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努玛阿美的重要性与原因
摘要:努玛阿美视哈尼同胞共认的家园有若干原因。本文就努玛阿美与惹罗普楚之间的差别进行详细分析,以彰显努玛阿美的重要性。
关键词: 努玛阿美 惹罗普楚 重要性 家园 农耕
[中图分类号] G8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5-0012-01
哈尼族,是当今云南省第二大少数民族,人数有163万人。现如今的哈尼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并开垦梯田,形成哈尼族特有的梯田文化。
一、对“努玛阿美”的解析
在《哈尼阿培聪坡坡》当中,第四章通篇都是用以描述一个叫做“努玛阿美”的地方,或称“诺玛阿美”。在《哈尼阿培聪坡坡》当中,哈尼先祖对于努玛阿美的评述为“诺玛阿美扎实好在......崖缝里冒出大股清泉,象沸腾的水珠串串......神赐的诺玛好地,哈尼又把蘑菇房建。”在哈尼人的宗教祭祀经典《斯批黑遮》当中,详细的记录着祖先是由“努玛阿美”而来,劝慰死去的灵魂沿着祖先曾经走过的路,回到祖先生活的圣地去。
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老师分析,努玛阿美位于四川省雅磐江、安宁河流域某处,恰好位于《尚书。夏。禹贡》中所描绘的华阳黑水的地域之中。华阳黑水一带,“和夷底绩”,“厥田惟下上”,由此可知,“田”一字已经出现在和夷这个地方。哈尼学界推测,此和夷即为中国哈尼先民。同时,参照《华阳国志》使我们了解到,和夷指大渡河流域,因此有哈尼史学家根据《哈尼阿培聪坡坡》以及《禹贡》推测,哈尼先民和夷曾经在大渡河流域建立过辉煌的农耕文化。
努玛阿美在哈尼人心目中一直是“回家”的圣地。据迁徙史诗推测,哈尼人之所以始终将其认作是自己的故乡,并非由于起源于努玛阿美,而是由于在其地定居之后,进入农耕时代,自此告别了游牧的生活。努玛阿美的土地肥沃,地靠大渡河畔,适宜水田耕种与灌溉。据《尚书。夏。禹贡》所记载,和夷生活的地区“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禹贡锥指》推断,其地之所以赋税下上的原因,是由土地为疏松的黑土,而山地多而平坝少,由于可耕种土地稀少而人数众多,所以由于产量及其有限,以至于“厥赋下中”。据此我们可知,在当时的和夷这个地方农耕产量不足以维持当地的先民正常温饱。但是从《哈尼阿培聪坡坡》当中,却读到了这样的描述:“头年过去,一棵包谷收三包,二年过去,一蓬芋头挖王脊。三年过去,一穗红米收九碗”,“悲伤背箩鼓圆肚子,合心的东西装满装严”。在此,笔者疑问,既然产量极其有限,而当地民众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为什么哈尼先民,即和夷,却为今天的哈尼同胞留下了这么多有关于努玛阿美的赞美呢?
笔者认为,在华阳黑水这个地方,由于土质疏松,刚好适宜农耕,在平坝上由于土质疏松,不需要更大的气力便可对其进行翻种。而华阳黑水所在地,刚好是金沙江,岷江等水系流过的地方,水资源非常丰富,适宜农耕灌溉。而处于原始农耕的民族每年依靠刀耕火种,无法满足每户人家的实际口粮供应需求。但是,在这样的适宜农耕的地域,哈尼先民却能自给自足,则说明在当时已经实现了农耕水平了得。以梯田的开垦为例,哈尼族人民在开垦新梯田前,首先使用刀耕火种使地表适宜更深入的农耕,而后则开始进行水田耕种。而这种耕种方式,很可能已经使用于努玛阿美这块土地上,再加上水资源丰富,基本上没有灌溉难题,才使得努玛阿美的农业耕种水平具有这样的高度。
对“惹罗普楚”的解析
惹罗大寨,即惹罗普楚,是一块适宜农耕的平坝。哈尼先民曾经在那里学习如何进行农业耕作,从原始采集业进入了一个有系统种植过程的刀耕火种时代。但是好景不长,惹罗大寨由于爆发了瘟疫,从而导致大量哈尼先民死亡,迫使其迁徙,从而进入了“努玛阿美”。
在惹罗普楚这个地方建寨,并学会了如何进行农业耕种,开始由采集狩猎生活进入了定居农耕生活。但是发生了一件事,就是瘟疫。自古以来,中国大陆上所有的民族对于瘟疫这种疾病隐患是非常反感的,所以才引发了各个少数民族对于“鬼”这个概念的描述。包括哈尼族在内,“鬼”来侵扰人的生活,所以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疾病加害于人,因此在建寨和过节祭祀的时候一定要防止“鬼”在做崇。同样,在惹罗这个地方发生了瘟疫,这种事并不是好事,致使哈尼同胞大举搬家至努玛阿美,于是很快就把惹罗普楚这个地方取代,以至于对努玛阿美的评价是“家”的概念。
三、结语。
“努玛阿美”的土地肥沃,以及自然所赋予的灌溉的先天优势,使得哈尼先民“和夷”在“努玛阿美”平坝上用了几百年时间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化,使得努玛阿美平坝上的哈尼先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相应的发展了畜牧业文化。由于瘟疫是所有民族都避讳的问题,因此,惹罗普楚对于哈尼的记忆来讲,只不过是一个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并不是倾注了大量情感和一定要回去的地方。相反,由于努玛阿美农耕水平上升,使农副产品丰收,致使哈尼人过上了富足的农业生活,也是导致放弃游牧生活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哈尼人把“努玛阿美”视为如此重要的“家”的概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