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文化年如何提升世界影响力本报记者 李舫
2011年12月23日08:29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2011年12月11日,尼泊尔“中国节”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办,83岁高龄的摄影家吕厚民正在向尼泊尔总理巴特拉伊介绍他拍摄的中国照片。今天,别具特色的中国年、中国节不仅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樊国平摄
近年来,中国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近200多个不同规模的中国文化节、艺术节,无论艺术观念还是表现形式,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世界当代艺术舞台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国际文化艺术发展的力量。
丝绸之路串起新的文化共识
“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是中国与世界沟通情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蔚蓝的晴空白云悠然,清澈的马拉马拉海波浪翻滚,寂静的货船收起桅杆驶入港湾,小女孩骑坐在父亲的肩膀上,俏皮地回眸一笑……画家万纪元笔下的伊斯坦布尔神秘、古老、浪漫,他将这幅充满着异域风情的油画命名为《伊斯坦布尔蓝色的海洋》。
安卡拉杰尔现代艺术博物馆,不少土耳其观众伫立在油画前,与画家合影拍照,流连忘返。12月12日,“2012年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在这里缓缓拉开华幕。
“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八个巨大的汉字横幅、中土两国国旗和文化年宣传标识,将杰尔现代艺术博物馆装点得焕然一新,作为中国文化年开幕式庆典的重要展览项目,“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在这里举办,万纪元与刘大为、冯远、杨晓阳、于志学等50位中国当代书画家重走丝绸之路创作的69幅精美画作在这里与土耳其观众见面,这是中国艺术家献给土耳其中国文化年的一份厚礼。刘大为的《丝路驼铃》、冯远的《丝绸商贸修坦途 文明传播结友谊》演绎了丝绸之路上的古老故事,杨晓阳的《酒逢知己》描画了老友之间的温情厚谊。于志学的《丝路情》则道出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更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的真谛。
这是深冬的安卡拉,“中国文化年” 为她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安纳托利亚高原之上的安卡拉,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世纪,“安卡拉”在印欧语系中意为“弯曲的锚”。以共和国奠基人凯末尔尊称命名的阿塔图尔克大道两侧随处可见中国年海报,红、蓝两色的标识像一双紧握的双手,更像一道凌波飞架的彩虹,向络绎不绝的人群传达着来自中国的真诚问候。文化联系使两国人民彼此亲近,使文化交流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土耳其社会生活中引发热烈反响。12月12日,土耳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晨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对中国年活动进行长篇报道。土耳其文化旅游部次长厄兹居尔·厄兹阿斯兰感慨:“中国文化年拉近了土耳其与中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他五次访问中国,印象最深的是西安,因为“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串起了土耳其和中国”。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亚欧各国的通商之路,是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之路。土耳其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也是中国画家重点关注的区域。两千多年的岁月流逝并没有完全抹去古代丝路的文明印记,认真寻觅,我们似乎还能看见先人的脚印,听见古道上悠扬的驼铃声。”作为活动的承办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感慨。正是这巨大的魅力,吸引着近百名中国画家从古都西安出发,重走浪漫丝绸之路,亲身体验、写生、感悟、创作,以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诠释丝路的文明印记,再现丝路沿线各国的人文风情,讴歌中国和亚欧各国的友谊之路。“表面上看这些作品是艺术家的个体行为,其实是中国文化的集体发声。”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中航说。作为此次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承办方,他对土耳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深情有着由衷的体味。
与文化年“丝路之源、魅力中国”的主题相契合,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用画笔将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和节点城市的历史遗存、民俗风情、特色文化一一连接在一起,使人们能够体验、感受今昔丝绸之路的恢宏历史和人文现状,进一步诠释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
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仍然匮乏
2006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互致新年贺电,宣布俄罗斯“中国年”正式开始。
2009年10月8日,“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在布鲁塞尔开幕,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出席开幕式。
2010年9月16日,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中国主宾国”活动在巴塞尔开幕。
2010年10月7日,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在罗马歌剧院开幕。
2011年6月24日,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在悉尼开幕。
“2003—2005年,中国与法国互办文化年,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此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此起彼伏。最近几年,我国陆续在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节。”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赵少华介绍。
早期的文化年主要以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文物展览等为主,现已逐步扩展到影视、出版、文化贸易等领域,并逐步向思想对话、文化论坛、艺术家和智库交流、联合创作、文物保护合作等深层次、新方向深入发展。应该说中国文化年是两国良好关系的体现,是两国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关系的体现,是双方文化机构和艺术家实现共识的体现。近年来,中国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不同规模近200多个中国文化节、艺术节。这些中国年、中国节不仅在展现我国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仍面临严峻挑战。在某些西方国家眼中,中国永远是个“他者”的形象。由于种种原因,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的认知普遍存在偏见与盲点,提到中国当代文化,要么想到反映落后、愚昧的中国封建文化遗存;要么将一些所谓“非主流”思潮的文艺作品视作当代中国文化主流;要么热捧那些畸形表现、格调低下、哗众取宠的艺术人士。一些西方媒体和文化艺术评论常片面地认为这就是代表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精神作品。
“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认知匮乏,以及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作品与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欠缺,对外文化传播力度、广度与深度的不足,以及文化产业、对外文化贸易刚刚起步等等,构成了推动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的困难与挑战,更折射出当前加强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赵少华说。
以开放的胸襟推动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要像战略布图一样布置起来,一步步扎实迈进”
中国文化年开办以来,秉持三个原则:一、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通过中国文化年节,告诉世界中国的所思所想,中国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二、传达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展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三、反映中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并推动当代文化发展的最新追求和成果。
“概括起来,中国文化年具有生动、丰富、包容、开放等特点,再现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赵少华说,“当代中国文化是当代中国现实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帮助国际社会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载体。我们不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更要以开放的胸襟、积极的姿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
目前,我国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良好的文化交流,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影响空前扩大,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渠道和层次更加多样。
进入新世纪,文化贸易在交流中的比重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贸易额逐年增加。目前已建成的9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既是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更成为促进中国与各国文化学习交流的平台。
日益丰富多样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催生出一大批体现国家文化形象的精品,催生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艺术家。经过近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当代文化具有四种特质:传承、发展、包容、和平。”赵少华说:“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在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且在世界当代艺术舞台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世界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强劲力量。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情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赵少华说,“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要像战略布图一样布置起来,一步步扎实迈进。”
(责任编辑:黄维)
关闭
.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71855/77118/221019/1669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