,从作者们的反馈和回应来看,你没有认真阅读文章的注释,对于不熟悉的内容进行批评,这是你的不妥和粗心之处。而叶老师、杨老师和黄老师三位老师已对你的内容作出允当的批评指正和鼓励,并不单单因为你是管理员,更是因为你是一位对民俗学心存期待、勤学好学的学生,想必你能领悟老师们的苦心。因此,你不必过于自责。毕竟,你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做了检讨,有则改之,善莫大焉。由于是假期,论坛仍然需要大量人员维护日常运作。故而我个人提议,你向团队自请反省,期间仍然维持其他管理事宜,但暂不使用管理员账号回帖、发帖一星期。

学术的仍然交回给学术,有批评就有回应。之后发言的各位,不管是对诸文的观点、表述和论证同意与否,我们还是继续讨论这个有意思的话题吧。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回复 29# 的帖子

同意南池子和前面几位老师的看法。
张多不必那么自责,能在第一时间道歉,也是难能可能的。管理员身份并不影响个人的发言权哈。
由此也给咱们都提了个醒儿:看文章除了读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也不能忽略;这些内容往往包括一些重要的信息,也会反映出种种“对话关系”,包括作者与先行研究者的对话,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也包括作者与自己的对话。钟老以前也说过,一篇好文章,有时注释比正文的分量更重的(大意是这样)。所以,我们写文章或读文章都需要认真对待注释部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