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区域、民族与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

区域、民族与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

说明:

1.这里传图片困难,请到下面的网址去看“沙野看兰州”;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uid-6397-action-viewspace-itemid-29329

2.如果拷贝文章有困难,可以往我邮箱发信索求电子附件形式文档。




中古文化现象解读礼失而求诸野

沙野



内容摘要
  用唐初高丽僧道贤为“随聘唐使”藤原贞惠所作《墓志铭》和作于公元550年的东魏《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广郡开国公高公妻茹茹公主闾(叱地连)氏墓志铭》文本,对照在时代上相距不远的其他墓志文本,可以得出两篇碑铭的文本风格并非南北朝和唐代通行《墓志》、而是更接近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比如渤海国《墓志》风格的结论。这种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现象,可以引发四点思考:时尚追逐的滞后性;文化轻视现象推动的模仿者之间的文化互动;对先进文化追慕过程中的身份迷失;文化渗透压对政治经济交流的巨大影响等。这是地区、民族文化碰撞与交融中出现的一种奇特文化现象。用班固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所谓“礼失而求诸野”现象。
[
关键词] 唐代  渤海国  日本  墓志风格  民族文化  碰撞交融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颜师古曰:“言都邑失礼,则于野外求之,亦将有获”),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颜师古曰“与愈同,愈,胜也)于野乎!读日本的《贞惠传》及高丽僧道贤为“随聘唐使”的藤原贞惠作的《墓志铭》,和产生于稍前的《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广郡开国公高公妻茹茹公主闾(叱地连)氏墓志铭》,对照中原文人为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写的《墓志》,总是让人生发一种和班固、颜师古乃至孔圣人同样的感觉:南北朝至于唐初百年间,和孔子所处“礼失而求诸野”时代特点相同。
兹引用原文并简单评说如下,然后谈几点感想,就教于方家:
藤原贞惠,性聪明好学,大臣异之。以为:虽有坚铁,而非锻冶,何得干将之利;虽有劲箭,而非羽括,〔难〕成会稽之美。乃割膝下之恩,遥求席上之珍。故以白凤五年,岁次甲寅,随聘唐使到于长安。住怀德坊慧日道场,依神泰法师作和上〔尚〕。则唐主永徽四年(公元654),时年十有一岁矣。始讚圣道,日夜不怠,从师游学,十有餘年。既通内经,亦解外典,文章则可观,槁隶则可法。以白凤十六年(公元665)岁次乙丑,秋九月,经自百济,来京师也。其在百济之日,诵诗一韵,其辞曰:“帝乡千里隔,边城四望秋”此句警绝,当时才人不得续末。百济士人,窃妬其能,毒之。则以其年十二月廿三日,终於大原之第,春秋廿三。道俗挥涕,朝野伤心。
  〔以上为《按语》。本文作者点评(中原文化因子)干将之利《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记载,臣光曰: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据东晋干宝《搜神记》:干将是春秋末著名冶匠,相传为吴国人,与欧冶子同师,善铸造兵器。曾为吴王阖闾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金铁不销,其妻莫邪断发剪爪,投入冶炉,于是“金铁乃濡”,成剑两柄,即名为干将、莫邪。会稽之美《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记载,臣光曰: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乃割膝下之恩《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 膝下(子女幼时依偎于父母的膝下,因以“膝下”表示幼年。