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人文岭南·学术圆桌:聚焦当代城市移民文化

人文岭南·学术圆桌:聚焦当代城市移民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2012年06月26日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周国和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周国和)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深圳大学联合举办的“人文岭南·学术圆桌”在深圳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王利民研究员、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教授、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研究员、五邑大学副校长张国雄教授等人出席了本次会议。本届研讨会的主题聚焦于“移民文化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人口移动运动。伴随着打工大军南下,中国每年会出现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这些农民工涌入南方城市,极大地改变了城市人口结构。深圳市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从最初只有20万人口左右的小镇发展成为千万人口的大都市,移民已经成为深圳人口的绝对主力,类似于深圳人口状况的城市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并不少见。

  古今中外,移民是社会发展和变动的重要因素。然而,学者们普遍表示,当代中国移民与历史上的移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周大鸣教授则将当代中国移民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劳工型移民、智力型移民、经营型移民和政策型移民。

  深圳大学刘志山教授还对移民城市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移民城市一般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客强主弱,即外来移民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超过了原住民;二是人口高度流动。

  深圳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为理研究员表示,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是新移民的最主要动力,而移民认同的核心要素是财富观,即通过能否赚钱来获得对一个城市的认同,这种单一价值观也是当代中国移民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缺陷。

  周大鸣教授指出,中国移民的形成离不开三个基本的要件:第一是存在移民的主观意愿;第二是出现需要和适合移民的客观条件;第三是要有同意移民的政策或者说政策允许。

  张国雄教授比较研究了美国唐人街的华人移民和江门开发区与高新区的农民工。他认为,在国内,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度低,基本上不愿意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或同乡会、商会等活动,但是在美国唐人街,第二代移民会很快融入当代社会。

  旅美社会学家、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李毅博士介绍了印度和日本的移民状况。他认为,日本通过政府组织的形式,将农村学生成批送往城市,以此推动移民。印度由于没有户籍制度,移民可以轻易地享受城市的教育、医保等公共服务。

  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江玉琴介绍了20世纪英国黑人移民状况及其文化认同,我们应该吸取英国黑人移民的经验教训,从经济上制定相应倾斜政策,为外来移民提供便利与求职机会。

  大量移民融入城市,给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温宪元研究员提出了当代城市治理的四个方向,即治理理念的人性化、治理行为的精细化、治理方式的民主化、治理依据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周大鸣教授提出,针对不同的移民类型,应该建立梯级移民安置政策。李毅博士则提出,对中国户籍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的条件早已具备,而且只有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才能促进中国移民的健康发展。

  移民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移民文化已经成为创新文化的代表。

  深圳市社科院文化所张军研究员结合深圳文化的发展实际,探讨了移民文化与深圳精神的关系。作为当代移民文化的典型范本,深圳的移民文化兼具同质化和异质化倾向。另一方面,移民文化也在不断孕育差别的增生,强化深圳人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差异意识,营造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氛围。

TOP