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辽园读书会 第30期

辽园读书会 第30期

辽园读书会第30期活动

时间:2014.04.06 下午14:00--16:30 (周日)
地点:蕙星楼826
会长及主持人: 卫泽
参与者:卫泽 、胡安亮、潘广芝 、王明月、靳晓頔、杨欣欣、李鑫

本周读书形式:专著精读
            《洁净与危险》、《文化的解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TOP

《洁净与危险》:



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是作者从埃文斯—普理查德教授对努尔人政治体系的分析所弥漫出的结构主义气氛中得出灵感,用从日常语汇中抽离出肮脏与洁净这一对概念来指称社会世界的分类,试图把一个民族对洁净与不净的观念看做是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套自身的社会秩序的建构,有很多东西之所以被视为肮脏的和不洁的,只是因为它被一种团体性共谋的分类系统拒之在外。《来自星星的你》里面有一句话:一个怪物比杀人凶手更可怕。对于打破我们原有既定秩序的侵入者,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恐惧和不安,因为我们不能从它们进行适当的归类,进而也无法从普遍共享的经验中去拣选对之的感觉。

    禁忌也是书里面探讨的一个主题:禁忌作为一个自发的手段(当然也依赖于某种形式的团体性共谋),有着很强的保护功能,保护了宇宙中的清晰分类以及世界是如何组成这一问题的地方共识。在我们自己的身边也不乏实例:记得还很小的时候总是被大人们警告不能用手指池塘里的小蝌蚪群,否则要烂手指。或者是不能采摘打碗碗花,否则吃饭碗容易掉在地上打碎。 这些看似荒谬和无理性地方禁忌行为,实际上在保护处于威胁之下的物种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以防止地方生态文化里原有的秩序遭到破坏。

     最后,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是人类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与种族主义斗争中打出的又一记迟到的重拳。它的直接靶子是有关原始人心智的观念,当时,异邦的宗教由于其古怪的信仰而被贬低。 “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同样都是信仰某种宗教,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却没有被归入到原始人一类中?” 其实每一种文化都知晓一套支配灾难和危险发生的方式和法则以及与众不同的应对策略。任何文化都是一系列相关的结构,它包括社会形态、价值观念、宇宙哲学和整体知识体系,通过他们,所有的经验和不适都能得到调和。因此,我们有必要纠正那些误解,并且重估仪式性不洁和禁忌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这和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提出的文化相对性观点——各种文化不能在一种伦理基础之上进行比较,但却可以比拟为共存的和同等有效的生活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化的解释》 :



社会符号系统及意义结构是有层次等级的,“浅描” 和“深描”是相对之提出的两个概念,.这里主要说“深描”,在文中的片段中找到的解释是“作为由可以解释的符号构成的交叉作用的系统,文化不是一种引致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的力量,它是一种风俗的情景,在其中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得到可被人理解的描述。” 刘晓春教授在《民族志写作的革命 ——格尔兹<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的意义》一文中提到,“具体说来,深描强调描写和观察方式的特定化,情境化,并有长期的,小地方的,具有一定语境的理论要求.在他看来,文化具有公共性质,是处于文化之网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符号,解释人类学就是要解释这些由众多的,具有意义的符号编织的文化之网,也就是说,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阐释,要阐释符号活动背后的观念世界,揭示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在这里,我想到的是格尔茨提到的“深描”和语境中民俗、情境学派强调的三维情境、还有布迪厄实践理论中的“惯习”“场域”等一系列概念都有某些内在的一致性。


    格尔兹对民族志写作中的"emic/etic"描写理论提出质疑:Emic是指土著的认知,代表着被描写文化内部的世界观,甚至超自然的感知方式,etic则代表着一种外来的,客观的,科学的观察,这种观察所秉持的眼光,是与被描写文化相异的观念和知识体系,这种分类实际上从根本上涉及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格尔茨坚持用“视角主义”的观点去理解地方性知识,每个视域里的知识、意义和另外一个视域里的是不同的,要转换视角去看待“他者”,这里可能没有一套公约的转换方式,要经历跳跃、冲撞、震惊、积累等一系列过程。格尔兹也强调一种立场——土著的眼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视野——地方性知识和新的符号手段——深描,在具体的研究个案中,他特别强调从符号入手理解文化,在他的众多研究个案中,大多以巴里岛,摩洛哥等原始社区中具有文化符号意味的宗教,世界观,仪式庆典,意识形态,政治运作,时间观,艺术等现象来分析演示,充分地阐释文化及其功能。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玛丽.道格拉斯这本《洁净与危险》,让我领略了另一番学术风采。在阅读过程中,作者大量提及《利未记》中的“可憎之物”,之前读过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的《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两相比较,就会发现两位作者的解释路径完全不同,但都令人折服,个中滋味让人拍案叫绝,建议后来者比对阅读。