后用作对父母的敬辞)。遥求席上之珍《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筵席上的珍品。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槁隶则可法《周礼·秋官·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谓坐为盗贼而为奴者输于罪隶、舂人、槁人之官也。由是观之,今之为奴婢,古之罪人也。”帝乡千里隔,边城四望秋虽然表面是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但它的意思已经不是天帝居住的琼楼玉宇,因为和“边城”相对,就是中央政府并且是长安了。因为作诗时所在的百济在朝鲜半岛中南部,虽然离藤原贞惠故乡的“帝乡”有两千里,但是说人家百济是边城肯定人家不干,倒是说汉城(首尔)、江户、京都一代在当时是边城,与帝京长安相对,还不至于不靠谱。〕高丽僧道贤作誄曰:
夫豫计运推,著自前经。明鑑古今,有国恒典。丝纶紫闕者,以荐贤為本。缉熙宗室者,以举忠為先。故以,周公於禽躬行三苔,仲尼於鲤问用二学。斯并远理国家,而非私者明矣。由此观之,凡英雄处世,立名荣位,献可替否,知无不為。或有宽猛相济,文质互变,是则圣人之所务也,唯君子哉。若人,景德行之,高山仰之,有一於此,理固善,乃使法师遣唐学问。有教相近,莫不研习。七略在心,五车韜胸。思甄否泰,深精去就。鬼谷再泪,恐分人士。韦编一绝,陶铸造化。是以,席上智囊策才堪例,而忽承天敕,荷节命驾。又詔廓武宗刘德高等,旦夕抚养,奉送倭朝。仍逕海路至於旧京。圣上锡命,幸蒙就舍,居未几何,寝疾纊微,咨嗟奈何。维白凤十六年岁次乙丑,十二月廿三日,春秋若干,卒於大原殿下,鸣呼哀哉。
〔以上应为《序》。本文作者点评(中原文化因子)豫计运推《三国志·魏书·曹彰传》:“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郭璞傳《山海經·卷十一》“物稟俱氣,出於不然,不可以常运推,不可以近數揆矣。”郭璞是中国最早的大预言家,所以与他有关的“运推”后来就演变成“推运”,比如太阳弧推运法、五步推运法、奇门遁甲推运法等。恒典常典,常制。《晋书·汝南王亮等传论》:有晋郁兴,载崇藩翰,分茅锡瑞,道光恒典。《宋书·武帝纪·中》:夫量入为出,邦有恒典。唐杨炯
《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勅书吊赠,礼越常班;丧用所资,数优恒典。丝纶紫闕 丝纶,古代撰拟朝廷诏令的地方。
唐白居易
《紫薇花》诗: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紫阙,指紫微星座,《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德阳殿铭》:“皇穹垂象,以示帝王。紫微之则,弘诞弥光”;陆机《赠答》:“往践蕃朝,来步紫微”;孔颖达《尚书正义·舜典》引马云:“上帝,太一神,在紫微宫,天之最尊者”后借指帝王宫阙。汉焦赣《易林·讼之贲》:“紫阙九重,尊严在中。”唐陈子昂《送麴郎将使默啜序》:“不逾青春,复命紫阙”;李白《灞陵行送别》:“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另,隋朝东都紫微宫,即唐改称的洛阳宫,在东都洛阳城西北角。
缉熙宗室缉熙(缉熙) 《诗·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毛传:“缉熙,光明也。”又,《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郑玄笺:“缉熙,光明也。”后因以“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光耀(均为动词)。这里指光耀宗室,有光宗耀祖的意思周公於禽躬行三苔 “苔”应为“答”,指答对来访者。禽为伯禽,周公的长子,鲁国首任国君《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就是教育伯禽的话
