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永逸:田野笔记(《新京报》连载)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新京报 2012-04-10 03:20:41
■ 田野笔记
这是古今东西碰撞杂交、传统与现代混融并存的时代!老旧的东西以各种名义苟延残喘,时尚的东西却如过眼云烟,花未开就谢了。靓男绿女们慌慌张张地饥不择食,或趾高气扬心安理得,或垂头丧气怨天尤人。优雅、纯净的古典草根已然没有了立锥之地,脆弱、匆忙的现代草根就成为我驻足凝视的风景。
□岳永逸(北师大副教授)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今天,乡村穷人孩子早当家的主要方式是初中毕业前后就外出打工不在穷乡僻壤混,对土地谈不上憎恨,但基本没有了祖辈的眷恋。与此不同,三十多年前的农村孩子多半都要早早地扛着锄头甚或犁头随父母、兄长下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当年,地处西南老家的父老们有句不能登大雅之堂,却天天念叨着,用来教育孩子努力读书的俗话,“给牛当老子!”
年少时,我同样也有在烈日下“给牛当老子”,汗流浃背的筋骨之劳。那时,识几个字,被乡邻视为知识分子的父亲常拿一本发黄的万年历,不管我听还是不听,就在我耳边唠叨,“当农民要知道二十四节气,不然你庄稼种不好!”或者是我天生就对数字、时间感觉迟钝,不要说那时,直到今天我也不能一口气说出这些节气。但是,天生文盲的母亲那句“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俗语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记事起,老家人在清明似乎并没有怎么上坟祭祖。这样,对于我而言,在相当长的时期,清明更多地与土地、瓜豆两位一体。
“清明”二字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篇》中,“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在《岁时百问》中也有类似的句子:“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它标志着万物复苏,春耕时节的到来,自此须告别冬日的慵懒,辛勤耕作。所以,作为生活经验的积累,“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就自然而然成为乡土中国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俗语。
上古的上巳节是“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节日。在某种意义上,上巳节是古人的性自由节。在那时性行为是一种很神圣的行为,在万物复苏的时日,人们相信男女交合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性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一种神圣的祈年仪式。随着“文明”进一步“文化”人们,对于性,人们逐渐有了诸多禁忌,但外出野游、踏青、插柳等却被保留下来,并成为清明节的主要活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记载了当时文人外出郊游的盛况。
与清明节紧密关联的另一个节日,就是寒食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