马文.哈里斯认为,文化习俗并不是人类各种饮食偏好和禁忌的万能答案,真正的答案要到生态史与文化史的结合部去寻找。从学理上,包括消化心理学,食品营养学,遗传学等学科着手进行解释,这是让人信服的重要砝码。玛丽在书里提到,人类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分类系统,而污秽(肮脏、不洁)就是不处于某种分类系统中的东西。从宗教方面看,污秽是《利未记》中不可食用的一些畜类,因为不能归入陆地、海洋、天空的食物分类系统而被视为是不干净的。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曾经怀疑是囿于当时的公共卫生学和生物学知识的不足。在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方面,污秽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失范”和“失序”,而这种失范和失序,就意味着危险和威胁,是脱离了正常社会结构的非正常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与源分类系统处于二元对立的关系,这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你跨越了不该跨域的界限,就像亚当和夏娃偷食了禁果,造成了恐惧和厌恶。

引申到人类社会,像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或者不道德行为,违反某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民间习俗,也会引起其他人们的普遍不快与反感。污秽、不洁的恐惧和清除,是禁忌的产生(不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仪式的举行(比如,进入神殿之前要洗浴,我们中国古代在祭天或者太庙祭祖的时候也要斋戒、沐浴),包括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戒和不道德行为的谴责,都是要重申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争取将脱离社会结构的行为整饬回原有的结构内,从而维系社会稳定与,保证各分类系统的运行,建立更稳定的社会秩序。这是作者在本书里的重要目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TOP

无图无真相,不好玩。
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过会儿再笑。

TOP

狗尾巴~

就像师兄们提到的,道格拉斯在洁净与污染的对立中分析的是分类方法,她自己在文中也提到深受普理查德的影响,并且多引用涂尔干和布朗对分类和仪式的相关研究成果,她使用的也是功能结构的方法,所谓“洁净”的“合法的”强调了已存在的社会分类,而那些无法具体于分类之内的就是“污秽的”“危险的”,它们的存在就蕴含了破坏原有分类体系的力量,所以人们要用仪式将他们再度框回分类体系。书中道格拉斯也谈到禁忌,禁忌就是用否定来强化肯定,使存在的洁净被再次强调,而说到禁忌,我想到的是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予的分析,弗强调了人类心智上的矛盾情感,既压抑着想要打破禁忌的冲动严格地遵守禁忌。两相联系,可以看出禁忌是被社会的文化的力量强加的,人们生来就不做的事情够不成禁忌,而现在所有的禁忌都与社会曾经或现在的失范规范有联系,它给了人们可行和不可行的一种规范训诫,吧。而且在读《洁净与危险》的时候感觉道格拉斯在宗教方面着力很深,西方的文化中总是有着宗教的因素,那我们东方的文化呢?除了师兄提示的大小传统外,我还想到了一对有意思的人,西方的牧师和东方的教书先生,他们所做的事情可以拿来对比下吗?卫师兄貌似不太赞成频道的比较,因为可能学者描述的已经失真,那么比较的基础都是摇摇晃晃的,那个,师兄说的理论我没记住大概理解是这么个意思,胡师兄貌似更倾向于探究更深层的普遍性,我呢,认为打扫干净屋子再接客,我倾向于立足中国的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了解了自己再看别人也才有意思,报告完毕。

TOP

回复 4# 的帖子

好玩你去现场啊

TOP

文化相对论和民族中心主义的矛盾不可遏制的时常在脑海中飘过~

TOP

原来奴兄是个星星粉呀!!!

TOP

一贯支持辽园读书会。祝贺祝贺。

TOP

回复 8# 的帖子

你老人家眼光好毒啊  一眼就能看出不协和的音符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回复 9# 的帖子

多哥以后可以参加读书“汇”了。祝贺祝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