仲尼於鲤问用二学《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所以叫“二学” 宽猛相济 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评论郑国镇压“强盗”,就在大加赞赏之后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文质互变,《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景德行之,高山仰之 化用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郑玄注:“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说明景德即明德。另外《管子·九守》《鬼谷子·符言》也有“高山仰止”的说法七略在心刘向有《七略》,为《汉书·艺文志》蓝本和骨骼,后代往往以掌握“七略”为有学问的代称五车韜胸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夸惠施有学问。韬是弓或剑的套子,后引申为隐藏、包含。这里说藤原贞惠胸有韬略。思甄否泰否、泰是六十四卦当中的对卦,一般代表困顿和顺利的极端。这里说藤原贞惠能够在思虑时甄别吉凶。韦编一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里说藤原贞惠读书的毅力仅次于孔子席上智囊《史记·商君列传》:“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汉书·贾谊传》:“(贾)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后来“前席之才”成为习惯用法,与此墓志作者同时代诗人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乃作誄曰於穆不基,经纶光宅。懿矣依仁,翼修轨格。轩冤籍甚,謨宣庙略,惟岳惟海,如城如墎。(其一)〔本文作者点评(中原文化因子)於穆不基於穆是《诗经》中的常用词,比如《清庙》的开篇就是这两个字,於(音乌),叹词。穆,美好、严肃。不即丕,在《诗经》中经常混用,本句似乎化用自《全唐诗(上)·卷一十三·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永和》的“於穆烈祖,弘此丕基。”一句。轩冤籍甚 轩冤应为轩冕,在这里是仪态仪表风度名声等的代称。籍甚,盛大、盛多。《汉书·陆贾传》:名声籍甚。《文选·王俭·褚渊碑文》:“风流籍甚。”《魏书·崔子元传》:“号称籍甚。”唐皇甫冉《送荣别驾赴华州》诗:“籍甚汉公卿。”〕諫鱼諫鼎,乃僖乃伯。积善餘庆,胎厥哲人。问道西唐,諫业泗滨,席间凾丈,覃思秀神。(其二)〔本文作者点评(中原文化因子)諫鱼諫鼎,乃僖乃伯。唐《金紫光禄大夫左金吾卫将军赠扬州大都督臧府君神道碑铭(并序)》中有:“僖伯谏鱼,哀伯谏鼎”的句子,分别取自《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纳郜鼎》和《左传·隐公五年·臧僖伯谏观鱼》)积善餘庆 周易·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问道西唐,諫业泗滨
唐朝在高丽、日本西面,泗滨是孔孟之乡席间凾丈应为席间函丈,出自《礼记·曲礼上》,亦作“函杖”。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原谓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教学双方知识含量悬殊。后用以指讲学的坐席。《隋书·炀帝纪·上》:“函丈或陈,殆为虚器。”意思是有雅量,心胸宽阔〕。荆山抱玉,辨氏申规;汉水藏珠,龙子报随。宾于王庭,上国扬辉。爰受朝命,建节来仪。(其三)〔本文作者点评(中原文化因子)荆山抱玉湖北南漳县荆山东麓有地名“抱璞岩”,相传就是和氏抱璞痛哭之处。唐胡曾《咏史诗·荆山》“抱玉岩前桂叶稠。” 辨氏申规 辨应为卞,即抱璞痛哭的卞和。这里借用璞含玉讲低调做人蕴积温婉汉水藏珠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清赵殿成笺注:“﹝珠斗﹞谓斗星相贯如珠。”北斗七星相贯如珠,故名。这里讲唐朝王庭对日韩的恩惠,像天河泄珠,恩惠周边附属国龙子报随随即隋,用隋侯珠掌故,隋侯珠传说古老,《墨子》、《庄子》中开始有记载,之后在《淮南子》、《搜神记》中演变为详细故事。古人认为蛇是龙子,故而经常“龙蛇”并称。这一章讲藤原贞惠知恩图报,去唐朝王庭服务〕。