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召开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召开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


中国·成都 2013年6月14日6月16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个十年




  本次大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文化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承办。大会作为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重要活动之一,在该节日期间举行。

  为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将于2013年6月14日至16日在中国成都举行,回顾《公约》迄今为止的发展。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会议背景

  每一部《公约》都是它所处的特定时期与环境的产物。某一《公约》所包含的价值观、科学观和政治观,均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在该《公约》通过的那段时期所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该《公约》还有可能影响,甚至是改变人们对于焦点问题的普遍理解,并决定相关领域在未来的发展重点所在。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一直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确保后代人能有机会继续实践我们当下享有的文化表现形式,这是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实例。
  2003年《公约》的起草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然而,这个看似短暂的过程背后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遗产保护工作长达60年的关注和对活态传统长达30年的深刻反思。比如此前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保护民间创作表达形式免被滥用国内立法示范条款》(1985)和《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89)的通过或出台,以及“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1997)的启动等所带来的各界的反响和探讨以及形成的相关认识,最终促成了2003年《公约》的诞生。
  自2003年《公约》通过至今已经过去了10年的时间,而自《公约》与2006年生效以来,其在国际层面上的履约工作也已历经7年的时间。在本次大会上,我们对《公约》通过以来的10年进行回顾,在对《公约》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反思的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TOP

会议的目的以及参会人员

  
  大会的主要目的如下:一方面是对《公约》自通过以来所走过的历程进行深刻反思,另一方面则是为回顾当年制定《公约》的意图提供战略性机会,第三则是要总结《公约》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明确《公约》在未来的发展重点。
  积极参与《公约》起草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缔约国代表是本次大会最为重要的参与者。此外,大会还普遍邀请了更多缔约国代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相关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方的代表参会。

  会议议程及形式
  大会采用圆桌全体会议的形式,每个单元都由一位对《公约》的历史有深刻认识的专家作为主持。同时,大会主要发言人并不是以作报告的传统形式,而是以参加讨论和辩论的活泼形式,来展示他所掌握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以及他对特定全会主题的深刻理解。每个单元都将预留充足时间,以便其他与会代表提问和做出评论。

  大会共分为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议题设计都遵循了历史的以及递进的逻辑,即回顾、总结和展望,其中重点对《公约》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予以关注。

TOP

第1单元:《公约》的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概念的引入和认知的变迁

  
  经过数十年的探讨和研究,国际社会最终决定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词汇取代以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等词汇,因为后两者曾经给人们对相关文化现象的理解带来误导,而“民俗”一词则被认为具有田园主义、殖民主义以及宗主权等概念包含的负面意义相关联。“民俗”通常都是由其传承者以外的人所建构和定义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自我授权为特征,保留了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本人对其文化遗产予以界定的权利。另外一个相关的例子是经过探讨和研究,最终确定用“safeguarding”而不是“protection”作为《公约》中对“保护”一词的术语。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表明《公约》强调“保护”文化表现形式的动态性和确保其存续能力的必要性,同时强调“保护”是一种过程性的方法,并强调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是“保护”过程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safeguarding”这个词汇的涵义更为广泛且具有包容性,改变了以往对于文化产品和文化表现形式本身的过分关注,转而关注文化发展的过程和人本身,因此与“protection”所传达出来静态的或者具有防御意味的保护,以及“preservation”的文化物化观和保守和垄断的意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003年《公约》的诞生如何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知?《公约》所采用的新的术语体系和诸多新概念又是如何在根本上促使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界定?这些新术语和新定位在《公约》走过的十年当中对全球形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反过来对《国际人权公约》形成了影响并对“国际发展进程”做出贡献?相反地,国际法律和政策是否取得了某些进展,从而足以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公约》和理解《公约》当中的关键概念?
  在筹备《公约》起草工作的过程中,专家们对若干关键性的词汇的含义以及对于这些词汇的一般性理解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公约》创造一整套具有国际通用性的词汇体系。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这需要人们在根本上去寻找一种不用于以往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

TOP

现在是第一单元,没有带数据线,回头再上图。
中国民俗学会有多位学者与会,朝戈金、康宝成、户晓辉、安德明、高丙中、徐艺乙、朱刚、巴莫等。今天上午见到就这几位,但会议手册上还有刘魁立、郝苏民、江帆、周福岩等。人很多,难找。

Round-table 1: Achievements of the Convention: changing the discourse of ICH and implanting new concepts
Round-table participants:
Mr Antonio Augusto Arantes
Ms Kristin Kuutma
Mr Koichiro Matsuura
Mr Wang Wenzhang
Moderator: Ms Janet Blake

TOP

专访 :朝戈金

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节攻略#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正式开幕!
专访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成都国际非遗节 微博直播:http://e.weibo.com/u/2035974000

TOP

成都国际非遗大会现场

@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节攻略#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正式开幕!

TOP

@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节攻略#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伊琳·娜博科娃女士 视频致辞!

TOP

@成都国际非遗节

#非遗节攻略#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正式开幕!小憩时间,抽空采访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总干事特别顾问,教科文物质前文化助理总干事 莫尼尔.布什纳基!

TOP

@成都国际非遗节

#非遗节攻略#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正式开幕!小憩时间,专访 爱川纪子(日本文化厅非遗顾问,联合国教科文非遗处前负责人)

TOP

@成都国际非遗节

#非遗节攻略#全会第一场:《公约》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发言人:安东尼奥·奥古斯特·阿让特先生 克里斯汀·库蒂马女士 松浦晃一郎先生
主持人:珍妮特·布莱克女士

TOP

@成都国际非遗节

#非遗节攻略#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正式开幕!午间专访:安东尼奥·奥古斯特·阿让特(巴西坎皮纳斯大学教授)

TOP

@成都国际非遗节

#非遗节攻略#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正式开幕! 荷兰 瑞克斯·史密斯 荷兰richelangue 咨询机构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处前负责人正在接受采访

TOP

@成都国际非遗节

#非遗节攻略#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正式开幕! 采访现场 :克里斯汀·库蒂马(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文化研究教授,爱沙尼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全国委员会主席)

TOP

第2单元:清单制定与名录申报

  
  玻利维亚政府在1973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第一份建议采取国际措施来保护“全世界各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建议案呼吁并促成了“”。通过三十年来与《公约》的产生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登记、编目以及清单制定的各种体系的优缺点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此外,在此前民俗学家们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对口头遗产进行分类和1972年《公约》所建立的名录体系的范例基础上,关于建立国际名录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当然,在此期间也总会有质疑和批评。
  通过回顾,人们不禁回问,名录申报工作究竟拥有怎样的优势才足以使其屹立不倒,并成功地跨越所有陷阱?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名录申报的优势何在?国际名录申报机制除了在2003年及更早的时候曾经遭到过一些关于其价值的质疑,现在是否又出现了新问题?本次大会既邀请了当年曾经提示要谨慎制定和实施国际名录申报机制的专家在会上发言,也邀请了能够很好地阐释国际名录申报机制如何成功地将缔约国在国家层面上开展的保护工作整合到更为广泛的国际保护战略,并由此提升了活态遗产的可见性,以及拓展了国际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和范畴的理解。
  本单元采用了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方式,即通过虚拟与历史事实相反的情况――假设《公约》当年在通过时并没有设立国际名录体系,那么《公约》在通过10之后年的今天会取得哪些成就呢?或者设想另外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由于没有设立国际名录体系,《公约》在当年根本就无法通过或者在通过之后无法得到广泛支持,那么世界究竟是会因此变得更美好还是更糟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