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扎工艺,存活于灰色地带
信息时报 2009年4月1日>>C3版
纸扎一度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产物是被禁绝,现在则属于灰色行业。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人采用了鲜花拜祭等更加环保、节约的方式,不过给先人烧纸制祭品的习俗并没有完全绝迹,在广州多条祭品、香烛集中的道路上,记者见到还是有不少纸扎出售。
一位业者和记者介绍:“如果说这种先人用品完全是封建迷信那又不见得,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现代人通过这种方式给先人尽孝、寄哀思,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舒缓压力方式。”
该业者从事香烛已经多年了,他回顾这几年相关管理部门的态度时总结说:“改革开放前管得最严,因为当时大家都不富裕,提倡勤俭办丧事是为了在世的人活得更好,现在大家都比较富裕了,买些纸扎品对家庭生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现在相关部门的管理比较少上街执法检查了,主要是出于消防安全的考虑,公共场合不允许烧,但如果是买回去自己烧基本是不会管的。”
学者:寄托哀思合情合理即可
民俗学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认为,从心理层面看,购买纸扎品是后人希望先人生活改变的一种做法,无论烧的是电视、汽车甚至美女,都是出于表达在生者对往生者的一点心意,今后的纸扎行业也应该会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工艺会做得更精美,而价格也会相应提高,使个人定制的纸扎做成工艺品,正如七夕供品那样,其实不少的七夕供品,也就是纸扎。另一方面,大众化的纸扎成品在广州本地也有市场,普罗大众在拜祭先人时主要选择的仍以成品为主。
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心理专家胡慎之认为,世人所做的一切祭祀仪式,都是为了自己而已。各种哀悼的仪式、纪念的仪式以及在这些仪式上所使用的祭祀用品,都是为了给在生者以力量,更好地活着,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或者弥补对死者的愧疚感。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对先人思念的方式,烧纸扎用品的做法也很难一棍子以“封建迷信”打死,只要没有违法、没有违背道德的纪念方式,都应该是可行的。
趋势:环保拜祭概念逐渐兴起
光孝寺附近一香烛店的东主罗先生向记者介绍,清明并不是纸扎的高峰,销售量和平时相差无几,他介绍说:“公众拜祭场合不允许燃烧纸品,光孝寺今年也不开炉,所以清明这种节日以鲜花寄哀思为主。”
罗先生告诉记者,冬天才是传统纸扎的旺季,他介绍说:“传统纸扎的销量并不大,整个广州每日可能销售量也就在10件以内,由于多数是定制的原因,所以多数是子孙在先人忌日烧给先人,并不集中在清明。冬天老人家比较难过,所以冬天的纸扎生意会好些。”
即使是传统工艺纸扎手艺人很不愿意看到传统手艺失传,也有一些年轻人“搞搞新意思”想用新创意发扬这一边缘行业,但是毕竟文明拜祭是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市民采用了鲜花拜祭的方式,也影响到了纸扎行业的生意。
记者在3月28日采访广州市火葬场时见到,来此拜祭先人的市民几乎人手一束鲜花,反而是香烛、纸品的少了很多,火葬场的工作人员表示,鉴于往年开放鲜花拜祭区光顾的人不多,今年本来打算是4月4日才开放鲜花拜祭区,但见到持鲜花的市民众多,于是“决定提前开放鲜花拜祭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