譬齿方新,桥父犹焕;近署多士,紫微壮观。四门廓硌,三端雅毫,王事靡盐,将酬国宝。(其四)〔本文作者点评(中原文化因子)譬齿方新《晋书·帝纪第六·三年春》:“譬若脣齿,表里相资。”桥父犹焕 《尚书·大传》“桥(高大貌,今作乔)木高而仰,梓木晋(《易经·晋·九四》“晋如硕鼠”,形容俯首快步走路,后有“晋见”等,用此义)而俯,以喻父子”。后代常与“芥孙”对仗。三端《韩诗外传·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南朝梁简文帝《舌赋》:“夫三端所贵,三寸著名。”唐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挫三端於情锋,朝九流於学海。”唐杨收《笔》诗:“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王事靡盐“盐”应为“盬”,语出《诗经·小雅·采薇》。本章以父子关系比喻:既然得到了祖国(宗主国)的厚爱,就应当对国家有所贡献,结果如下章所说,壮志未酬身先死〕世路芭蕉,人间闥城。鼠藤易绝,蛇篋难停。兰芝春萎,松竹夏零,凤遭缴射,鸞掛网刑。(其五)〔本文作者点评(中原文化因子)世路芭蕉雨打芭蕉是南北朝以来的凝固伤感意像,代表凄凉。闥城隋唐以来流传的佛教经典(比如《大乘密严经》之类)中的魔幻之城,比喻遭难鼠藤易绝,蛇篋难停鼠藤细脆易断,蛇篋危险难共处,这里暗指生命脆弱短暂凶险常伴。本章讲藤原贞惠命运多舛,早夭可惜〕。鸣呼哀哉,顏回不幸,谓天丧予。延陵葬子,称其礼与?书笔犹存,身精何处?睹物思人,堂下莫叙。(其六)〔本文作者点评(中原文化因子):顏回不幸,谓天丧予《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抛弃)予!天丧予!’”延陵葬子《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曹丕·终制(即今遗书)》“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延陵葬子,远在嬴、博(今山东境内)。”所以司空曙《哭王注》有“延陵今葬子,空使鲁人观。”身精 灵魂鸣呼哀哉!车珠去魏,城壁辞赵。才之可惜,日还当暮。鸣呼哀哉!(其七)〔本文作者点评(中原文化因子)车珠去魏,城壁辞赵初唐韦嗣立《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魏珠能烛乘(车子),秦璧许连城。”这里说能照耀道路作车灯的魏国夜明珠、价值连城的和氏璧,都离开了魏国和赵国,借指国家痛失精英〕。
(以上应为铭)
看看,这和唐代渤海国的《贞孝公主墓志》在遣词华丽典雅方面有什么区别?与此相比,我们再看中原文人为日本人写的《墓志》。200410月,西北大学宣布征集到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并发表了《墓志》考释结果: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囗(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囗(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闻()道未终,囗(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囗(廿)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皇上囗(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囗(给)。即以其年二月四日,窆于万年县浐水囗(东)(乡)原,礼也。呜呼!素车晓引,丹旐行衰。嗟远囗(途、道或路)兮颓暮日,指穷郊兮悲夜台。其辞曰:囗(别)乃天常,哀兹远方。形既埋于异土,魂庶归于故乡。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
  这井真成本来是唐朝开元年间日本遣唐使的一个成员,后来在唐朝做官,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日本天平六年)一月某日突然去世。唐朝廷对他礼遇安葬,玄宗还赠官“尚衣奉御”给他。据说,200512829日,由朝日新闻社、日本专修大学和中国西北大学共同举办的井真成研讨会在东京朝日新闻社召开。参加该会的王维坤教授回忆,那一天,中国学者从早上1030讲到下午730,台下一直座无虚席。而下场后很多日本民众围着他签名,使他“突然觉得自己不是学者倒像是明星”;2005824,墓志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日本天皇亲临参观。而更多的学者借着这方墓志的缘由,重新审视了千年来的中日交往史。
   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是谁也不能说没有被朝廷重视的井真成,在皇帝亲自封官许愿的情况下,就得到了这么一个简陋的《墓志铭》。和上面所列藤原贞惠《墓志铭》(公元665)、下面引用茹茹公主(叱地连)《墓志铭》(公元550)相比,是否太马虎从事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井真成《墓志铭》的作者级别太高了――是唐王朝中央秘书处的御用文人,写起来没有真情实感不说,就是该外宾的生平事迹也一概省略,搞得今人一头雾水,连老兄是否婚配,在长安有无后代也成了必须研究,但恐怕永远找不到答案的悬案。
  日本媒体对唐代渤海国《贞孝公主墓志》有很正式、规范的介绍:“牡丹江右岸の六顶山南斜面にある六顶山古墓群は渤海初期の王族の坟墓で、1948年に発掘され墓志を出土した贞恵公主墓や1980年に発掘され壁画や墓志を出土した贞孝公主墓が残り、国家级文物保护単位に指定されている。また市の东南部、牡丹江に临む敖东城は渤海初期の都城、东牟山であった”
其实从《贞孝公主墓志》的文字看,这威望来自两位公主对华夏主流文化儒学的终生秉持。因为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墓志》在行文中几乎句句用典并且典不离汉文典籍。这种情况在中原政权的《墓志》中都不多见。世传“挽歌始于田横,墓志创于傅奕”,其中田横率八百壮士跳海自然应当是挽歌的创始人,那傅奕(555639)是隋末唐初相州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人,被史家称为有名的思想家,怎么成了《墓志》的创始人了?原来,这傅奕不但精通自然科学,多次上书反对在隋唐时代达到鼎盛的佛教,多亏唐初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民主”帝王,所以得以高官厚禄终其天年。也正因为如此,形成了其狂放不羁的性格。据《旧唐书·傅奕传》记载:傅奕生平未曾请医服药。年八十五,常醉酒酣卧。一日,忽然蹶起,自言将死,因自为《墓志》曰:“傅奕,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这就是“墓志创于傅奕”的由来。
  其实墓志肇始于东汉,兴盛于三国魏晋,到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已经流于程式化的“盖棺定论”式唯美主义制作,行文虚美隐恶成为通病,所以傅奕才拿《墓志》来开涮。这就是为什么汉魏六朝被记录进典籍的传世碑文众多,而隋唐五代宋元被当作书法作品的碑诔甚伙的主要原因。比如北朝北魏献文帝元弘的孙女,在《魏故宁陵公主墓志铭》中就是这样被稀里糊涂描述生平的:
祖显宗:献文皇帝。父,侍中司徒、录尚书太师、彭城王。夫琅耶王君。遥源远系,肇自轩皇,维辽及巩,弈圣重光。诞姿云帷,播彩椒房,爰居爰降,玉洁兰芳。七德是履,六行唯彰,与仁何昧,祚善徒声。遐龄始茂,方春霣英,先远既卜,坟茔是营。铭旌委郁,挽绋严清,长归素垄,永别朱城。白日照照,重夜冥冥,泉门既掩,宝镜自尘。伊人长古,风月有新,勒徽玄石,千祀无泯。永平三年(公元506)正月八日夜薨,时年廿二。                      ――(北京图书馆藏拓)
  如果说这位公主属于旁枝,不够荣显,那么宣政元年(公元578)四月廿三日去世的北周扶风郡公主高妙仪,既是北齐高氏皇帝的后代,又是郡王公主,也无非是如此简单应付了事(虽然好话连篇):
讳妙仪,冀州勃海人也。构趾寿丘,开源若水,门有十德之号,家传万石之荣。祖,假黄钺左丞相、太尉公、冀州刺史、贞平王。父,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领军大将军、赵郡王。四辅莫不合仪,接下温仁。奉上恭萧,四德六行,海内称之。宣政元年薨于都邑,春秋十八。其年四月廿三日葬于邺城西北五里。左侠清池,右带名路,南通上苑,北据林华。于是鸾镜为土,翠帐成尘,勒芳猷于贞石,扬清风于后人。――《扶风郡公主墓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拓)
  综观中原唐代碑诔铭文,象著名的温彦博碑、房玄龄碑、孔颖达碑、褚亮碑、马周碑、高士廉茔兆记、李靖碑、周护碑、崔敦礼碑、清河公主碑、兰陵公主碑、吴黑闼碑、李孟尝碑、李勣碑、尉迟敬德墓志、李贞墓志、燕妃墓志、苏氏墓志、段简壁墓志、杨恭仁墓志、长乐公主墓志、临川公主墓志等等,在内容的好话雷同没有新意方面更是登峰造极。
  但是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这种碑诔内容衰败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在对汉文化极为感兴趣的周边国家或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墓志》中。比如铭刻于武定八年(公元550)五月十三日的东魏《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广郡开国公高公妻茹茹公主闾(叱地连)氏墓志铭》,就不但在规模和体制上可以和贞孝公主的《墓志》相颉颃,而且在内容上也情感飞动甚至达到催人泪下的地步:
(说明:1. ●处为模糊不可识文字;2.  〕内为本文作者的疏解,为节省篇幅,字面意义可懂的只标明最早文献出处)
  公主讳叱地连,茹茹主之孙,谙罗臣可汗之女也。源流广远,世绪绵长,雄朔野而扬声,跨列代而称盛。良以布濩前书,备诸历史矣。公主体弈叶〔弈世(累世、世世代代)。曹植
《王仲宣诔》、《北史·薛辩等传论》〕之休征,禀中和之淑气,光仪婉●,性识闲敏,四德〔《周礼·天官·内宰》〕纯备,六行〔《周礼·地官·司徒》〕聿修,声穆闺闱,誉流邦族。若其尊重师傅,访问诗史,先人后己,履信思顺,庶姬以为谟楷,众媛之所仪形。皇魏〔南北朝北魏、西魏的誉称,如郦道元《水经注》中经常这样记年号,茹茹居魏国故地,这里是自己抬高自己的道统地位〕道映寰中,霸君威棱〔棱,横亘、特出〕宇县。朔南被教〔《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邀外来庭。茹主钦挹风猷〔风教德化、风采品格。《晋书·傅玄传论》:“傅祗名父之子,早树风猷,崎嶇危乱之朝,匡救君臣之际,卒能保全禄位,可谓有道存焉。”《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原夫存树风猷,没著徽烈,既絶故老之口,必资不刊之书。”吕向注:猷,道……言风教道德,死当著其美业,故老既没,必资於铭记。”南朝齐谢朓《奉和随王殿下》之七:“风猷冠淄鄴,衽舄愧唐牧。”〕,思结姻好,乃归女〔嫁女,《易经》有《归妹》卦〕请和,作嫔公子。亦既来仪,载闲礼度,徽音〔《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郑玄笺:“徽,美也。”〕岁茂,盛德日新。方亨遐期,永●难老,与善徒言,消亡奄及。以武定八年四月七日薨于晋阳,时年十三(?)。即其年岁次庚午,五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于釜水之阴,齐献武王之茔内。天子下诏曰:长广郡开国公妻茹茹邻和公主,奄至丧逝,良用嗟伤。既门勋世德,光被朝野。送终之礼,宜优常数。可敕并州造辒辌车,备依例程,礼也。乃铭石壤阴,永传余烈。其词曰:祁山发祉,蒙野效灵,雄图不竞,世载民英。于惟淑女,膺庆挺生,德兼柔慎,质俪倾城。皇德远临,霸功遐震,紫塞纳马,恩省款●,丹邀思顺。有美来仪,作嫔世隽,惠问〔问,即闻,名声。《诗经·大雅·绵》“亦不陨厥问”,朱熹注:“(问)谓声誉也”〕外扬,贞情内峻。思媚诸姑,言齿同列,衾帱有序,大小胥〔互相,《尚书·无逸》“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这里有全部、都的意思〕悦。方亨遐期,仪范当世,如何不吊,兰摧玉折。卜云其吉,将窆〔将棺木葬入墓穴。《仪礼·乡师》:“乃窆。”,《说文》“葬下棺也”〕玄宫,荣哀总备,礼数兼崇。轻辌转毂,飞旐从风,清晖永谢,彤管〔《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郑玄笺:“彤管,笔赤管也。”《后汉书·皇后纪序》:“女史彤管,记功书过。”李贤注:“彤管,赤管笔也。”因此后代专指女子文墨之事。比如清代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三闺秀(指清代校注《列女传》的三个才女:季兰、王照圆、梁瑞)时代相近,并有功是书。彤管清徽,一时鼎峙,韵矣哉!”〕无穷。

――《文物》一九八四年第四期《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唐朝中期碑诔文化的“礼失而求诸野”(《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并且从这里我们起码可以受到如下四个方面的启发:
  第一,时尚追逐的滞后性。作为汉文化的嫡系承传者,中原唐朝政权虽然经过安禄山之乱的大震荡,“天可汗”的光环再没有发光,但是文化、文学发展的脚步并没有终止,中晚唐文化文学仍然是群星璀璨熠耀中天。在成熟文化涵澹的氛围中,文学不断更新自己的表现方式、拓展自己的展示空间,《墓志铭》撰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失去了一流文人赖以显身扬名的文化支撑地位,所以这种文体的程式化在所难免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在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周边汉文化圈国家那里,这种文体却处于如日中天的发展时期。因此,才能出现唐朝《墓志》反而不如周边地方政权、国家汉文《墓志》有文采的现象。这就像现代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在西方已经被视为“垃圾食品”的时候反而遍布中国大陆城乡,成为数量不容忽视的西方文化追逐者的消费时尚。
  第二,文化轻视现象推动的模仿者之间的文化互动。史学家认为我们华夏文化的涵容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自从《史记》以来,关于周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乃至周边国家的记载史不绝书。其实只要翻开廿五史看看,就知道这种记载是一种居高临下鸟瞰视角的书写方式。比如上面列举的《茹茹公主闾(叱地连)氏墓志铭》,那茹茹在《魏书》中被记载为蠕蠕:

  蠕蠕,东胡之苗裔也,姓郁久闾氏。始神元之末,掠骑有得一奴,发始齐眉,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闾。“木骨闾”者,首秃也。木骨闾与郁久闾声相近,故后子孙因以为氏。木骨闾既壮,免奴为骑卒。穆帝时,坐后期当斩,亡匿广漠溪谷间,收合逋逃得百余人,依纯突邻部。木骨闾死,子车鹿会雄健,始有部众,自号柔然,而役属于国。后世祖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


――《魏书·蠕蠕传》

  这就是堂堂廿四史中关于这个地方民族政权的记载。这还不算,在内部文书比如大臣给皇帝的报告中,还有:“皮服之人,未尝粒食”等侮辱性词汇出现。这是“蠕蠕王阿那瑰”自己写的,应当算比较客气。可以想见,在这种书写心理驱使下,这些周边汉文化追慕者的文化产品比如诗词歌赋之类,自然不会被详细记载。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洋洋巨著《全唐诗》中渤海国(出身,已经通过科举考试在唐廷为官)某作家的诗被录入一两首,就被后人视为珍宝。与这种情况相应,处于周边汉文化圈中的文人自然不甘于在文化上受歧视的地位,努力做好在中原已经不必做好的《墓志》之类,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和汉文史书不记载周边国家(政权)文学成就相反,这些国家和政权之间在文化交流中却是对自己同仁的创造珍爱有加的,比如渤海国很多诗歌被日本典籍记载,说明当时日本对渤海的文化成就起码处于津津乐道的阶段。这种文化现象,可以表述为文化轻视现象推动的模仿者之间的文化互动。
  第三,对先进文化追慕过程中的身份迷失。现在民族文学界经常探讨作家的民族身份认同问题,这是保护多民族国家文化丰富多彩特色的措施之一。但是在华夏主体民族融合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追慕者的身份迷失,即主动放弃自己的民族特色而追求文化的和同。比如我们从上面所列举的《贞孝公主墓志》、《茹茹公主闾(叱地连)氏墓志铭》、《藤原贞惠墓志铭》等碑志中,看到的是这些出身少数民族乃至周边国家的女性,所秉持的文化修养竟然都是来自中原主流文化的熏染。而经常见于汉文典籍的这些民族妇女的一些惯常习俗,在文本中基本不被表现。这种现象可以用物理学上的冲击波现象,心理学上的追慕迷狂来解释。这种现象,也经常出现在同一民族的较大文化落差地区之间。比如汉代《城中谣》中所描写的:“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就是这种现象的文学表现。
  第四,文化渗透压对政治经济交流的巨大影响。以当时的东北地方政权渤海国和日本为例:根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开元七年,渤海国王大祚荣死,唐廷遣使吊祭。乃册立其嫡子桂娄郡王大武艺袭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这大武艺上台不久就因为黑水靺鞨越过渤海国与唐廷交往,而发动了对唐朝的军事行动。到贞惠、贞孝两位公主的父亲大钦茂继位(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因为安禄山之乱的重创,唐朝对北方比如渤海国之类地方政权的经济政治羁縻能力,已经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但是这个地方政权朝觐中原政权的次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频繁,有时一年之间竟然四五次派使者朝觐。而恰恰在这时,渤海国和日本由于政治利益的一致,联系越发紧密起来。甚至在互相之间书信往来中称孤道寡,打破了历来“渤海为王国,王妻曰妃,无后称,公主之称亦无”(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20》)的规矩。“公主”之称,如上述《贞孝公主墓志》,从《墓志》文字看,渤海内部不仅有“公主”之称,而且还有“东宫”之制,甚至国王还被称为“皇上”。至于渤海王妻在日本史料中,既有称“王妃”者,亦有称“王后”者,比如日本光仁天皇宝龟年间(公元770年左右)的国书中,就有这样的话:“史都蒙等归蕃。以大学少允、正六位上、高丽朝臣殿嗣位送使,赐渤海王书。又弔彼国王后丧”(《续日本纪·34》:宝龟八年五月癸酉)。就是在这种政治经济方面对中原政权没有依赖关系的情况下,渤海国文人撰写的《贞孝公主墓志》和高丽僧道贤为旅唐日本人藤原贞惠作的《墓志铭》,竟然在文化渊源、行文风格等等方面,还斤斤于中原主流文化的认同。应当说,这是当时渤海国和日本国主流意识的生动反映。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直到中原政权鞭长莫及的渤海国亡国前后,这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从来就没有放弃对中原政府的萦怀,甚至有的上层人士在渤海国亡国后还流亡到中原,成为当时朝廷的座上宾。至于下层百姓亡国后被视同汉人加以管理的记载,也经常见于正宗史书。这就是文化渗透压对政治经济交往的巨大影响所造成的虽然奇特、但也实属必然的历史现象。




参考文献:
  [1]
(唐) 卢藏用:《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制》,(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影印版 .

  [2](日)フリ——— 百科事典『ウィキペ ディア(Wikipedia) 』(2007/06/04 UTC版)
  [3] (后 晋) 刘 晌:
<http ://www .am azon.cn/mn/searchApp.search Word =%E5%88% 98%E6% 99% 8C>.
    旧唐书 ,《傅奕传》, 中华书局 , 1975年.
  [4] 北京图书馆藏拓:《魏故宁陵公主墓志铭》.
  [5]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拓:《扶风郡公主墓志》。
  [6]《文 物》1984年第4期 《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
    司长广郡开国公高公妻茹茹公主闾( 叱地连)氏墓志铭》.
  [7] 张云方 : 唐代日本留学生墓志文初释 http ://w ww.s ina.com.cn 2005/ 07/29.
  [8] (北齐)魏收:《魏 书》(卷一零三),《蠕蠕传》,中华书局,1958 年.




[ 本帖最后由 沙野 于 2012-6-8 11:04 编辑 ]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

文献功夫了得。不知这回有没有关于东乡、保安、裕固、撒拉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多 于 2012-6-10 12:23 发表
文献功夫了得。不知这回有没有关于东乡、保安、裕固、撒拉的?
哈哈……谢谢夸奖啊!为此到南宁我请您吃饭!
会议没有出论文集,但是上面几个民族的研究成果有交流啊。可以找您的师友讨要会议手册(他们不给您找我要,我给您发照片)。比如郝教授就发表了关于保安族的一些高论……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